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網貸行為等違法犯罪案件的現狀表明,提升和培養(yǎng)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是高等教育更加面向社會和市場的必然選擇。面對當前大學生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升大學生信仰和尊重法律的情感,是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任務之一。而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需要高校、大學生自身、家庭和社會等的共同努力,以此來最大限度地預防和制止網絡貸款等違法犯罪事件發(fā)生。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培養(yǎng);途徑
一、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研究的緣起
互聯(lián)網技術飛速發(fā)展,極大地改變了大學生的購物方式。網上購物的受眾越來越多,大部分的大學生選擇在互聯(lián)網中購物,使電商迅速發(fā)展起來。在各種消費心理的驅使之下,一些大學生選擇了電商網貸平臺進行貸款,以此來滿足自身的購物需求,從某個角度來看,大學生已經成為了網貸消費的主體。“ 河南省某高校大學生小鄭因涉及校園貸上百萬而無力還款,選擇跳樓輕生”、“某高校大學生校園貸3萬變70萬”等事件,已經不斷進入大眾的視野。上述現象告訴我們“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一不小心掉進了萬丈深淵。這種亂象的出現,使得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深入培養(yǎng)已經迫在眉睫,法律知識已經成為大學生生存的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常識。這是大學生網貸的極端案例,該案例一方面給數以萬計的大學生群體敲響了法治的警鐘,另一方面也給正在各高等院校中求學深造的大學生的法律素質及法律修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步入二十一世紀,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已到了新的發(fā)展階段,法治理念已經形成并深入人心。在法治國家,法律應當成為國民的基本訴求和價值判斷標準[1]。而從法社會學角度出發(fā),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未來的中流砥柱和特殊的法律主體之一,其法律素質水平的高低已然成為我國國民法律素質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和標志。因此,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的提升和培養(yǎng)已經備受政府、高校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注。大學生法律素質培養(yǎng)工作也越來越凸顯出其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它是建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落實我國“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工程;另一方面,它有利于增強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群眾基礎,也有益于培養(yǎng)大學生法律信仰、樹立憲政與法治理念。近年來,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大學生群體中網貸行為等違法行為的頻繁增多,使得筆者深刻認識到培養(yǎng)大學生法律素質、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與法律修養(yǎng)已經迫在眉睫。
二、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涵義和意義
所謂素養(yǎng),是指人們在經常修習和日常生活中所獲得知識的內化和融合[2]。法律素養(yǎng)是指法律素質是指所處一定社會環(huán)境的個體通過對法律知識的學習、理解、掌握,使其轉化并培養(yǎng)的對法律的情感、和對憲法法律至上的信仰并由此培養(yǎng)而成的運用所學法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包含法律知識、法律意識、法律信仰、運用法律的相關能力等四個方面。因此,筆者認為大學生法律素質就是指大學生后天通過學習法律知識、社會實踐等途徑所具備的一系列穩(wěn)定的特質和品性。
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是高等教育更加面向社會和市場的必然選擇,大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法律常識,才能理性的思考和判斷,以此來適應各種快節(jié)奏的現代生活;也是大學生完善自身、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促進自我發(fā)展的前提;更是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任務和重要保障,大學生群體是未來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在國家法治建設的推進中,大學生應該使自己掌握系統(tǒng)的法律知識,具備高度邏輯性的法律思維和意識,才能成為未來現代化建設的中流砥柱。
三、高校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現狀
當前,在國家大力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我國在校大學生的法治觀念和法律素養(yǎng)都有較大提高,但也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尤其近幾年來關于大學生校園貸案件屢屢見諸于報紙、電視等各種媒體,使社會各界對大學生這一“高素質”群體的法律素養(yǎng)產生疑慮。究其原因有哪些呢?
1、法律知識欠缺
法律知識是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法律素質培養(yǎng)的邏輯前提。對大學生開展法律教育,讓大學生掌握豐富的法學知識、培養(yǎng)法治理念才能形成高水平的法律素質,才能滿足新形勢下對大學生法律素質提出的新的要求。調查發(fā)現,大學生在學習、掌握法律知識方面存在
缺乏系統(tǒng)的法律基本理論知識。多學生愛聽故事情節(jié)豐富的法律案例,對理論性較強的法理學部分不感興趣等問題。。
2、法律信仰缺失
法律信仰是指人在對法律的感性認識理解的基礎上,對法律極其相信和尊崇,并在社會生活中嚴格遵守法律,使之成為行為規(guī)范準則。有的學生認為,當前中國權力大于法律,有權有勢的人能夠凌駕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的約束。有部分學學生奉行“找關系、托熟人,才能辦事”的信條……這些觀念的存在表明大學生對秩序、民主、法治、人權、自由等法律價值以及憲法法律至上的法治精神缺乏足夠的認識與堅定的信念,缺乏相應的法律信仰。
3、法律意識淡薄
受傳統(tǒng)政治學的影響,目前大學生普遍法律意識落后,對法律的功能和法律的作用理解較為片面、不科學。有的學生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法律糾紛時,不知道應該運用何種法律法規(guī)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甚至有的學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合法權益已經收到侵犯。在現實生活學習中,部分大學生遵紀守法的自覺性明顯不夠。這些突出的現象都說明目前我國大學生法律意識較為淡薄。
四、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
1、從學校層面講,高校要營造良好的法治校園氛圍
大學校園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依托和平臺,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必須建設和諧法治校園為保障。教育部 2003 年發(fā)布的《關于加強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見》與 2013 年發(fā)布《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指出高校運用法治的理念進行校園文件建設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形勢下,高校應該正確的定位法治教育的功能,改進教育的具體措施,營造良好的校園法治氛圍,為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高有力的教育環(huán)境。
高校在建設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應把營造良好的校園法律意識作為一個重要任務,突出對法治精神和信仰的教育,從而增強大學生在法律素質培養(yǎng)過程中的參與感。另外,筆者認為,高校應該建立科學民主的行政決策制度,在決策的過程中,將普通教師、學生的合理意見采納進來,開創(chuàng)民主參與、依法治校的法治氛圍,提升師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從法律基礎課程建設講,高校法律教育要回歸重在素養(yǎng)的本位
目前,由于教育體制的建設指標,教育部門就業(yè)至上的評價體制成為一個學校在發(fā)展過程中的硬指標。但是從大學生培養(yǎng)的目標任務來看,我們要科學定位就業(yè)與學業(yè)、知識與素養(yǎng)的關系,建立知識與素養(yǎng)并舉、素養(yǎng)優(yōu)先的評價體系。要始終將素質教育擺在首位,重視包括法律在內的各種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高。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是大學生(法學專業(yè)的大學生除外)學習法律的最主要的方式,因此高校要努力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就要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效果。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專業(yè)質量和專業(yè)水準;在適當的時候,學校也可以邀請一些檢察院、法院、律師等具有法律實務的人員,以案說法,提高教學效果,使得課堂教學與課外自學相結合。
3、從教師隊伍建設來看,高校法律教師要大力創(chuàng)新法律教學手段
加強法律教育的教師隊伍建設,應當以強化法律教育的師資力量為隊伍建設的中心工作。這是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法律素質培養(yǎng)的必然要求。高素質的高校法學教育師資隊伍是大學生法律素質水平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國高校中,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中從事大學生法律教學的師資力量十分薄弱。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改變當前法律教育師資力量薄弱的現狀。第一,對現有的從事高校法學教育的老師進行培訓,以提升老師的專業(yè)素質和授課能力。第二,聘用高素質法學人才,以充實法學教育師資隊伍、優(yōu)化師資隊伍的結構,提高法學教育師資水平。第三,拓寬法學教學思路,積極引進一批具有豐富法律實踐經驗的法律工作者走進校園走上課堂,如律師、法官、檢察官走進校園為學生開展法學教育。只有強化法律教育的師資力量才能改變高校法治教育師資力量薄弱的現狀。
4、從綜合力量來講,要提升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的效果
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還需要家庭教育的有力配合,因此我們也應當高度重視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內心品性以及外在行為規(guī)范作用。家庭法制教育是大學生法制教育系統(tǒng)工程中最基礎的環(huán)節(jié)。大學生家長要創(chuàng)設和諧的家庭氛圍,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教會大學生基本的法律常識以及規(guī)范禮儀,為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營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無論是傳統(tǒng)紙媒還是新媒體,特別是大眾媒體要遵守法律原則和道德底線,,傳播正能量,以社會主義法治的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引領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弘揚法律權威的主旋律,營造法治中國的氛圍,從而為促進大學生堅定對法律的信仰,做出應有的努力。
5、從學生自身素質提升方面講,要利用機會拓展法律實踐的途徑
大學生相關法律能力的提升,不僅僅需要大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掌握法律知識,還需要大學生在社會生活中不斷運用所學知識發(fā)現法律問題、分析法律問題、解決法律問題等一系列實踐活動中得以固化。尤其是運用法律救濟權利的能力,使其能夠主動、積極通過法律救濟途徑來解決糾紛,保護自己的權益。這就需要拓寬法律教育的實踐途徑,帶動學生參加要通過法律辯論賽、模擬法庭等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法律實踐,堅定法律信仰,提升法律素養(yǎng)。
6、從心理疏導角度講,要加強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引導,防止犯罪行為大發(fā)生
正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群體,其生理和心理日趨成熟,但是由于其社會閱歷不夠和法律知識的欠缺,從而使得其分析事務的判斷能力不夠成熟,自控能力比較差。如果沒有家庭、老師、朋輩等的正確的引導,很容易誤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我們要抓住合適的教學教育時機,培養(yǎng)大學生不攀比、不虛榮、不從眾、不炫耀、不拜金的心理和對行為的正確的認知、判斷力,在日常教學管理過程中,要特別的契機進行教育。在實踐中,要求老師、家庭及管理人員深入學生生活,亦師亦友或者通過“朋輩心理輔導”的方式[3],進而促使學生克服其心理障礙,及時阻止其認識上的偏差和判斷,防患于未然。
總之,我們應充分有效地整合學校、社會、教師、家庭等各種教育資源,發(fā)揮好綜合法治教育的功能,使大學生能夠接受到良好的法律素養(yǎng)教育。
參考文獻:
[1]梁正瀚:《法律信仰——構建和諧社會的法治之維》[J].法制與社會,2008,(11):3.
[2]黃翠芬:《民辦高校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云南工商學院為個案》,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年,第29卷第 22期.
[3]祝秀香,陳慶:《加強朋輩心理輔導 完善大學生心理援助體系》,《中國高教研究》,2006年第10期.
作者簡介:苗獻芬(1979-),山西人,法學碩士(方向:中國刑法),武漢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刑法學,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