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艷華
急性左心力衰竭屬于臨床常見危急重癥,具有病情兇險、病死率高等特點,需積極實施救治[1-2]。無創(chuàng)呼吸機是治療急性左心力衰竭的主要手段,而近年來,嗎啡逐漸用于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機械通氣治療中,本研究就無創(chuàng)呼吸機聯(lián)合嗎啡在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yīng)用價值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深圳市龍華區(qū)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收治的 120例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5~71歲,平均(47.65±10.37)歲,其中男33例、女27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4~72歲,平均(47.93±10.41)歲,其中男35例、女2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深圳市龍華區(qū)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相關(guān)要求,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經(jīng)口鼻面罩BiPAP通氣,通氣模式為S/T,氧流量為每分鐘8~12 L,氧濃度為30%~60%,初始吸氣正壓為8~10 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氣正壓為2~4 cm H2O,在通氣過程中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對其吸氣、呼氣正壓予以調(diào)整,吸氣正壓上限控制在24 cm H2O,呼氣正壓上限控制在20 cm H2O,待患者動脈血氧飽和度達95%、吸氣正壓降至6 cm H2O、呼氣正壓降至2 cm H2O且呼吸困難癥狀明顯緩解,即可嘗試脫機。觀察組患者在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時給予嗎啡,經(jīng)靜脈注射或皮下注射給藥,每次5~10 mg,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調(diào)節(jié)給藥劑量,單次給藥劑量上限為15 mg,必要時可間隔15 min后再次注射。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心功能指標[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VEDD)、左心收縮末期內(nèi)徑(LVESD)、左心射血分數(shù)(LVEF)、B型氨基端利鈉肽原(NT-proBNP)]、生命體征指標(呼吸頻率、收縮壓、舒張壓)、動脈血氣分析指標[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
1.4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心功能改善至少2級;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有所緩解,心功能改善至少1級;無效:未達上述標準[3]??傆行剩?)=(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分析應(yīng)用 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兩組患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心功能比較治療后,兩組的LVEDD、LVESD、NT-proBNP均較治療前均降低,LVEF較治療前增高,且觀察組的LVEDD、LVESD、NT-proBN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其LVEF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LVEDD(mm) LVESD(mm)對照組 60 69.42±6.43 63.39±4.65a 60.94±8.97 52.18±7.32a觀察組 60 69.17±5.37 58.12±3.89ab 60.73±9.05 44.39±6.17ab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LVEF(%) NT-proBNP(ng/ml)對照組 60 37.64±4.87 43.17±5.52a 451.42±39.43 410.26±31.65a觀察組 60 38.29±4.91 49.36±6.25ab 449.87±38.91 378.32±27.82ab
2.3 生命體征比較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呼吸頻率、收縮壓、舒張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生命體征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生命體征指標比較(±s)
注:1 mmHg=0.133 kPa;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shù) 呼吸頻率(次/min) 收縮壓(mmHg) 舒張壓(mmHg)對照組 60 19.44±1.63 109.42±6.23 79.51±6.09觀察組 60 18.01±1.26a 103.15±4.75a 73.42±4.45a
2.4 動脈血氣分析指標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的PaO2、PaCO2較治療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觀察組的PaO2高于對照組(P<0.05),其PaCO2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動脈血氣分析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動脈血氣分析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PaO2(mmHg) PaCO2(mmHg)對照組 60 40.21±13.12 63.54±18.56a 57.32±9.49 48.47±7.24a觀察組 60 40.45±13.03 85.92±21.97ab 57.15±9.72 35.08±6.79ab
急性左心力衰竭主要是由于心臟病變引起心排血量減少、心臟血流灌注不足而導(dǎo)致急性左心功能受損,是心臟疾病發(fā)展至終末期的一種臨床表現(xiàn),患者發(fā)病后,其病情發(fā)展快速,易累及肺通氣功能,導(dǎo)致呼吸困難,發(fā)展為心功能、呼吸功能雙重障礙[4-5]。
由于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存在呼吸困難癥狀,缺氧反應(yīng)是導(dǎo)致其病死的重要原因,因此,臨床治療急性左心力衰竭時往往需要給予患者輔助吸氧治療。無創(chuàng)呼吸機是一種機械通氣設(shè)備,無需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便可為患者輸送足量氧氣,使其靜脈回心血量減少,有利于減輕其心臟負荷,改善心功能和呼吸功能[6-8]。但由于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期間,部分患者容易出現(xiàn)躁動等情況,可導(dǎo)致其心臟負荷加重,使其呼吸肌做功增多。近年來,臨床上針對這一情況,主張對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實施鎮(zhèn)靜治療,嗎啡為常用的鎮(zhèn)靜鎮(zhèn)痛藥物之一,可發(fā)揮顯著鎮(zhèn)靜作用,減輕患者躁動情況,還可有效促進小血管舒張,有利于減少患者呼吸肌做功和機體氧耗,減輕其心臟負擔[9-10]。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治療后觀察組的 LVEDD、LVESD、NT-proBNP、PaCO2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其LVEF、PaO2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的呼吸頻率、收縮壓、舒張壓等生命體征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嗎啡聯(lián)合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急性左心力衰竭臨床療效顯著,這主要是因為嗎啡可起到鎮(zhèn)靜作用,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減輕其應(yīng)激反應(yīng),確保其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順利進行,從而達到改善心功能和動脈血氣狀況的目的。
綜上所述,對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時加用嗎啡,可有效改善其心功能和動脈血氣狀況,穩(wěn)定生命體征,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