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羅丹認為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在指導小學生寫作時,如果能引導學生更真切地觀察生活,敏銳地從中挖掘出寫作素材,將很好地解決學生缺乏寫作素材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要引導學生學會用各種方式觀察生活,從中收集到有利于寫作的素材,進而讓自己的作文更加精彩。
一、調動感官,打開多維視角
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入手觀察世界,嘗試充分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利用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味覺等多種不同的感官去觀察事物。這樣能讓學生的作文更加生動,更具有形象化。
一名學生撰寫了《參觀荷花展》一文,但是在描寫荷花時卻寫得比較籠統(tǒng),只是簡單地寫了荷花有粉色、黃色、白色等不同的顏色。教師引導學生嘗試修改作文,引導其嘗試將嗅覺、聽覺等感官加入到作文中。同時提醒學生注意視覺感官也可以分別感受顏色、形狀等多種不同的屬性。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嘗試對文章進行修改,加入了各種不同的感官感受。如描寫了荷花的清香,聽見小魚越過荷葉落入水中發(fā)出的聲音等。在寫荷花形貌的過程中,也分別寫了紅白夾雜的復色荷花,花瓣桃紅如飛舞狀的“小舞妃”荷花,綠白色碗狀的“桃白”荷花等多種不同的荷花種類,便很好地突出了荷花種類眾多的特點。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的作文變得更加生動。
著名學者巴普洛夫強調觀察的重要性,認為要觀察、觀察、再觀察。若能學會從各種角度入手觀察事物,將促使學生學會如何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入手進行撰寫,所寫的作文也會更具有層次感。
二、鑒別比較,把握事物特征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事物的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并積極進行比較,抓住事物的不同點。在對比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挖掘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再次觀察事物時,便能有的放矢地針對關鍵點進行觀察,提高觀察效率。
在一次寫作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寫一些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一名學生寫了同伴在坐車時不小心弄掉了身邊同學手中的漢堡,兩人發(fā)生爭執(zhí)的事情,在其他同學的勸說下,兩人不再爭吵。教師引導學生修改時指出,在寫作前要仔細分析比較,要寫出兩人的性格特點是什么。學生通過回憶、思考發(fā)現(xiàn)不同性格的學生在處理事情時態(tài)度也有所不同。吵架者性格急躁,容易發(fā)怒,而旁邊勸架的班干部卻具有沉穩(wěn)的個性,在勸說時也懂得從何處下手。但是性格內向的學生在遇到這種事時就會躲避在一邊,想要上前幫忙,但是卻又不敢。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抓住了人物的特點,在寫作時也寫的更有深度。在寫其他事物時,學生也懂得如何寫出事物的特征。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并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鑒別比較的方式有助于學生挖掘出事物的本質特征,而學生在嘗試撰寫的過程中也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
三、放飛想象,激活心靈體驗
小學生想象力比較豐富,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鼓勵學生圍繞生活中發(fā)現(xiàn)的事物進行合理想象,思考其前因后果,并將自己的獨特感受寫入作文中。這樣能避免學生寫作出現(xiàn)胡編亂造的問題,讓學生認識到即使寫虛構的故事也要以生活真實作為基礎。
在一次寫作中,教師引導學生嘗試寫一下在節(jié)日中發(fā)生的事情,一名學生選擇以中秋節(jié)作為寫作的對象。該學生寫到中秋節(jié)是合家團聚的日子,但是自己的父親卻在外地打工,沒有回家,于是該學生便在作文中展開想象,思考父親在外地會如何工作,會如何思念自己。這樣的想象是建立在真實生活體驗的基礎上的。如該學生想象父親一定一邊吃月餅,一邊看著天上的明月,思念著自己和母親,雖然第二天還有繁重的勞動,但是卻依然無法入眠。該學生將自己對父親的思念之情融入到了文章中,又參考回憶了父親和自己在一起的生活經歷。這樣促使學生的想象更具有生活真實性,也能更好地展現(xiàn)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在教師的引導下,該學生的作文寫得十分精彩。
學者葉圣陶認為寫作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文字就能寫到什么程度。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也要建立在生活的基礎上,要促使學生真實地體驗生活。當學生的內心體驗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學生就會產生想要表達宣泄的欲望。這樣就能促使學生進入“我手寫我心”的境界。
“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比裟茉谛W階段對學生進行合理引導,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善于在生活中挖掘有用的寫作素材,那么將促使學生更好地觀察生活,提高寫作能力。
宋維霞,山東鄒城市石墻鎮(zhèn)中心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