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華
摘要:本文對如何利用學生的課余體育鍛煉,解決學生體質下降,提高鍛煉實效等問題進行了實踐研究。研究表明,在初中階段構建課余體育鍛煉共同體,能有效地保證學生參與鍛煉的時間,發(fā)展學生的鍛煉動機,對提高學生大課間活動、活動課、課余訓練、校外體育鍛煉等方面鍛煉效果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初中生;課余體育鍛煉;鍛煉共同體
近幾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學校體育事業(yè)也得到了飛速發(fā)展,其教育地位也日益突現(xiàn)。但當前學生的體質健康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據(jù)調查中學生的體質狀況在近15年來一直處于下降水平。國家體育總局公布的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結果顯示:學生的身高、體重、胸圍等身體形態(tài)指標盡管有些增長,但肺活量水平、速度、力量、耐力等體能素質持續(xù)下降。[1]
一、研究方法與過程
1.研究方法
1.1文獻資料法:查閱近幾年有關課余體育鍛煉和學習共同體構建方面的許多篇文獻資料。
1.2問卷調查法:對隨機抽取的學生100名發(fā)放問卷200份,第一次回收198份,有效問卷196份,有效率98%。第二次回收197份,有效問卷197份,有效率98.5%。
1.3訪談法:在課題研究啟動初期抽取部分學生參加座談,并進行跟蹤訪談。
1.4數(shù)理統(tǒng)計法:根據(jù)需要對問卷和測試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
2.研究過程
課余體育鍛煉是指學生除在體育課以外的時間進行的身體練習活動。它主要包括大課間活動、活動課、課余訓練、校外體育鍛煉等各種組織形式和內容。
我們以更有利于學生愉快、有效地進行合作為前提。在學生自由組合和班主任與體育教師干預下構建學生課余體育鍛煉共同體,根據(jù)學生性別、體育運動能力、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進行組合,每組 6——8名學生,使各鍛煉共同體水平大體均衡。并明確本鍛煉共同體的主要活動項目2——3個,標注該鍛煉共同體的體育尖子和差生的特點,鍛煉共同體內的師徒結對情況。課余體育鍛煉共同體的確定以1個學期為準,這些成員在大課間、活動課(課外活動)及課余鍛煉要在本組長組織下進行一些必要的身體鍛煉與體育活動。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歷經一年多的實踐研究,學生的課余體育鍛煉,特別是校外的體育鍛煉,無論是參與時間、興趣、參與率,還是鍛煉效果均有較大改觀。
2.1課余體育鍛煉共同體有效地保證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
2006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推行的陽光體育運動的核心就是保障每天的鍛煉時間,時間保障是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首要前提。這些鍛煉時間的保障使學生臉上露出了笑容,使學生體質的提高成為可能。經調查,在課余體育鍛煉共同體形式下,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愛好、興趣,有意識地參加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5]學生參與課余鍛煉的動機向良性方向發(fā)展(見表1),“應付中考”而參與鍛煉的比例較原來降低了近20個百分點,課余體育鍛煉的動機逐漸轉向“增強體質”和“獲得技能”方向。學生的鍛煉時間明顯增多,鍛煉1小時以上的比重由原來的47.96%上升至74.75%,而且在周末和放學后參加鍛煉的學生比例明顯提高,我校學生每天鍛煉時間大多數(shù)大于1小時。
2.2課余體育鍛煉共同體有利于系統(tǒng)整合學校體育工作的各因素。
課余體育鍛煉共同體的實施,把我們與初中生有關的體育內容,如體育課、大課間活動、活動課和課余體育活動等等,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各個部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大課間活動時間短,人數(shù)較多,組織難度相對大,而且鍛煉效果不明顯。課余體育鍛煉共同體的開展,學生的自主性強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了,使學生體育鍛煉興趣發(fā)展,使學生在大課間活動和活動課中有事可做,以小組為單位的小組活動,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出工不出力”的現(xiàn)象,同時組織起來比原來要容易的多,學生體質的提高成為必然。
課余體育鍛煉是學校體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課堂體育鍛煉的延續(xù)和補充,是提高學生體能,培養(yǎng)學生思想、行為、道德、體育意識和興趣的第二課堂。課余體育鍛煉共同體把學生的課余體育鍛煉的參與率提高到85%以上,這相比原來周末學生普遍睡懶覺、看電視要和諧多了,健康多了。
2.3提高了學校體育鍛煉的實效性
通過課余體育鍛煉共同體在我校的推進,一年來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有了較大提高。課題組在2013年9月對學生上報國家數(shù)據(jù)庫體質健康部分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并于2014年6月對同樣的體質數(shù)據(jù)進行測試統(tǒng)計,按統(tǒng)一的標準處理,結果表明各項指標均有較大提升3.4課余體育鍛煉共同體使學生合作能力得到了的提高
通過共同鍛煉,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溝通,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使學生積極自覺地參加體育鍛煉,以達到預期的研究目標。合作鍛煉在處理優(yōu)差生之間的關系上有其特殊的作用,為了使鍛煉共同體取得好成績,他們必須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因此,他們就和睦相處、相互幫助,為爭取好成績而共同努力,從而也提高了學生的集體意識與協(xié)作精神。我們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通過課余體育鍛煉共同體的建設,各成員間產生了良性的心理干預,再加上教師對小組的合理要求,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培養(yǎng)了學生協(xié)作與正確對待對競爭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強化學生體育認識,形成自覺鍛煉的習慣。
通過加強學生的體育鍛煉,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提高運動能力和認知水平,培養(yǎng)良好的情緒和意志品質,形成優(yōu)良個性。
3、結論與思考
課余課余體育鍛煉共同體的核心是學生自主學習與鍛煉、它把與學生體育鍛煉有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結合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最終目標是實現(xiàn)學生課余體育鍛煉的自動化和健康水平的切實提高。課余課余體育鍛煉共同體雖然在提高學生體質健康、優(yōu)化學生參與鍛煉的結構、學生合作能力養(yǎng)成等方面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但是教育組織形式是一個內涵豐富的專業(yè)術語,學術界對其實效性的認知往往不盡相同,特別是課余體育鍛煉共同體各成員,在此組織形式下的有效參與鍛煉的量化評估仍是一個難題;此外小組長的任務比較重,需要記錄許多內容。這些都是我們需要繼續(xù)探索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孫林鳳 淺析影響學生體質健康的因素及對策研究[J].才智. 20011.6
[2]劉光明等. 課堂學習共同體的構建[J]. 中國教育學刊. 2009.4
[3]周登嵩. 學校體育學[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4]肖欽廣. 對廣東省城鎮(zhèn)中學女生課余體育鍛煉狀況的調查分析[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2005.6
[5]于鶴.李政. 初中生課余體育活動組織模式的研究[J].體育世界.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