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先武
從上世紀80年代初起,我就堅持在課堂上鼓勵學生質疑,并在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上獲得了一定的經驗。我認為,學與疑有著須臾不可分離的關系,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生疑和解疑的過程,學生的主動性首先體現(xiàn)在是否能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如果只能答問而不能提問,其主動性就會大打折扣,思維的發(fā)展會受到很大的局限,也不可能具有當今時代所需要的創(chuàng)新精神。因此,課堂提問不能完全由教師包辦代替,必須把“問”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無論是日常教學,還是執(zhí)教公開課、示范課,我都要堅持這種做法。我在荊州、深圳所帶的弟子中有兩位也大膽效仿并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先后在“中語杯”“圣陶杯”全國中青年語文教師教學競賽中榮獲二等獎第一名和一等獎第一名。這些年來,學生提出的許多質疑讓我為之稱嘆,它不僅使課堂教學充滿變數(shù),而且常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實踐證明,質疑的過程是一個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過程,課堂效果就是在這種互動過程中生成的。我執(zhí)教的《揀麥穗》就是體現(xiàn)這一特點的實例。
十多年前,筆者接受聘請,在深圳市一所規(guī)模較大的公立學校工作過一段時間。當時深圳市的高中學段使用的是粵教版教材,其語文教材的編排體例與人教版基本一致,但篇目卻有較大的差異?!稈溗搿肥腔浗贪娓咧姓Z文必修一選入的一篇課文,敘說了“我”在兒時和一位賣灶糖的老人之間的一段情感經歷。這篇散文不難讀懂,但文中的語言(敘述語言和人物語言)所蘊含的情感卻十分豐富且較為復雜,是一篇情文并茂的典范之作。執(zhí)教《揀麥穗》這一課時,正好遇上學校領導隨堂聽課,有幾位語文老師聞訊后也以“取經”之名跟著校長、主任走進了教室。因此,這堂課可以看作一堂小型的公開課(有位老師做了詳細的聽課記錄)。
《揀麥穗》的作者張潔對于同學們來說都比較陌生,為了讓學生了解作者,筆者一改以往簡介作者的慣用方法,而是以曲問的方式引出:“張潔是一位很有影響的作家,她曾經兩次獲得中國文壇分量最重的大獎。這是以一位中國著名作家的名字命名的文學獎。你們知道是什么獎項嗎?”這種曲問,不但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可以使他們加深對作者和茅盾文學獎的印象。果然,學生的回答出現(xiàn)了想當然的現(xiàn)象:
生:魯迅文學獎。
師:魯迅文學獎是級別最高的獎項之一,但由于不涉及長篇小說,因此分量不算最重。
生:郭沫若文學獎。
師:我們國家還未設立這一獎項,只有《中國作家》雜志社獨家設立了“郭沫若詩歌散文獎”,但影響不算太大。
生:茅盾文學獎。
師:你敢肯定嗎?
生:不敢肯定,是猜的。
師:恭喜你猜對了。茅盾文學獎是我國長篇小說的最高獎項,獲此殊榮的作家為數(shù)甚少。張潔憑借《沉重的翅膀》和《無字》這兩部長篇小說先后兩次獲得茅盾文學獎。張潔不但擅長小說創(chuàng)作,她還寫過不少散文,影響最大的是1980年前后發(fā)表的《挖薺菜》《揀麥穗》《盯梢》《夢》等系列作品,被稱為“大雁系列”。這些散文以童年女孩“大雁”的天真單純的視角,描寫了一個充滿愛心的童年世界。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揀麥穗》,一起走進那美好的世界。
這一過程不只是介紹了作者,同時收到了擴大學生視野的效果,有助于閱讀教學由課內向課外延伸(這與當前義務教育所使用的“部編本”教材的主導思想相契合)。由于學生在早讀課上已閱讀過課文,因此筆者首先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了解的情況,引導學生理清作品的構思脈絡(大約4分鐘)。為了讓學生體驗作品中不同人物尤其是“大雁”兒時的那種純真的情感,筆者特意安排了一個分角色朗讀重點部分的環(huán)節(jié),請四位同學分別扮演“我”(大雁)、賣灶糖的老漢、二姨和敘述人。讀完后請其他同學就朗讀進行了一番評議:
生:有一個字讀錯了,“戲謔”的“謔”不讀nüè,要讀xuè。
師:請你把這個詞和“謔”的正確讀音寫在黑板上。(生板書,剛開始寫錯了“謔”的聲旁,后經同學提示改了過來)“謔”字很容易讀錯和寫錯,雖然同學們已經把“戲謔”這個詞和“謔”的正確讀音抄在了筆記本上,但印象不一定很深。請同學們大聲念讀一遍(生大聲讀)。
要學生抄寫和念讀詞語,意在引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重視,很多詞語就是在課堂學習和課外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的。筆者每教一篇課文,都要求學生將文章中的重要詞語做上標記(陌生的詞語一定要弄清意義),并抄錄在筆記本上,以養(yǎng)成積累詞語的良好習慣。學生完成這一任務后,評議繼續(xù)進行:
生:我認為她們的朗讀都比較符合人物的身份,只是二姨那種戲謔的語氣未讀出來。
師:請你把這句話讀一遍。
(生朗讀:“大雁,告訴二姨,你揀麥穗做啥?”引來笑聲。)
嗯,讀得不錯。“告訴二姨”一句顯得一本正經,“做啥”的字音還可讀重一點。(示范)
生:大雁這個角色有些成人化,要讀出她的天真幼稚。當賣灶糖的老漢開玩笑地問她:“娃呀,你要給我做媳婦嗎?”她的回答“對呀”應顯得很認真。“等我長大了,呵噠尋你去呀!”這一句要把她犯愁的樣子讀出來。
師:那你把這兩句話讀一讀。(生朗讀)
不錯,讀出了小孩子的幼稚與可愛,從中可以感受到那種純真的感情。
通過重點部分的朗讀,學生進一步了解了作品的內容,并對文中蘊含的情感有了初步的體驗。為了深入研讀文本,筆者在課前預設過幾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但并未急于在課堂上拋出,而是和往常一樣,先讓學生提出質疑。由于已經預習過課文,很快就有學生提出了不同的問題。有幾個問題無須討論或不可能通過討論來解決,筆者便直接作了回答。如有同學提出:文中說“在割麥時節(jié)或許能揀上一斗”,這里的“一斗”是什么意思?筆者對此進行了解釋:“斗”和“升”都是舊時的容量單位,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dàn),一升大約一斤多重,但各地的升和斗大小不一樣,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接下來,筆者對其他的問題進行了篩選,著重就以下問題展開了課堂討論。
討論一:
生:那些姑娘嫁給了她們不滿意的男人,為什么說“她們自己也不會過分地悲傷”?
師: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深思。對于女人來說,婚姻的不幸是最大的不幸,也是最可悲的事。但她們?yōu)槭裁础安粫^分地悲傷”?
生:因為在那個時代,包辦婚姻在農村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人們早就習以為常,所以不會感到過分的悲傷。
生:俗話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那時候的農村婦女對于嫁給什么人是抱著聽天由命的態(tài)度,她們已經變得十分麻木了。
師: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生:文中寫道,“但她們還是依依順順地嫁了出去。只不過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時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縫它時的情懷了”??梢娝齻円蚜晳T于聽從父母之命。
生:作者又說,“頂多不過像是丟失了一個美麗的夢”。丟失美夢不會給人帶來多大的痛苦,而“頂多”二字更說明她們已經不把嫁給誰太當回事。
通過以上討論,學生基本明悟農村婦女對于嫁給不滿意的男人“不會過分地悲傷”的原因。由于這并非文章主旨之所在,因此不宜耗費太多的時間。為了讓學生更多地關注作品的主人公,筆者適時進行了思路轉換:
師:我們從姑娘們揀麥穗這一部分不難看出當時農村的落后狀況,封建意識十分濃厚,因此農村姑娘的夢想與現(xiàn)實存在很大的差距。作者對這種社會現(xiàn)實揭示得非常深刻。我想問問:這是《揀麥穗》這篇散文要突出的中心嗎?
(眾生答:不是。)
那作者寫這一部分的用意是什么?
生:為“我”揀麥穗做鋪墊。
生:這一部分與后面的內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筆者對此進行了小結:正因為這一部分是為后文做鋪墊,所以作者并沒有用太多的筆墨,而是把重點放在敘述和描寫“我”揀麥穗上。
討論二:
生:文中有一處外貌描寫:“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滿是金色的茸毛的腦門上擰成了疙瘩。我的臉也皺巴得像個核桃。”我認為這一處描寫顯得不真實,因為“我”不可能看到自己的面部表情。
師:你很會發(fā)現(xiàn)問題,“我”的確不可能看到自己的面部表情。這是否真實可信呢?請考慮一下,“我”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這樣的表情?
生:當賣灶糖的老漢說“不等你長大,我可該進土了”這句話時。
生:我認為這里有想象的成分,作者是為了突出“我”聽到老漢的話后心里很著急。
生:還運用了夸張手法,小孩子不可能“腦門上擰成了疙瘩”,更不可能“臉也皺巴得像個核桃”。
師:嚴格說來是不真實的。但我同意剛才兩位同學的看法,這里有想象的成分,也有夸張。想想看,作者為什么要寫得這樣夸張?
生:表現(xiàn)了“我”的天真和幼稚。
生:也能看出“我”對老人的感情是那樣的純真。
師:確實收到了這樣的效果。
學生提出這一問題,似乎帶有“挑刺”的味道,但這正是具有懷疑精神且不迷信名人的體現(xiàn)。筆者認為應該對這一發(fā)現(xiàn)予以充分肯定,至于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否正確其實并不重要。筆者也難以立時做出判定,但課后仔細琢磨,還是覺得作者在此處的夸張似乎有些過分。
討論三:
生:文章的后一部分為何多次寫到那棵柿子樹?并不止一次提到那個小火柿子?
師:請你把寫柿子樹和小火柿子的句子讀一讀。
(生朗讀)
這是一棵怎樣的柿子樹?小火柿子是怎樣的小火柿子?
生:這是一棵“落盡葉子”的柿子樹,而小火柿子則是“孤零零的”。我認為這里有很深的寓意。
師:什么寓意?
生:柿子樹象征那位賣灶糖的老人,小火柿子則象征著老人火熱的心腸。
生:小火柿子還象征一種刻骨銘心的愛。老人無私的關愛從“我”小時候一直延續(xù)到長大成人,使“我”終生難忘,就像小火柿子在嚴冬也“沒讓風刮下來,讓雨打下來,讓雪壓下來”。每當“我”看到小火柿子,就會感到溫暖。
師:看來同學們也被這種人間真情打動了。的確,文中的小火柿子寄托著作者對賣灶糖老漢深深的愛。一個“火”字便給人以溫暖的感覺,文中兩次寫到“紅得透亮”,表現(xiàn)了美好的事物經過風吹雨打依然不會改變本色。
應該說以上問題大都在筆者的預料之中,也解決得比較順利。但接下來有位同學提出了一個我始料未及的問題:“本文倒數(shù)第二段寫道:‘等我長大以后,總感到除了母親以外,再沒有誰能夠像他那樣樸素地疼愛過我——沒有任何希求,也沒有任何企望的。這似乎不大合乎情理,難道她再沒有得到過別的親人的關愛嗎?譬如父愛。”這個問題看起來與文章的主題無關,似乎并不重要,如果教師對作者缺乏了解,也很難作答。但我認為不應該回避,因為它與作者的人生經歷以及那種特殊情感的產生有著密切的關系,于是在肯定這個問題的基礎上作了必要的講解:
這句話確實是耐人尋味的,作者不會無緣無故地寫這句話,并且自成一段。這與作者的人生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張潔很小的時候就遭到父親的遺棄,一直與母親相依為命。在這個世上,只有母親是最疼愛她的人。那位賣灶糖的老漢對她的關愛確實填補了她心靈上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她對父愛的渴求。張潔在談《揀麥穗》的創(chuàng)作過程時也曾提到:幾十年來,有一種哀傷刻骨銘心,使她感到十分不安。這種不安源于她小時侯曾依戀過一位飽經風霜的賣灶糖的老漢,而這位老漢在她長大成人后去世了。這使她非常傷感??梢哉f,老人對她的愛,不是父愛,勝似父愛。
本以為筆者所作的回答解開了學生的疑團,但沒想到又有學生冒出了一個頗為“離譜”的問題:“那可不可以把這看作一種戀父情結呢?”課堂上頓時響起一陣笑聲(由此可以看出特區(qū)學生與內地學生的不同)。如果接下來圍繞“戀父情結”展開討論,不但沒有結果,而且毫無意義。顯然,教師不應該被這樣的問題“牽著鼻子走”。但我認為這個問題卻有一定的利用價值,可以順勢將解讀引向深入。
師:這并不是一個無中生有的問題,事實上戀父情結在張潔的作品中時有體現(xiàn),尤其是長篇小說《無字》特別明顯。但對于《揀麥穗》我們卻不能簡單地下這樣的結論,也沒有必要去進行深究。因為有些情感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說:“我不明白為什么,我倒真是越來越依戀他?!笨梢赃@樣認為,作者如果不是從小就缺失父愛,是不大可能與這位老人產生如此深的感情的。那位老人送給她的灶糖、甜瓜、紅棗之類的“小禮品”,也不至于使她刻骨銘心,甚至終生難忘。但作者在這篇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愛,既類似于父愛,又是一種超越父愛的純樸的愛。讓我們回到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評價這種愛的。
為了避免討論游離于文本,筆者要求學生“回到課文”,領悟語言文字的意蘊,進一步引導他們通過語言文字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生:作者對這種愛的評價是:這是一種“沒有任何希求、也沒有任何企望的”愛,是一種樸素的愛。
師: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這是“沒有任何希求、也沒有任何企望的”愛呢?
生:老人經常給大雁灶糖吃,是出于對這個天真活潑的小女孩的疼愛。當老人知道大雁要給他做媳婦,并聽到大雁說“你等我長大嘛”之后,便“摸著我的頭頂說:‘不等你長大,我可該進土啦?!边@完全是一種長輩的口吻。而當他看到大雁著急的樣子,便“趕緊拿塊灶糖塞進了我的手里”。這也是大人哄小孩時常用的方法。在老人眼里,“我”只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他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讓孩子高興。
生:在“我”長大以后,老人不再開那種玩笑,但對“我”的關愛卻沒有任何改變,“還是常常帶些小禮物給我”。其實“我”對這些小禮物已不再感興趣,但在老人眼中她仍然是個孩子??梢娺@種愛是十分樸實的。
生:我認為愛也是相互的。老人清楚地知道“我”要做他的小媳婦是十分幼稚的表現(xiàn),他也根本不會當真,但對于一個孤單寂寞的老人來說,能得到小孩子的喜歡也是一種精神安慰。兩人的愛都是那么單純,而單純的愛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師:說得很好!這看起來是一個不重要的問題,卻引發(fā)了我們更深入的思考??梢哉f,“我”和老人所缺失的愛通過兩人的交往得到了互補。尤其是文中的“我”,在缺失父愛后從老人的關愛中得到了很大的滿足,更是難以割舍。文章的后一部分也用了較大的篇幅寫“我”對老人的依戀和“我”在老人去世后的傷感。
借助這個問題,筆者將情感的體驗引向深入,要求學生進一步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把“我”對老人的依戀和“我”在老人去世后的傷感表現(xiàn)得最為充分?于是學生再度走進文本。
生:(念讀)“每逢他經過我們村子,我都會送他好遠。我站在土坎坎上,看著他的背影,漸漸地消失在山坳坳里?!边@樣的鏡頭只能出現(xiàn)在父女之間,可見“我”對老人的感情之深。
生:(念讀)“我看得出來,他的背更彎了,步履也更加蹣跚了。這時我真的擔心了,擔心他早晚有一天會死去?!边@種擔心只有對日夜牽掛的人才會產生。
生:(念讀)“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經落盡葉子的柿子樹下,朝溝底下的那條大路上望著,等著?!本渲械摹巴焙汀暗取背浞直磉_了“我”對老人的依戀之情。
生:(念讀)“可是我卻哭了??弈悄吧?,但卻疼愛我的賣灶糖的老漢?!睆倪@句話可以看出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不在于是否有血緣關系,而在于是否有真愛。
師:說得很好。這也從作者的人生經歷中得到了印證。文章是思想和情感的產物,這種思想和情感只有通過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來表達,才能使讀者產生共鳴?!稈溗搿愤@篇散文正是因為發(fā)乎真情,而又訴諸生動流暢的文筆,才寫得如此感人。同學們學得非常認真,也十分主動。我在課前設計的幾個問題都被你們代我提出來了,而有的問題是我未曾想到的。我在這堂課上也有了新的收獲,產生了新的感悟。我們都從這篇散文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通過以上討論,學生們對飽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有了更深切的體會,這堂課也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可以說,這節(jié)課是筆者上得較為滿意的一課,也受到了聽課的領導和老師的贊譽。在上課前,筆者查閱過大量的資料,并認真設計了教案。但這種設計不是把每一個步驟都安排得非常周密,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間,讓學生在解讀過程中去填補。如教案中曾預設了幾個大的問題:揀麥穗的姑娘們嫁給了自己不滿意的男人,為什么說“她們自己也不會過分地悲傷”?文章第四部分為何多次寫到那棵柿子樹?為何多次提到那個小火柿子?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人對大雁的愛是“沒有任何希求、也沒有任何企望的”?這幾個問題在上課時并未過早端出,而是先讓學生自主探究,根據探究的情況進行變通。若他們不能發(fā)現(xiàn),再提出討論。沒想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大都代我完成了這一任務(除最后一個問題外)??雌饋硎窍嗤膯栴},但由學生提出卻具有更大的意義,因為這是他們獨立思考之所得,是自主學習的體現(xiàn)。教師應抓住契機,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同時要注意正確引導,不能被學生的質疑牽著鼻子走。尤其是對于“戀父情結”這個問題,如果不注意把握,就很容易陷入無意義的爭論中。
筆者以為,成功的課堂教學應是教師的“教”服務于學生的“學”,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過程。其教學設計決不是用“天衣無縫”的操作程序來控制學生,刻意在“教”法上花樣翻新;而是致力于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學習、自由探究、多向交流的情境和氛圍,是一種宏觀調控。它只須在總體上確定合宜的教學內容,構建合理的教學框架,而具體過程則留待課堂上靈活處理。所謂質疑,不單是提出不懂的問題,還包括審視已有的觀點,通過獨立思考發(fā)表不同的見解甚至敢于對權威的結論提出異議。當學生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并敢于質疑,課堂教學就不會那么“一帆風順”,甚至有可能發(fā)生意料之外的情況。它難免影響教學進程或“打亂”教師課前的安排,然而它卻閃耀出學生思維的火花,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常常給我們帶來意外的驚喜。這樣的課必然充滿“懸念”(這種“懸念”是教師無法設置也不可能寫進教案的),也充滿吸引力。這樣的課堂才是正常的課堂,才能真實地體現(xiàn)教師的學識素養(yǎng)和教學水平(尤其是駕馭能力)。可以說,一堂毫無“懸念”即完全按照精雕細刻的教案施教的課不能看作成功的課(當然,對于只適合運用接受性學習方式的課則另當別論)。如果我們的學生既敢于質疑,又善于質疑,那么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近年來,隨著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批判性思維已越來越受到重視。批判性思維首先是從質疑開始,可以說,沒有質疑就沒有批判性思維。筆者以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質疑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不可少。但毋庸諱言的是,時至今日,鼓勵學生質疑仍未引起教師乃至教育界的重視。無論是日常教學,還是在公開課、示范課上,我們都很少看到學生主動地提出問題,也很少看到教師讓學生提出問題即大膽質疑。即便是一些享譽教壇的名師,也不敢或不愿在課堂上讓學生提出質疑,有的甚至把自己在課前預設的教學方案或精心打造的教學模塊當作不可跨越一步的“雷池”,自始至終對學生的“活動”進行嚴格的限制。其課堂氣氛看似活躍,但學生只不過在繞著“教”的輪軸轉,以教師的個人意志為轉移。這種現(xiàn)象是極不正常的,也是亟待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