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是一種以劇烈腹痛為主要臨床癥狀的急性病,是胃潰瘍患者容易出現的最為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1]。臨床對于此類急性病多采取手術治療,對穿孔部位進行修補。常規(guī)開腹修補也可以達到一定效果,但是由于其手術時長長,預后不理想且患者出血量大,對體質虛弱的患者有一定的危險性[2-3]。為了進一步探究腹腔鏡下修補胃穿孔患者的臨床療效,展開了此次研究。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8月我院消化內科接收的胃穿孔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開腹組(30例)和腹腔鏡組(30例)。開腹組中,男17例,女13例,患者年齡為25~62歲,平均為(44.5±5.3)歲。胃穿孔發(fā)病時間介于2~13小時,平均(5.6±2.2)小時;腹腔鏡組中,男19例,女11例,患者年齡為26~63歲,平均為(44.1±4.9)歲。胃穿孔發(fā)病時間介于2~13小時,平均(5.9±2.6)小時;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開腹組修補方法:全麻,患者取仰臥位,為其氣管插管。在機體上腹部正中行一橫向切口,確定胃穿孔準確位置。切除穿孔創(chuàng)口處及四周的壞死組織,使用大網膜覆蓋,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后插入引流管,縫合傷口。
腹腔鏡組修補方法:術前處理與開腹組相同,為患者建立氣腹壓力控制在14 mmHg左右,腹腔鏡由機體臍部鞘管進入,鏡下確定病變部位。清除患者腹腔中的膿液。查看胃穿孔部位四周,檢查有無癌性病變特征。對于無癌性病變患者,用手術針全層間斷縫合,覆蓋大網膜修補,后期處理與開腹組一致[4-5]。
詳細記錄兩組行修補術患者的術中操作治療時長,術中修補出血量情況,預后住院時長,術后開始排氣的時長以及患者出現傷口感染、腸梗阻或盆腔感染等術后并發(fā)癥的情況,以此作為觀察指標[6-7]。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腹腔鏡組患者術中治療時長、術后康復、排氣時間均較開腹組短,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開腹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腹腔鏡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開腹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胃穿孔具有較高的臨床發(fā)病率,病情急、發(fā)展快,嚴重者會出現急性大面積彌散性腹膜炎,有致死風險[6-9]。臨床優(yōu)先選擇手術治療胃穿孔患者,傳統(tǒng)開腹修補術對患者傷害大,預后慢且并發(fā)癥多[8-10]。腹腔鏡下修補為微創(chuàng),愈合快且安全性高。腹腔鏡在臨床的普及,為胃穿孔的優(yōu)質治療提供了前提。腹腔鏡下的可視化修補創(chuàng)口,顯著降低了手術治療的風險。研究發(fā)現,腹腔鏡組術中治療時長(52.1±12.8)min,術后康復(7.7±2.3)d,排氣時間(33.2±10.5)h比開腹組[(103.2±11.3)min、(15.2±1.8)d、(50.1±11.2)h]縮短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中出血量(23.1±7.5)ml降低顯著,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3.3%,低于開腹組3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腹腔鏡下探查胃穿孔位置可以盡可能減小手術切口,同時不影響對穿孔部位的判斷。簡化了手術的過程,便捷安全,切口小使得患者康復更快,臨床接受度和好評也較高。張偉峰[11]的類似研究,其研究結果顯示:經腹腔鏡修補胃穿孔創(chuàng)口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44%,低于常規(guī)開腹手術修補胃穿孔創(chuàng)口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3.3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與本次研究成果一致,說明腹腔鏡對降低胃穿孔患者術后并發(fā)癥風險有明確效果。
表1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情況(±s)
組別 例數 術后排氣時間(h) 手術時長(min) 住院時間(d) 術中出血量(ml)開腹組 30 50.1±11.2 103.2±11.3 15.2±1.8 58.6±11.7腹腔鏡組 30 33.2±10.5 52.1±12.8 7.7±2.3 23.1±7.5 P值 - <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情況(n)
綜上所述,在腹腔鏡下對胃穿孔患者創(chuàng)口進行修補,更有保障,安全且創(chuàng)口小,愈合快,大大降低了對患者機體的傷害[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