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晚期乳腺癌作為女性患者常見和多發(fā)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升高趨勢,且年輕化明顯。該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與精神壓力過大、遺傳、生活方式不健康等關系密切,多采用改良根治術方式進行治療,術后予以放、化療輔助治療可對復發(fā)進行有效控制,降低遠處轉移率,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和預后[1]。當前臨床多選擇化療后序貫放療模式,但對放化療聯(lián)合治療的具體模式爭議性較大。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500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現(xiàn)做以下報道。
選取2007年10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500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符合乳腺癌的臨床診斷標準[2],并經(jīng)組織學和術后病理確診。按照抽簽法,將其分為A組(n=250)和B組(n=250)。A組患者中,年齡為35~70歲,平均(48.5±2.5)歲;其中左側130例,右側90例,雙側30例;B組患者中,年齡36~72歲,平均(49.4±2.3)歲;其中左側132例,右側94例,雙側2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改良根治術為兩組患者進行治療,術后進行輔助化療,表柔比星75~100 mg/m2、環(huán)磷酰胺600 mg/m2、多西他賽100 mg/m2(2周為1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其中前兩種藥物3周為1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A組術后予以同步放化療:采用多西他賽化療治療過程中開始進行輔助放療,方法同B組。嚴密監(jiān)測患者血常規(guī),適當予以G-CSF治升白治療。B組術后予以序貫治療:結束化療后開始放療,采用鎖骨上野6 MV-X、9 MeV射線、胸壁野6 MeV射線混合方式進行照射治療,按照50 Gy/25 F的標準,2 Gy/次的標準予以普放輔助治療,要求5周內完成治療,皮膚侵犯者可選擇1 cm厚度的組織補償膜。
對兩組開始放療時間、放化療全程治療時間予以統(tǒng)計,并隨訪遠處轉移和局部復發(fā)情況。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放療開始時間、放化療全程治療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隨訪局部復發(fā)、遠傳轉移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乳腺癌在臨床中十分常見,其主要在乳腺上皮組織部位發(fā)生,且發(fā)病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年升高。該病在女性惡性腫瘤中已成為發(fā)病率排名第一位的病癥,亦是公共衛(wèi)生組織高度重視的問題。放療與化療是治療本病的關鍵所在,輔助化療可將轉移的癌細胞殺滅,并可對病灶轉移進行抑制,切實提高患者生存質量[3-7]。放療作為治療局部乳腺癌的常用手段,術后予以同步放化療可將隱匿微轉移以及外周循環(huán)存在的癌細胞進行迅速清除,對局部壓迫和侵襲進行改善,提高患者生存率[8-10]。但因為同步放化療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患者耐受性有限,大多數(shù)患者都不能按照預期目標完成治療,故針對不適宜放化療同步治療方案的患者可選擇序貫治療[11-12]。
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A組開始放療時間、放化療全程治療時間均短于B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隨訪期間局部復發(fā)率、遠處轉移率與B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與序貫治療方法相比,局部晚期乳腺癌術后后程同步放化療可顯著縮短治療時間,更具可行性。
綜合上述分析,同步放化療的治療方法可提前晚期乳腺癌患者開始放療時間,并使化療全程治療時間顯著縮短,但對遠處轉移和局部復發(fā)的控制作用有限,比較發(fā)現(xiàn),同步放化療對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的優(yōu)勢更為明顯,臨床可依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優(yōu)先選擇此種治療方案。
表1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的差異(±s)[n(%)]
表1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的差異(±s)[n(%)]
組別 放療開始時間(周) 放化療全程治療時間(周) 局部復發(fā) 遠處轉移A組(n=250) 12.26±1.57 18.25±2.53 8(3.2) 10(4.0)B組(n=250) 23.32±2.73 24.55±2.44 10(4.0) 12(4.8)t/χ2 值 55.5286 28.3398 0.2305 0.1902 P值 0.0000 0.0000 0.6311 0.6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