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 樊曉宇
溝通包括語言和非語言性兩種方式[1]。語言溝通,是指利用言語進行溝通;而非語言性溝通方式則包括面部表情、姿體動作、眼神等,通過利用這些方式進行情感交流[2]。有相關研究表明[3],在兒科護理中應用非語言性溝通的護理效果顯著高于語言性溝通。因此,本文將對非語言性溝通式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做進一步探討,具體如下。
選取2015年6月—2018年2月收治的114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57例)與研究組(57例)。對照組中,男33例,女24例,年齡1~11歲,平均年齡為(6.51±1.21)歲;病程7~13天,平均(8.92±3.61)天。研究組中,男31例,女26例,年齡1~10歲,平均(6.42±2.18)歲;病程6~14天,平均(9.18±3.16)天。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模式,包括對癥支持治療、常規(guī)檢查、用藥指導及生活基礎護理等;研究組則在常規(guī)護理上,強化非語言性溝通護理模式。具體如下:(1)面部表情運用。護理人員應時刻保持微笑,使患兒在心理上獲得安全及親切感,從而增加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由于面部表情是集中體現(xiàn)護理人員的護理態(tài)度及行為,因此,護理人員應避免表情過于嚴肅,以免造成患兒心理緊張及恐懼,從而延長治療時間,降低治療效果。(2)姿體動作運用。護理人員可對患兒進行局部、全身撫觸。通過撫觸動作與患兒增進情感交流,增加患兒安全感,不僅利于患兒健康成長,也利于提高其機體免疫力,從而改善患兒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加快排泄速度。比如,在注射治療過程中,通過撫觸可使患兒緊張的情緒變得放松,讓注射治療工作更順利完成。另外,護理人員可適當?shù)睦命c頭或手勢進行與患兒家屬交流,給予家屬鼓勵,緩解家屬緊張心理。(3)眼神運用。用真誠,友善的眼神給予患兒增加親切及信任感,讓患兒及家屬感受到護理人員的關懷及尊重,提高治療配合度。(4)加強病房環(huán)境工作。病房環(huán)境對患兒的康復十分重要。護理人員需定時檢查并保持病房的衛(wèi)生干凈、溫度濕度、通風及光線、室內(nèi)安靜等處于最佳狀態(tài),有利于患兒更好地恢復健康。另外,可在兒科病房內(nèi)添置兒童喜好的一些壁畫或者卡通圖片,可有效降低患兒對病房環(huán)境的恐懼心理,使其保持穩(wěn)定的情緒,有助于患兒康復,從而提高兒科護理水平。
比較兩組患兒家屬對服務態(tài)度及護理方法的滿意度,滿分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滿意度越高;兩組患兒配合情況及住院時間比較,配合情況滿分為10分,分數(shù)越高,配合度越高;及住院時間6~14天,數(shù)值越低,護理效果越好,表示住院時間越短。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兒的配合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兒的配合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兒護理前后配合情況(±s)
表1 比較兩組患兒護理前后配合情況(±s)
組別(n) 護理前配合度(分) 護理后配合度(分) 住院時間(d)研究組(n=57) 3.12±0.31 9.76±0.24 7.13±1.51對照組(n=57) 3.02±0.43 7.54±0.18 11.32±1.12 t值 1.4242 5.2679 6.3572 P值 >0.05 <0.05 <0.05
研究組的服務態(tài)度評分為(96.16±2.13)分、護理方法評分為(94.21±3.16)分;對照組服務態(tài)度評分為(74.12±1.82)分、護理方法評分為(73.36±1.37)分,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3679,8.1547,P<0.05)。
兒科護理相對于成人護理,更具有一定難度。因兒科患者多為兒童,在護理過程中,常出現(xiàn)哭鬧情緒或拒絕治療的態(tài)度等,若這些不良情緒得不到改善或消除,甚至成為患兒的心理負擔,導致其難以配合治療,最終嚴重影響患兒的康復[4]。有研究指出[5],非語言性溝通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患兒緊張情緒,提升治療配合度,提高治療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干預后研究組的患兒配合治療度,及患兒家屬對兒科護理服務態(tài)度、服務方法的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而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表明實施非語言性溝通護理干預具有非常積極作用,使患兒在護理干預后的配合治療顯著提高,恐懼心理明顯得到改善,治療效果有很大提高。原因分析:由于患兒自身各種因素,不同年齡階段兒童在語言理解、情感表達能力有限,使護理人員無法正常與患兒進行交流,從而影響治療及護理工作的開展[6-8]。因此在兒科護理過程中,僅僅通過語言溝通方式是難以順利完成讓患兒配合治療的目的,而非語言性溝通正好彌補語言性溝通的不足[7-10]。通過不同肢體語言促進兒科護理人員與患兒更好的交流,使其能夠更好地配合護理及治療工作。非語言性溝通護理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傳遞信息。首先,護理人員利用面部表情變化,如保持微笑,有效緩解患兒及家屬的緊張情緒,使患兒心情愉悅,從而利于護患增進情感交流。其次,姿體動作則要求護理人員在與患兒家屬交流時,需要適當利用點頭、手勢姿勢,以表示對患兒家屬的尊重,達到穩(wěn)定患兒家屬緊張、煩躁情緒的目的。同時,通過運用眼神對患兒給予鼓勵、支持,提高治療配合度。此外,對患兒進行撫觸既能平復患兒緊張及哭鬧的情緒,也能鼓勵患兒更好地配合治療工作[11-12]。最后,病房環(huán)境與患兒的康復有密切關系,護理人員通過營造溫馨、舒適、干凈的病房環(huán)境,改善或消除患兒對病房的不適應感及恐懼感,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療,從而提高療效。
綜上所述,非語言性溝通護理干預能夠緩解患兒緊張心理,提高治療配合度及患兒家屬對兒科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從而實現(xiàn)護理工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