朱曉霞
[摘 要]在閱讀教學中,采取共振式閱讀的形式可以催生學生的策略遷移能力,激活學生的知識建構能力以及把握規(guī)律的能力。教師要把握好閱讀共振時機,以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得到提升。
[關鍵詞]閱讀教學;共振時機;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19-0049-01
“共振式”閱讀就是利用文本內容之間相關聯(lián)的特點,把原本相對獨立的文章合成一個整體進行閱讀。這種閱讀方式,可以有效拓寬學生的閱讀空間,提升學生的閱讀品質。教師應把握好閱讀共振時機,為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奠基。
一、導學性共振,催生策略遷移能力
對于選入語文教材的文章來說,雖然每一篇文章都是鮮活獨立的個體,但實際上,在這獨立的背后,課文彼此之間還是有著一定的關聯(lián)性的。它們既有思想主題的關聯(lián)性,也有知識體系等方面的關聯(lián)性。教師應充分利用文本的這一特點,喚醒學生已有的認知經(jīng)驗,引領學生對相關信息進行重組與篩選,從而促進學生語文遷移能力的提升。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漁歌子》這首詞的時候,我是這樣展開教學的:在板書課題之后,通過大屏幕為學生播放漁夫的形象畫面,并且告訴學生許多古詩中都有漁夫這個垂釣者的形象,詢問學生還認識哪些古詩中垂釣者的形象。學生很快想到了古詩《江雪》中的漁夫形象。在學生回答以后,我接著追問:“你能用一個詞語來表達你對江雪中漁夫的認識嗎?”學生認為是“孤獨”。之后,我又引領他們對詩人柳宗元當時所處的社會背景進行溫習,然后話鋒一轉,說道:“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唐朝詞人張志和。請大家運用學習《江雪》的方法來學習這首詞,看看張志和筆下的漁夫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這樣教學,促進了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提升,達到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在教學《漁歌子》這首詞的時候,并沒有馬上展開學習,而是讓學生談談《江雪》這首詩的學習經(jīng)驗。這樣既復習了舊知,又幫助學生把新的學習目標整合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把準了教學基點,避免了重復教學,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支架性共振,激活知識建構能力
在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學習阻礙,這正是幫助學生建構知識支架的好時機。教師可以以共振的文本為支架,幫助學生在自讀自悟的過程中重新建構知識經(jīng)驗,形成新的認知圖式,提升學生的知識建構能力。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七冊《說勤奮》一課時,在學生閱讀課文以后,我讓他們說說有什么感到疑惑的地方。有學生提出:“文中司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都是用來表現(xiàn)只有勤奮才能使人有所作為。那么,只寫一個事例行不行?為什么作者要寫兩個事例?”對于學生的質疑,我沒有急于作答,而是讓學生細讀課文,找出司馬光和童第周事例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在我的引領下,學生通過細讀發(fā)現(xiàn):司馬光與童第周所處年代不同;司馬光天生聰穎,而童第周基礎較差;他們的研究領域不同;兩人取得的成就也不同……就這樣,學生在解疑的過程中明白了作者選取兩個事例的用意所在,從而完成了知識的建構,提升了語文學習能力。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由于學生初次接觸說理文,對舉例論證這種方法還缺乏一定的了解。如此教學,學生經(jīng)過辨析以后,對說理文從多角度選材的特征就感受更深刻了,促進了學生內在知識建構能力的生長。
三、梳理性共振,助推把握規(guī)律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領學生由一篇走向一類,讓學生真正經(jīng)歷知識的建構過程。根據(jù)教學需要,教師要把握好梳理性共振時機,以使學生真正發(fā)現(xiàn)文本語言的特征,把握好某一類文本的本質規(guī)律,形成閱讀積淀,進而使學生在溫故而知新中提升語文學習能力。
如在復習蘇教版第十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時,我組織學生學習:首先畫出《秦兵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樂之都維也納》這三篇課文的思維導圖,讓學生初步明白本單元課文的主要特征,即狀物類課文是怎樣抓住事物特點來介紹的,實現(xiàn)學生閱讀的第一次共振;然后,讓學生借助表格梳理出每篇課文在開頭、結尾、主體結構等方面有哪些不同,使學生對狀物類課文的寫作規(guī)律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與把握,實現(xiàn)閱讀教學的第二次共振;最后,讓學生就三篇課文的語言風格進行對比,實現(xiàn)第三次共振。這樣教學,促進了學生把握規(guī)律能力的提升。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在復習單元課文內容的時候,我采取了梳理性共振的教學方式。如此教學,真正使學生明白了不同的文章應該采取不同的寫作方法,促進了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采取共振式閱讀可以充分打通文本之間的氣脈,使學生的閱讀空間向周圍輻射。教師要把準閱讀共振時機,讓學生真正經(jīng)歷有深度的語文學習活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