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頌詩 沈云妮
《在山的那邊》這首詩的結構很清晰,總共兩節(jié)。詩歌按照敘事的方式寫出了人生的信念,從“小時候”到“有一天“再到“今天”,這些帶有典型敘事性的時間詞語寫出了作者對“山“和”“海”的感悟: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這首詩篇幅較短,但內(nèi)容飽滿而又充實。一種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期待視野的改變,帶給我們美的享受和靈魂的洗禮。
誦讀這首詩,感受詩人執(zhí)著信念、樸實情感之外,筆者還發(fā)現(xiàn)了詩歌形式上的一個獨特之處:全詩沒有句句使用標點符號,但詩人卻選用了幾種標點用在了特別的地方。有了特別的韻味。
一個冒號,在第一部分詩的第一節(jié),“媽媽給我說過:?!眧這處冒號,不僅僅是提示媽媽給我說的內(nèi)容,更是對上句詩的一個回答,是對我的疑惑的一個明確答復,同時也是特意提示“?!边@個意象的神秘和誘惑。
兩個省略號,詩歌在第二部分詩中。一處是在“一次次浸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處省略號,不僅僅是省略了對“枯干”的意蘊的正視:一次次的挫折和失敗,一次次的努力和奮斗,一次次的信心和希望,人生的跌宕起伏給作者帶來無盡的感慨,失望、沮喪、疲憊、倦怠、喜悅、振奮、感激、相信……意蘊深厚,無以言表。同時更能看出詩人內(nèi)心對“?!钡纳钋锌释?,說明詩人一直以不懈的努力來充實自己的心靈。還有一處是在全詩的結尾“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處省略號,比一個大大的感嘆號還要醒目,它不僅把詩人在理想實現(xiàn)后的那種無以言表的喜悅凸顯出來了,更能觸動讀者的心靈,讓我們也跟進詩人的情感之中,想歡呼而又在驚愕之余泣不成聲,意蘊之深,用法之妙,無以言表……
三個感嘆號,全詩三次使用感嘆號,都用在了該用妙用的地方。第一次是在第一部分第二節(jié)的最后一句“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處感嘆號,把孩童的語氣語調(diào)寫出來的失望,帶有哭聲的失望,盡情顯露。這些從負面描寫的挫折感,反過來從感官和情緒上增進了“山/?!睂α⒌恼鎸嵭裕乖姼璧靡栽谝环N強有力的沖突中,飽滿地完成了最后的“?!睂Α吧健钡哪孓D(zhuǎn)。同時,這種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詩獲得了一種恰當?shù)墓?jié)奏。
第二次是在第二部分的第一句“在山的那邊,是海!”這處感嘆號,不僅表示及其肯定和強烈的感嘆,將兒時對“海”的認識上升到人生理想的高度,這是人生的徹悟,表明“我”對海的向往、對理想境界的渴望與追求會永不放棄。同時也是第二部分詩的一個感情基調(diào)的提示和意象的升華,對理想追求的執(zhí)著,對信念的堅定。
第三次是在第二部分詩的第二節(jié)中間“是的!人們啊,請相信——”這處感嘆號,在前面敘說了一次次失望、一次次失敗,又一次次努力、一次次奮斗之后,再次莊重宣告,在山的那邊,是海!把詩人對理想和信念的執(zhí)著再一次突顯出來,并在結構上反復,照應前文,在情緒一度低緩下來之后的再一次振奮,使詩歌的節(jié)奏韻律跌宕有致。
四個破折號,詩人在詩中四處用了破折號。第一處是第一部分第一節(jié)第二句“——山那邊是什么呢?”這處破折號,除了解釋說明“癡想”的內(nèi)容外,更主要的是詩人用一留白的方式,提示讀者思考,我那孩提時的“癡想”是真實而又稚嫩的,同時在詩的節(jié)奏上是一頓,詩味也就來了。
第二處是在第一部分詩第二節(jié)的中間“——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這處破折號,雖然是對上一句“可是,我?guī)缀跏强拗貋砹恕钡慕忉屨f明,但是,詩人在這里不僅僅是簡單的解釋了失望、痛苦的緣由——沒有看到海,更主要的是把追求理想的進程中失敗的體驗形象化,具體化,在抒情上蓄勢,為下文的更加失望、沮喪鋪墊,可謂匠心也。
第三處是在第二部分詩第二節(jié)的中間“——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這處破折號不僅是對上句“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補充解釋和進一步說明,那代表著理想和信念的“?!薄昂3薄泵刻於荚诩钪遥屛野僬鄄粨?,勇往直前。同時,這處破折號,在結構上,又照應了本詩一開頭的“癡想”和第二部分詩的第一句“在山的那邊,是海!”,詩人一開始癡想的是,山那邊是“?!保?jīng)過千辛萬苦,詩人確信在山那邊,是海!在情感上,詩人由向往到失望再到堅信,再一次激起了讀者的共鳴。
第四處是在第二部分詩第二節(jié)倒數(shù)第七句“是的!人們啊,請相信——”,這處破折號不僅表明了它本身的提示說明的作用,告訴人們“相信”的內(nèi)容;更主要的是,詩人在這里用這個破折號頓一頓,提請人們堅信,只要越過一座座人生之“山”,定能到達理想的“海”,反復強調(diào)克服重重困難,就能實現(xiàn)理想。
四個問號,詩人在詩中又巧妙地運用了四個問號,讓情感的表達更具詩意了。這四個問號的使用,在內(nèi)容上大致相同,都是在問山那邊是不是海,在結構上有反復照應之效,在韻律上也有回環(huán)往復之美。當然,在不同的語境中出現(xiàn),也有各自的妙處。
第一處和第二處都在第一部分詩中,一處是第二句“——山那邊是什么呢?”,用孩童式的疑問表明自己追求、探尋新天地,不安于現(xiàn)狀的心里,引出下文。二處是這段最后一句“哦,山那邊是海嗎?”,在前面的疑問得到媽媽的回答后,詩人再一次使用孩童式的口吻疑問,并與前面的語氣詞“哦”配合,把一個天真幼稚又充滿好奇想望的少年形象,活脫脫的凸現(xiàn)在讀者面前。
第三處在第一部分詩的最后一句“媽媽,那個海呢?”,這處問號,詩人還是用了孩童式的口吻失望后再一次問媽媽,“那個海呢?”表明了“我”雖覺得困惑與沮喪,但對山外的美好世界依然無限向往與渴望。詩人把這句詩單獨成一節(jié),內(nèi)容上照應了開頭的發(fā)問,也是尋海失敗后,想再次從媽媽那兒得到答案;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與第二部分開頭單列的小節(jié)一起,完成從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的過渡,可謂奇人奇思也。
第四處在第二部分詩的第二節(jié)的中間“在山的那邊,是海嗎?”,這處問號,詩人一改前面孩童的口吻,用成人的語氣語調(diào)再次發(fā)問,并用自問自答的方式,引起讀者的思考,引起讀者追尋大海即追尋理想的興趣。詩人通過自己的奮斗經(jīng)歷呼吁和激勵人們追求生存的更高境界,堅信只要努力奮斗,自己的理想一定能變成現(xiàn)實。
十二處逗號,詩人在詩中一共使用了十二個逗號,除了表示句子內(nèi)部一般性停頓外,有幾處逗號的使用是頗有意味的。
一處是“今天啊,我竟沒想到”這處逗號的使用,雖然是表示句中停頓,但是,詩人在這個表示時間的詞語后面加一個感嘆詞“啊”再加逗號,那就不是一般的表停頓那么簡單了,詩人在這里和前面的“小時候”、“有一天”,這些帶有典型敘事性的時間詞語寫出了作者對“山“和”“海”的感悟過程。從小時候就有一顆不甘蟄居閉塞山區(qū)之心,但是相對今天來說當時的認識是幼稚的。長大后,感悟了,詩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達了人生信念。
第二處是“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這處逗號的使用,也不是簡單的句中停頓,它用肯定的語氣,表明詩人一次次的失望又一次次的奮斗,與前文的“癡想”和失望照應,又與后文的“是的!人們啊,請你相信——”照應,把詩人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失敗最終實現(xiàn)理想后的堅定和驚喜在這里埋下伏筆。
還有一個特別的是,詩中一個重復的句子都用的是逗號?!霸谏降哪沁?,”這句詩,在整首詩中一共出現(xiàn)五次,雖然有兩次不是完全相同的幾個字,但是意思是一樣的,只是在具體語境中加了一個語氣詞或幾個修飾語,而標點用的都是逗號,并且都在強調(diào)山那邊,不管是強調(diào)“山”,還是強調(diào)“?!?,都深切的表示了詩人的復雜情感?!啊谏降哪沁叄廊皇巧健薄吧侥沁叺纳桨?,鐵青著臉”這兩句強調(diào)了“我”幻想受挫后失望、沮喪的心情;“在山的那邊,是海!”“在山的那邊,是海嗎?”“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嗨呀”這幾句強調(diào)了詩人堅定的信念和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把詩歌的意象一次次具體、放大、深化,從而使詩歌的主旨得到了最大的升華,極大的感染著讀者。
這位神奇詩人,在這首詩中,雖然只用到了六種標點,但卻極具匠心,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語境下,運用了幾個簡單又神奇的標點,恰到好處的起到了提示、停頓、疑問、抒情的妙用,更為奇妙的是,這些標點又對詩人的表情達意極具畫龍點睛之妙,使詩歌的意象,意境具體可感,極大地增加了作品的藝術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標點神奇,詩人更神奇。王家新被譽為“讓九十年代推遲到來的詩人”,他的詩成為20世紀90年代乃至新世紀詩歌“中興”的焦點,被歸納為“知識分子寫作”。他是個頗有爭議的詩人,有人贊譽有人批判,可他卻說“對于現(xiàn)在的我,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依然是信念?!倍嗄陙?,他以詩歌為核心的、富有思想性和獨特個人精神印記的全部寫作,被人稱為“一部中國詩壇的啟示錄”。
讀著這位神奇詩人的這首詩,看到這些神奇的標點,仿佛回到了童年,坐在青石板的門檻上,呆呆的望著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