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芳
物理研究就是對復雜的物理現(xiàn)象或物理問題進行簡化與近似,抽象為我們熟悉的模型來研究.例如,質點模型就是對“物體”的一種抽象,自由落體運動就是對運動過程中受力的一種近似,等等.建模的意識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就逐步去滲透,那么如何滲透呢?本文就該話題談幾點筆者的思考.
一、拓寬教學視野,建構生產與模型的聯(lián)系
新課程體系下的物理課程資源有著非常廣泛的內涵與外延,它不僅包括學校內部可供使用的資源,還包括學校外部,比如家庭、社會所能提供的一切資源.因此,物理教師開發(fā)課程資源不能局限于學校內部,還應該關注學校以外的資源利用.比如學校內部的圖書館、運動場固然可以成為我們引導學生探索物理知識的重要場所,但是學校外部的科技館和博物館更應該被充分地利用起來.學校以外的課程資源還有多樣化的存在形式,比如內容各異、豐富多彩的各類科學講座和科技制作比賽等活動的開展;電視上的一些科普節(jié)目、最新的科技進展報道.這些可以成為學生物理學習的重要資源.當然,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也離不開學生的主動參與,比如在指導學生學習“遠距離輸電”時,帶著學生參觀本地區(qū)的電力調動部門,請專業(yè)人員為學生講解高壓輸電的基本原理,幫助學生實現(xiàn)從實地考察到教材中遠距離輸電模型的認識;在指導學生學習“能量守恒定律”時,安排學生調研本地區(qū)的能源使用結構,從而引導學生探索能源開發(fā)和污染防治之間的關聯(lián).這樣的課程資源將更加富有生命力,學生也將由此而體會到物理研究、建模的價值和意義.
二、增強生活實踐與體驗,切身感受物理規(guī)律
生活即教育!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現(xiàn)象和物理規(guī)律息息相關,只要我們稍加抽象就可以與物理規(guī)律相聯(lián)系,有些甚至是可以促進學生體驗與感受的.
比如“超重與失重”的學習,如果我們僅止于在課堂上與學生展開理論分析和研究,則會由于理論性太強而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熱情.為了促進學生的主動分析、有效體驗和深度感悟,教師可以選用生活中的電梯作為探究活動的基本素材.教師將研究任務布置給學生,讓他們將便攜式體重計搬到電梯中,然后人體站到體重計上,按下上升的電梯按鍵,要求他們觀察和比較電梯在上升過程中的體重計示數(shù)變化,同時要求學生深刻體會自己的感覺.在研究過電梯上升過程中示數(shù)的變化之后,再要求學生按照同樣的思路研究電梯的下降過程.最后要求學生總結:哪些過程中出現(xiàn)了超重現(xiàn)象?哪些過程中出現(xiàn)了失重現(xiàn)象?失重與超重的本質是人體重力發(fā)生變化嗎?失重和超重的發(fā)生條件是什么?這些問題將引導學生系統(tǒng)化地展開探究,并最終對超重與失重現(xiàn)象產生較為完整的認識.
三、抓住典型例題,在解決物理問題中建模
最終學生對物理模型的掌握情況如何,還要能夠經得起考試的檢驗.筆者認為,我們在教學中要抓住典型例題,引導學生在物理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完成對常見物理模型的處理.
例題 如圖1所示粗糙的水平面上,一個長木板靜止放置,現(xiàn)于木板的左側擺放一個小物塊,且在木板的右方有一個墻壁,木板右端到墻壁的距離等于4.5m.從t=0時刻開始,木板和小物塊二者一起采用相同的速度向右方前進,并在t=1s時木板與墻壁發(fā)生碰撞(并且碰撞的時間非常短).碰撞的結果是讓木板的速度反向,但是速度的大小沒有變化.已知整個過程中物塊始終沒有脫離木板,如圖2所示的圖線是碰撞之后小物塊的運動情形,且木板的質量等于小物塊質量的15倍,取重力加速度為10m/s2.試求:
(1)地面與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1以及木板和小物塊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2;
(2)為確保小物塊始終位于木板上,則木板的最小長度;
(3)最終狀態(tài)下木板右端到墻壁的距離.
上述問題屬于典型的板塊模型,其主要特點就是通過圖象來提供相應的問題參數(shù),且都屬于多過程問題,此類問題的解決要求學生在分析中明確過程特點,并展開系統(tǒng)化研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來把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