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芬
摘要:“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語文學習的目標是“胸藏萬匯”,必須把大量的詞匯識記在心,才能吞吐自由;目前,小學生語言積累的現(xiàn)狀遠不能適應語文素養(yǎng)提高的要求。小學生還得要抓語言的積累和表達,否則,語文學習就是一個空中樓閣。特別是在注重信息和交際的今天,訓練學生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語言就顯地尤為重要。
關鍵詞:語文學習;語言積累;語文素養(yǎng)
一、培養(yǎng)學生敢說的自信心
老師常是學生模仿的對象,特別是小學生,他們的模仿力特別強,老師又是他們心中的“偶像”,老師的言行是他們心中的“行為準則”,因此,我充分運用這一點,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時刻注意語言的表述清晰,有魅力,富有人情味、趣味。我想讓我的語言成為學生的榜樣,讓學生愿意接受并模仿。為了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敢說的自信心,課堂教學中我每提出一個問題時,都認真設計,弄清問題的難易程度,容易回答的問題讓平時不善言談,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來回答,讓他們也分享一下回答問題的喜悅,久而久之,他們就能大膽回答問題了。當學生答錯問題時,我加以正確引導、提示,絕不當面批評。盡力保護學生的表達欲望,尊重學生,對學生剛剛萌發(fā)的說話欲望加以保護,有意識地多提問,并對他們?nèi)〉玫奈⑿∵M步給予表揚,使學生養(yǎng)成大膽發(fā)言——敢說的好習慣。
二、培養(yǎng)學生怎么說的技巧
學生有時怯于說話是因為不會說話。這時老師要教給學生一些說話的方法。課堂上回答老師的提問也是一項強有力的說話訓練。如平時課堂上我提問的“為什么”時,就要求學生要用因果關系的句子來回答。如一些有爭論性的問題,需要闡述自己的觀點,就要用“我認為”、“我覺得”、“我的想法是”等來開頭引出自己的觀點,然后說明理由。學生掌握了簡單的說話方法,再加上內(nèi)容正確,說出的話就清楚、完整、有條理了。在課堂上,我每次看到同學們爭先恐后的積極發(fā)言,聽著他們清脆悅耳的童音,就宛如聽到了他們敲響的音符在歡快地跳躍,使語文的課堂教學充滿了生命的活力,我感到莫大的欣慰與歡悅。
三、培養(yǎng)學生說什么的能力
“說什么”是進行說話訓練最關鍵的一步,是解決好寫話、作文時無話可說的有力保障。為了解決好這一問題,平時的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一些機會,給他們一個展示表現(xiàn)的場所,如:定期舉行詩歌朗誦、講故事比賽,小小辯論會等。寫話時,讓學生先說后寫,這樣既進行了交流,又鍛煉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葉圣陶先生說過:“上好口語交際課的關鍵是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說話欲望。要鼓勵學生說、問、評,突出雙向互動的特點……能力是通過語言實踐活動獲得的。”在課堂教學中,我主要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覺得有話可說,有情可抒,從而產(chǎn)生積極的說話欲望,樂于說話。
(一)、充分利用課文插圖,進行觀察想象說話。形象生動,圖文并茂的語文課本,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利用插圖進行說話訓練,可以培養(yǎng)觀察、想象能力。如:出示一幅插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畫面內(nèi)容,然后看看作者是怎樣敘述的,說出自己說的與課文寫的有什么不同,怎樣敘述好。葉圣陶先生說過:“畫面不但是文字的說明,而且可以拓展兒童的想象。”尤其是我們低年級的課文插圖,不僅為學生學習課文提供了方便,同時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聯(lián)想的天地,通過靜止的畫面,可以聯(lián)想到動作、表情、語言,讓學生把聯(lián)想到的內(nèi)容表達出來,給學生一次語言表達機會。
(二)、讓學生替老師說話,補充文章中的省略部分。為了有意識地進行語言訓練,課堂上,我常常利用一些引導詞來讓學生替老師說話,這樣既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維傾向,還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語言的組織和表達能力。其次課文中的省略部分是進行說話訓練的極好材料。例如:《誠實的孩子》一課并沒有寫列寧在信中如何寫向姑媽認錯,而是通過側(cè)面(姑媽的回信)了解,那么你想一想列寧會在信中怎么說,學生把自己變?yōu)椤傲袑帯保X得很親切,就像自己在承認錯誤,也有話可說。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語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有錯要勇于承認的好品質(zhì)。
四、教學生錘煉語言的方法
學生有了說話的勇氣,知道了說話的方法,也弄清楚了要說的內(nèi)容,但如何讓孩子們說的恰當、生動,那就需要我們教孩子錘煉語言的方法。
(一)、以例提煉
按照例樣的語言形式,順例樣的思路仿寫以錘煉語言,讓同學們在分析中去領略語言的精彩,在仿寫中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在平時的教學與練習中,我是這樣做的:我會適時出示一些例樣,讓學生在模仿中提煉語言。例如:這座山真高啊,快要把青天刺破了。要求:照樣子,把下列句子補充完整。(1)天安門廣場真大啊, 。(2)這條馬路真寬啊, 。答案可以分別是:一眼望不到邊。四五輛卡車可以并排行駛。(設計意圖:讓學生分析例句的寫法,領悟到要把句中的“大”以及“寬”寫具體,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把句子說具體的能力)。課文及作業(yè)中也常會出現(xiàn)類似這樣的形式,如《我們的民族小學》一文中,“早晨,從山坡上,從坪壩里,從一條條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上,走來了許多小學生,有傣族的,有景頗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還有漢族的……”我們在上課時不能輕易放過這些讓學生練習的機會,而要讓他們結(jié)合前面的內(nèi)容接著說幾句,訓練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比較中提煉
采用比較法是幫助學生提煉語言的有效途徑。通過引導學生品詞品句,來品味其語言的典范性和藝術魅力,可將學生濃烈的興趣誘發(fā)出來。
1、換詞比較這種做法我在教學中經(jīng)常會用到,這是幫助學生提煉語言的很好機會。例如,在學王安石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時,對于句中“綠”字的妙用,我引導學生思考,文中的“綠”可以換成哪些詞。我讓他們將換后的詞帶進句中讀一讀,并體會句子的意思,并和原來的句子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可以感悟到,用“綠”的妙處;
2、換句比較這種方法非常適用,也極易讓學生感受到一些修辭方法在語言表達中的妙用。如我在教學《索溪峪的野》時,出示下面兩段話讓學生比較,討論:那一段寫得生動?“索溪象是一個從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會兒纏繞著山奔跑,一會兒撅著屁股,賭著氣又自個兒鬧去了。它尤其愛跟山路哥哥鬧著玩:一會兒手牽手,并肩同行;一會兒橫鏟一腳,將山路攔腰截斷?!薄八飨荛L,有時又攔住我們的去路,我們就用幾塊大石頭墊成一條虛線,這樣我們就能跨過去了。”學生經(jīng)過讀并討論,一致認為第一句寫得生動。因為它形象的寫出了索溪峪的水“野”。學生通過比較,不僅提高了品味語言文字的能力,更領悟到了運用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妙處。
學生學習語言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自己語言的表達能力。而要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關鍵還在實踐。只有在廣泛的、反復的語言實踐中,才能逐步掌握語言使用技巧,去創(chuàng)造語言。經(jīng)過一年來的訓練,我的語文課上“語文味”越來越濃,學生非常享受。慢慢的學會積累豐富的語言,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