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艷萍
摘 要: 《消失的地平線》的地平線為何消失?小說中的香格里拉王國為何無法找尋?一直成為讀者心中的難解之謎。本文運用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結構理論,從主要人物角色的人格結構缺失層面解析人物的抉擇與王國存亡之間的聯(lián)系,從心理學層面探尋謎底。
關鍵詞: 自我 本我 超我 缺失
希爾頓賦予小說《消失的地平線》的神秘色彩讓小說長盛不衰,甚至引發(fā)了一系列有關“香格里拉”的商業(yè)熱潮,作家希爾頓及“香格里拉”已經(jīng)成為美好的代名詞。關于該小說,讀者們已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但大多數(shù)從“東方主義”[1][2]、“神秘主義”[3]及“宗教主義”[4]角度展開,鮮有人從心理學角度解讀。實質(zhì)上希爾頓在對人物的設置和香格里拉消失結局的設置上有著微妙的聯(lián)系,香格里拉作為一種物性的存在與人的存在息息相關,人的存在取決于人的抉擇,人做出什么樣的抉擇又與人的人格緊密相連。運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論分析小說主要角色的人格結構可以合理地揭示人格與王國消失之間的秘密,為更好地理解小說提供新的視角。
一、弗洛伊德人格三結構
精神分析學派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在意識三層面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了人格的結構,認為人格是一個動態(tài)的結構系統(tǒng),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個層次。本我處于最底層,代表人的原始的沖動和欲望,屬于無意識的范疇,“是人的整個精神活動的基礎和源泉”[5]。(1)本我遵循快樂原則,以滿足本能的欲望為目標;自我處于人格結構的中間層次,屬于意識的范疇,它“代表我們所謂的理性和常識的東西,它和含有熱情的本我形成對照”[5]15。自我遵循現(xiàn)實原則,以服務本我滿足欲望和限制本我欲望遵循現(xiàn)實標準為目標,它負責調(diào)解本我和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超我處于人格結構的最高層,代表著社會道德,由自我理想和良心兩部分組成。超我遵循至善原則,以控制本我以遵從社會道德規(guī)范為標準。三者相互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成員便是自我,它是本我和超我的調(diào)節(jié)劑,既設法滿足本我的欲望,又在超我的指引下將本我的欲望控制在道德范圍內(nèi)。在自我的作用下三者協(xié)調(diào)發(fā)展人的人格便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反之則會造成人格失常或崩潰的局面。
二、主要人物人格結構分析
小說講述了一個離奇的故事,以英國人康維為首的四人經(jīng)歷了一場毫無預兆的劫機事件,卻又幸運地被帶進中國藏區(qū)一個名為藍月谷的山谷,這里地勢險要、風景優(yōu)美、氣候宜人,人民安居樂業(yè),坐擁富饒的物產(chǎn)資源和長壽的生活秘籍。誘人的生活條件讓其中的三人有了長居于此的打算,最終由于康維未能經(jīng)受住馬里遜的勸說而離開了藍月谷,故事至此結束,藍月谷隨即消失成為一個不解之謎。我們無法用事實解釋藍月谷消失的原因,因此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想。拋開眾人所認為的文化之間的沖突而致使藍月谷消失的猜想,下面將從人的內(nèi)部沖突推測其消失的原因。
(一)外部大環(huán)境對人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
故事發(fā)生在20世紀3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這是一個特殊的時代,世界被大戰(zhàn)揮霍得千瘡百孔,人們居無定所,時刻擔心著戰(zhàn)爭的再次爆發(fā)。作家海明威已將這一代人標記為“迷惘的一代”,“迷惘”、“無助”代表著這個時代的精神面貌。在如此環(huán)境下,所有人的心理狀態(tài)都是病態(tài)的呈現(xiàn)。小說中的人物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人民的代表,譬如康維,別人眼中的他是一個非常優(yōu)秀且值得依靠的人,遇事冷靜、思維清晰,但“對他自己來說,自己非但沒有充滿勇氣和膽識,反而對將要面臨的任何麻煩都感到極端的厭惡”[6]。正如他在小說中表現(xiàn)的一樣,他性格中有極其猶豫和膽小的一面;又如美國金融罪犯巴納德,他人性的貪婪在任何境遇中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不顧一切地追求財富成為生活的唯一目標;法國傳教士布林克洛也是一位精神極度貧乏的人物,生活中除了宣揚基督教便無其他目的;年輕氣盛的馬里遜是年輕一代的代表,遇事急躁無主見。這四個人的精神面貌正是當時時代中整體人所具有的精神面貌,戰(zhàn)爭讓人們空虛迷惘又急躁不安。
(二)人物內(nèi)部人格結構
小說中神秘王國的存在與否與這四個人物密切相關,王國的出現(xiàn)仿佛就是為了迎接這四人的到來,而其消失也是在康維和馬里遜離開之后,這些巧合表明王國的存在與人物存在有著直接聯(lián)系。然而,這四人為什么無法在香格里拉生活呢?原因與四人的人格結構有關。
1.本我的缺失
本我代表人類最原始的欲望和沖動,是人格結構中必不可少的層面,人的人格結構中缺乏本我,人就會失去思維和行動的動力,成為行尸走肉。四人中,康維和布林克洛的人格結構中缺乏本我。
盡管康維一直倍受關注,學生時代就是學生會里的領頭人物,還獲得過各種榮譽,甚至是一個優(yōu)秀的業(yè)余鋼琴家。他還是一個德才兼?zhèn)渲?,“人人都覺得他像可以作未來的內(nèi)閣總理候選人”[6]。同行的四人對他的評價也很高,因為他總能臨危不亂,想出應對所有問題的方法,是他們的主心骨??梢哉f在所有人眼中,康維都是一個近乎完美的人,擁有過人的才智、冷靜的處事態(tài)度和多才多藝的本領。但所有這一切都是別人眼中的康維,不是康維本人。經(jīng)過戰(zhàn)爭的洗禮,他已經(jīng)失去對生活的激情(本我),只是按照人們所認為他應該成為的固定樣子在生活。他人格中本我的缺乏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行事不夠果斷、不敢表露對羅珍的喜歡。行事不夠果斷,主要原因在于他人格結構中自我和超我對本我的壓制。迫于眾人對他的期望和大喇嘛對他的厚愛,康維一直都拿自己當主心骨,甚至也做好了成為香格里拉王國繼承者的準備,已經(jīng)感覺到身上的重擔。見過最高喇嘛后,他開始有意對同伴們隱瞞他所知道的有關劫機事件的秘密,并設法逐個說服他們留在香格里拉。與此同時,馬里遜對他的期望讓他又不得不裝出想辦法幫他逃離的樣子。超我的自我理想和良心兩部分讓康維左右為難,成為統(tǒng)治者還是成為馬里遜心目中的英雄變成了讓他無法選擇的難題。這兩個選擇都與康維自身無關,自我在其人格結構中完全依附于超我,為超我而不是本我服務,本我在人格結構中完全缺失,因此康維變成別人希望他成為的那個樣子,連他自己都無法抉擇。他最終的行為剛好驗證了這一推測,他猶豫不決地跟隨馬里遜離開香格里拉,隨后又返回來尋找香格里拉,這都表明他不知道該如何選擇??稻S本我的缺失還體現(xiàn)在他對羅珍的態(tài)度上。他對羅珍一見鐘情,為她的優(yōu)雅與寧靜氣質(zhì)傾倒。他還曾向張打聽她的過去,靜靜地觀察她的生活,但他未曾向她表露過愛意,甚至未跟旁人提過他的想法。對愛情的欲望(本我)受到語言、國籍(自我)及旁人關于羅珍傳聞(超我)的限制,他在愛情面前退縮了。
布林克洛的人格結構中缺乏本我。這次劫機事件對她似乎沒有任何影響,相反讓她獲得一次在香格里拉宣揚基督教的機會。她利用空閑時間學習藏語,查閱相關書籍,了解打聽當?shù)厝说男叛?,一刻也沒閑著,目的是用基督教打敗當?shù)氐摹爸杏怪馈保踔琳J為是“上天把我(她)送到這里,我(她)把它當作是上帝的召喚”[6]。她的人生只有宣教這一個目的,別無他求。人格中本我的缺失讓她以上帝木偶的形象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唯上帝馬首是瞻。
2.自我的缺失
自我在人格結構中處于中間地位,它既要設法滿足本我的欲望,又要讓本我的欲望遵從社會道德規(guī)范,將本我控制在超我允許的范圍之內(nèi)。若自我能調(diào)節(jié)好本我與超我的關系,則人的人格便會朝健康的方向發(fā)展,相反則會引起本我和超我的強烈沖突。
四人中,巴納德和馬里遜的人格結構中缺乏自我。
美國人巴納德,真名查爾邁斯·布賴恩特,紐約金融集團的頭目。他曾因為劫機事件而暗喜,慶幸自己在香格里拉得以逃脫法律制裁。但其人格結構中的本我對金錢的欲望并未停止,他發(fā)現(xiàn)了香格里拉的金礦,還想利用外界資源開采乘機大發(fā)一筆。戰(zhàn)爭和環(huán)境都未改變他對金錢的貪婪(本我),這也成為他留在香格里拉的目的。香格里拉的適度原則(超我)對他起不到任何限制作用,本我欲望的膨脹已將自我完全擊垮,只能任由其發(fā)展。
英國人馬里遜,一個缺乏社會經(jīng)驗、急躁易沖動的年輕人。從飛機被劫時起一直喋喋不休地抱怨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美景和舒適生活都無法讓他安寧片刻。他的本我欲望有兩個:離開香格里拉、和羅珍在一起。在香格里拉生活的日子里,他愛上了滿族姑娘羅珍,于是決定帶著羅珍一起離開。為了本我的這兩個欲望,他曾與張發(fā)生爭執(zhí),跟康維反目,還親自找腳夫幫忙,并設法說服康維協(xié)助他們下山。但他從未考慮過康維和羅珍是否愿意離開,也未考慮過羅珍離開這個地方該如何生活,更未考慮過別人該如何看待羅珍(超我)。固執(zhí)己見的性格讓他最終嘗到苦果,羅珍也離他而去。
人生活在環(huán)境中必然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同時人也影響周圍的環(huán)境。這四人本被最高喇嘛選為王國理想的補充成員,尤其是康維已被相中為王國的繼承者。王國需依靠他們延續(xù)下去,但遺憾的是四個人格不健全的人不具備承擔如此重任的能力,最終香格里拉王國莫名消失。作家在創(chuàng)作小說時將香格里拉王國看作西方人的挪亞方舟,幻想在香格里拉重建戰(zhàn)前的西方文明,但戰(zhàn)后人們的精神和心理受到了重創(chuàng),人格大多是不健康的,也映射了該幻想終將破滅,理想王國必將消失。
參考文獻:
[1]黃河衛(wèi).西方人眼中的完美中國形象——以東方主義視角評《消失的地平線》[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09(03):333-336.
[2]李宏偉.香格里拉:烏托邦表層下的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從比較文學形象看《消失的地平線》[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4(04):132-135.
[3]車玲燕,惠敏.秘境中的香格里拉——形象學視閾下《消失的地平線》中的異國形象解讀[J].山東社會科學,2016(06):538-539.
[4]馮濤.二十世紀的神話——評《消失的地平線》[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外語版),2006(08):56-60.
[5][奧]弗洛伊德,著.楊韶剛,譯.弗洛伊德心理哲學[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6][英]詹姆斯·希爾頓,著.胡蕊,張穎,譯.消失的地平線[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