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東慶 郭志娟 王月坤
摘要:城市發(fā)展離不開包容、參與、分享、博愛的慈善精神,尤其在當下社會劇烈變革與轉型發(fā)展的階段。文章在分析上海慈善文化淵源和現狀的基礎上,梳理慈善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并從依法慈善、慈善理念、慈善組織、社會氛圍、管理體制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慈善;慈善法;慈善文化;慈善組織
慈善文化既是社會發(fā)展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又是慈善事業(yè)的根基。上海要建設有魅力、有溫度的人文之城,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加強作為社會文化組成部分的慈善文化建設是應有之義。慈善文化建設對城市文化建設與精神文明具有積極的培育與導向作用。
慈善文化是逐漸形成的,可分為載體層、法律制度層與觀念層等層次,其中觀念層是狹義的慈善文化,是人們關于慈善的價值判斷、思維方式、道德要求等。廣義的慈善文化可分為慈善意識、慈善活動、慈善組織和相關制度。加快慈善文化建設,促進慈善事業(yè)發(fā)展,對于促進社會公正、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wěn)定、補缺國家社保制度具有積極作用。
一、上海慈善文化的淵源與現狀
上海慈善文化源遠流長,從明清綿延至今?!渡虾C裾尽酚涊d,明洪武七年開設養(yǎng)濟院,收養(yǎng)鰥寡孤獨和殘疾人;清乾隆十年開設同善堂;清康熙四十九年開設育嬰堂,收養(yǎng)孤嬰和棄嬰。清嘉慶后,地方士紳創(chuàng)辦慈善事業(yè)之風逐漸興盛。在開埠后,慈善團體發(fā)展也比較迅速,涌現出如同仁輔元堂、仁濟善堂、新普育堂等歷史較久、影響較大的慈善團體。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慈善文化得到長足發(fā)展。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發(fā)布的歷屆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中,上海都名列前茅。正逐漸形成“人人可慈善、處處可慈善、時時可慈善”的社會氛圍。
慈善文化催生出一大批慈善組織,這些慈善社會組織成為促進社會和諧和城市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除了慈善基金會、紅十字會等面向社會開展慈善活動的社會組織,還建成180多家慈善超市和慈善愛心屋、3200多個分布在街鎮(zhèn)、居村委的捐助站點。同時涌現出了“一個雞蛋的暴走” “機關干部一日捐” “慈善公益聯合捐” “藍天下的至愛” “千萬人幫萬家”等慈善品牌,彰顯了慈善文化的蓬勃活力。
在志愿服務方面,也呈現良好的發(fā)展勢頭。根據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志愿者協會、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上海市統(tǒng)計局聯合發(fā)布的調查報告,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實名注冊志愿者超過260萬人,志愿服務組織數達到2.2萬個,志愿服務項目達到11萬多個。
宣傳與弘揚慈善文化方面,慈善總會與市總工會、共青團市委、市婦聯、市紅十字會、市殘聯、市教育發(fā)展基金會,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擴大影響,促進慈善工作開展。通過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多種媒體的宣傳,增強公民的慈善意識。各種新興慈善業(yè)態(tài)開始涌現,網絡募捐、聯合勸募、社區(qū)義賣、微公益等推動民間慈善力量的形成。
二、存在問題
(一)“大慈善”的理念不夠深入人心
從國際慈善文化來看,慈善早已超出傳統(tǒng)意義,從救災、救助、捐贈、扶貧,發(fā)展到人文關懷、關注自然、關愛地球、關愛全人類。我國慈善法也將慈善活動的類型拓展為包含教科文衛(wèi)體、生態(tài)保護等“大慈善”的范疇,但這種理念仍沒有深入人心。
從范圍來看,慈善活動也超越時空的現在,跨時區(qū)、跨地區(qū),甚至超越種族界限。中華慈善日、全國助殘日、世界艾滋病日、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等大型慈善活動以及扶貧幫困、公益助學、尊老愛幼等品牌活動不斷出現,慈善文化的宣傳普及也明顯改善,但與系統(tǒng)、全面、全方位的慈善文化理念仍有差距。
(二)慈善文化建設的內涵不夠豐富
從理論上看慈善文化包括物質、制度和理念三個層次,建設角度上理應涵蓋這些層面。狹義的慈善文化作為一種理念,在建設過程中需要一定形式的平臺加以發(fā)揚宣傳。同時,在慈善行為的發(fā)生和傳播過程中,慈善文化也可以得到弘揚,從而形成慈善文化與慈善行為相互相促進、相互發(fā)展的良性互動。同時,主要是政府、社團參與,企業(yè)、學校、個人等參與不足,也限制著慈善文化建設。
(三)慈善機構的官辦色彩濃厚
作為民間結構,慈善組織屬于社會這個第三部門,理應與政府、市場有著明晰的界限。但在實踐過程中,慈善活動更多是由各級政府民政部門組織協調、慈善組織和個人參與的運作機制,帶有較濃厚的官辦色彩。從發(fā)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政府承擔的是監(jiān)管、監(jiān)督的職責,與慈善組織處在不同的“生態(tài)位”。
三、慈善文化建設路徑
結合上文的分析,就慈善文化建設的路徑進一步探討,從依法慈善、慈善理念、參與主體、社會氛圍、管理體制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倡導依法慈善。慈善法第八十八條明確提出,國家采取措施弘揚慈善文化,培育公民慈善意識。新慈善法的頒布和實施,為慈善文化繁榮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該條文規(guī)范了慈善文化及其宣傳教育。近年來我國慈善事總體發(fā)展較快,但民眾的慈善意識仍需進一步加強,社會慈善氛圍也有待進一步改善。對此,仍需在全社會提倡慈善、宣傳慈善、開展慈善教育。
加強慈善理念。加強慈善理念教育,可以培養(yǎng)充滿人文關懷的慈善文化,有利于形成人人關愛他人、關愛社會的良好氛圍,是宣揚慈善理念、提升慈善行為、提高文明程度、發(fā)展慈善文化的良好手段。慈善理念教育還有助于激發(fā)慈善動機、增強慈善意愿、踐行慈善行為,增強普遍信任、提升社會資本,推動社會成員回饋社會、參與社會治理,提升社會文明程度。
培育慈善組織。作為慈善組織所擁有的價值體系,慈善組織文化影響著組織成員的價值判斷和主要行為。慈善組織在踐行利他主義、傳播慈善理念、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理應成為表率者。慈善組織更要規(guī)范各種業(yè)務活動,具有公募資格的慈善組織面向社會開展的募捐活動要與其宗旨、業(yè)務范圍相一致。并做到公開透明,增強信息公開的意識、強化信息公開的責任。
營造社會氛圍。在營造社會慈善文化發(fā)展氛圍、開展慈善輿論宣傳、引導慈善觀念、培養(yǎng)慈善意識、倡導慈善行為、監(jiān)督慈善組織等方面,媒體應積極發(fā)揮作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大眾媒體要傳播現代慈善價值觀,讓更多的個人、企業(yè)、團體、機構等參與到慈善事業(yè)中來。
完善管理體制?!敖y(tǒng)一登記、雙重負責、分級管理”的體制,一定程度上造成政社不分、慈善組織行政化、慈善組織人員官僚化的結果;同時,也會使得慈善事業(yè)壟斷化,導致慈善事業(yè)難以引入競爭機制。政府要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有溫度的城市,慈善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底色。經過薪火相傳,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正因慈善、博愛而變得更加美麗,更具溫情。在新時代,通過踐行慈善新理念,以法促善、依法行善、以德為善,就能夠在堅定文化自信、走中國特色慈善發(fā)展道路上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
參考文獻:
[1]Deborah Agostino, Irvine Lapsley. City-Charity Partnerships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 Case study evidence[J].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2013(05).
[2]Bajde D. Rethinking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dimensions of charitable giving [J]. Consumption Markets & Culture, 2009(01).
[3]Silverman R M. Review Essay, The Culture of Charity?[J]. Qualitative Sociology, 2002(01).
[4]楊方方.慈善文化與中美慈善事業(yè)之比較[J].山東社會科學,2009(01).
[5]周秋光,曾桂林.中國慈善思想淵源探析[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03).
[6]趙立新.中國內生型慈善文化建設研究[J].理論導刊,2018(01).
[7]鄒慶華,邱洪斌.論當代慈善文化的價值認同[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7(04).
[8]白云浩.慈善法實施背景下的浙江慈善文化培育與弘揚機制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7(12).
(作者單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