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柴可夫斯基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是俄羅斯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民族樂派”代表,一生名篇佳作無數(shù)。柴可夫斯基出生於沃特金斯克一個貴族家庭,與一般的音樂世家不同,柴可夫斯基的父親是一個在礦山工作的工程師,他的母親也只是一個普通的音樂愛好者。但是,這并沒有限制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潛能的發(fā)展,反倒是童年的柴可夫斯基從母親那里聽到了許多動人的民間曲調(diào),影響了柴可夫斯基今后的創(chuàng)作。
柴可夫斯基10歲的時候從自己的家鄉(xiāng)烏拉爾的沃特金斯克去到彼得堡的法律學校去讀書。在法律學校學習的同時,柴可夫斯基并沒有停止自己的音樂追求,一邊學法律的它也一邊和鋼琴家寇恩丁格爾學習鋼琴,并且常去歌劇院欣賞音樂作品。由于父親對柴可夫斯基音樂學習的反對,柴可夫斯基畢業(yè)以后在法院工作。22歲時喜歡音樂的柴可夫斯基辭去了法院的工作,進入圣彼得堡音樂學院,才正是開始他的音樂之路,盡管如此這并不影響柴可夫斯基在浪漫樂派的歷史上畫上濃重的一筆。
從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中我們既可以聽到德奧音樂的華麗,又能感受到俄羅斯民歌的樸實,說柴可夫斯基這兩種音樂流派的集大成者也不為過,他的作品往往旋律高貴細致同時卻又浪漫深情。《杜姆卡》作為柴可夫斯基的最廣為人知的鋼琴作品之一,就是這樣一首音樂內(nèi)涵思想化,豐富深刻;音樂形象民族化,多樣精彩的鋼琴曲?!抖拍房ā芬脖蝗藗兂蔀椤氨琛?,原是斯拉夫民族的一種民間敘事曲,歌詞大多數(shù)敘述英雄事跡,音樂本身帶有憂郁和沉思的意味。杜姆卡也指一種由憂郁,沉思突然轉(zhuǎn)到神采飛揚的開場器樂曲。柴可夫斯基的這首Dumka op. 59 minor c ,創(chuàng)作與1886年,以“俄羅斯鄉(xiāng)村風景”為標題,是一首成熟的音樂作品。當時正值沙皇黑暗統(tǒng)治時期,統(tǒng)治階級、政治制度皆呈衰敗之勢,社會新生力量萌芽,柴可夫斯基心中不免有所看法,于是將個人的思想觀念融入《杜姆卡》中,賦予了作品濃郁的民族色和強烈的個人情感。
《杜姆卡》開頭由緩慢憂郁的旋律拉開序幕,細膩輾轉(zhuǎn)中流露出特有的俄羅斯風格,是黎明前夕,蒼茫大地,黑暗中對光明的向往,壓抑的氛圍讓人沉思。第一遍的主體旋律結(jié)束后由高音區(qū)的輕盈的引子重復出現(xiàn)將旋律過度到左手低音聲部,低沉旋律進行時,右手音樂不斷變化輕輕相和,推動音樂發(fā)展,給人以新的感情變化和起伏,在右手的朦朧襯托下,整個音樂的悲情色彩減少不少,仿佛讓聽眾看到了黎明黃暈的光亮慢慢擁向廣袤大地的溫暖畫面?!抖拍房ā返牡诙糠峙c開頭第一部分有著明顯的對比,從力度,速度,情感等方面均有體現(xiàn)。主旋律在快速短促的跳音,和大量柱式和弦,快速琶音中來回顯現(xiàn),一改第一部分的悲傷,憂郁,給人以積極的樂觀的光明的音樂形象。在連續(xù)的fff中將全區(qū)推向高潮,將人們熱鬧非凡的舞蹈場面表現(xiàn)的淋淋盡致。緊接其后就是第三部分的再現(xiàn)部,再現(xiàn)部使用了比呈示部更加低的音域,和聲方面卻更加單一,整個氛圍更加悲痛,孤獨。第三部分與第一部分首尾呼應,與第二部分形成鮮明的對比,仿佛告訴人們,那些快樂的舞蹈,那些熱鬧的歌唱都是美麗想象中的泡沫,最終眼前展示的還是殘酷的現(xiàn)實。就像賣火柴的小女孩描寫的,火柴燃盡了,火光中的一切溫暖,幸福,都隨之而去,留下的只有現(xiàn)實中冰冷的墻壁和凌冽的寒風。
柴可夫斯基就是通過這首《杜姆卡》表達了自己亦或是俄羅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和向往以及骨感現(xiàn)實帶來的悲痛和折磨。在整首鋼琴曲中,輕快和緩慢的拍子不斷的交替變化,朝氣蓬勃和憂郁哀傷也不斷的交替出現(xiàn),完美的詮釋了俄羅斯熱烈的舞蹈場面和緩慢而哀傷的情緒。聽罷,旋律依舊深深印在腦海中揮灑不去。柴可夫斯基就是這樣一位旋律大師。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通過音樂表達想法的形式越來越多,沒有旋律的現(xiàn)代音樂已經(jīng)成為很重要的一個流派,最近給看到這樣一個說法:“隨著音樂的發(fā)展,旋律將成為最不重要的部分”。當下的我對此感到疑惑與反對。每每聽到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我都會被他的旋律激起一身雞皮疙瘩。柴可夫斯基用他旋律的畫筆,給聽眾勾勒出一幅幅形象的畫面。如果你喜歡浪漫的童話,你喜歡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喜歡多愁多愁善感的細膩情緒,那你一定不能錯過《杜姆卡》,一定不能錯過柴可夫斯基,他一定會讓你感動到掉一地的雞皮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