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琨 祝旭 張東坡 王琳丹
根據Vertucci[1]提出的根管構型分類法,Ⅴ型根管是1 個根管在根管的中下段分為2根管,然后分別開口于根尖(1-2型)。下頜前磨牙大多是單根管, 因此牙髓治療時易忽略雙根管的存在, 再加上傳統(tǒng)X線片是頰舌向投照的二維圖像, 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往的研究表明在下頜前磨牙的多根管系統(tǒng)中,Ⅴ型根管的發(fā)生率最高。本研究通過CBCT分析研究下頜前磨牙Ⅴ型根管形態(tài)特征。
選取2014-12~2016-09因種植牙,復雜阻生齒拔除來我院就診并拍攝CBCT的148 例患者的掃描圖像,其中包含288 顆下頜第一前磨牙和218 顆下頜第二前磨牙。148 例患者中,男性66 例,女性82 例,均為漢族,祖籍均為京津冀地區(qū),年齡15~70 歲。要求選取的牙齒必須符合下面6 個條件:①下頜前磨牙無任何牙體齲壞和牙體缺損;②沒有任何形式的充填體以及修復體;③無根尖周組織的病變;④從未進行過根管治療;⑤無牙根內、外吸收及根管鈣化等改變;⑥CBCT影像清晰,無干擾影像。
患者站立位,上下前牙咬于定位槽內,眶耳平面和中線與定位線重合,所有圖像使用ORTHOPHOS XG 3D CBCT(Sirona, 德國)進行掃描。掃描視野:180 mm×180 mm。掃描條件:球管電流8 mA,球管電壓64 kV。曝光時間14 s。數據經設備自帶圖像處理軟件GALAXIS/GALIEOS Implant Viewer處理,形成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和三維重建圖像。圖像的重建層厚為2 mm,層間距為2 mm。根據文獻[1]提出的根管構型分類法,在288 顆下頜第一前磨牙和218 顆下頜第二前磨牙中篩選出具有V型根管的下頜前磨牙,計算發(fā)現率,研究牙根和根管形態(tài),根管分歧的位置,并分析根管系統(tǒng)的對稱性。
一名資深口腔醫(yī)師和一名影像學主管技師各自獨立完成。用水平位影像對下頜前磨牙的牙根及根管的數目進行觀察,用冠狀位(近遠中),矢狀位(頰舌向)和三維重建影像對根管的解剖形態(tài)進行觀察,再根據文獻[1]根管形態(tài)分類方法診斷出V型根管的牙齒。當口腔醫(yī)師和影像技師閱片結果不一致時,請一名副主任醫(yī)師再次閱片并確定結果。
288 顆下頜第一前磨牙中V型42 顆,占14.58%(圖 1)。218 顆下頜第二前磨牙中V型4 顆,占1.83%(圖 2)。
圖 1 下頜第一前磨牙的V型根管
圖 2 下頜第二前磨牙的V型根管
Fig 2 Vertucci type Ⅴ canal configuration in a mandibular second premolar
46 顆V型根管的下頜前磨牙中單根牙45 顆,雙根牙1 顆,雙根牙為近遠中雙根(圖 3A),發(fā)生于下頜第一前磨牙。對應根管45 顆為頰舌向雙根管,僅有1 顆為近遠中向雙根管(圖 3B)。牙根形態(tài)從橫斷面看,在牙頸部多呈長圓形或卵圓形,根中部多呈長圓形,根尖部呈長圓形(圖 1)。46 顆V型根管下頜前磨牙中有根面溝36 顆,占78.26%,其中發(fā)生在下頜第一前磨牙者35 顆,僅有一顆下頜第二前磨牙有根面溝的存在。根面溝多發(fā)生在近中面偏舌側,少數發(fā)生在近中面(圖 4)。46顆牙齒的根管分歧發(fā)生于根中1/3,占91.30%,其余4 顆發(fā)生于根尖1/3。
圖 3 V型根管(近遠中向雙根雙根管)
有18 顆下頜前磨牙出現左右兩側根管構型對稱性分布,占39.13%。其余28 顆下頜前磨牙與對側牙齒根管構型不對稱,對側牙齒大多數為Ⅰ型根管,其余為Ⅱ型1 顆,Ⅲ型1 顆,雙根三根管1 顆。
圖 4 根管對稱性
288 顆下頜第一前磨牙中Ⅴ型42 顆,占14.58%。218 顆下頜第二前磨牙中V型4 顆,占1.83%。在下頜前磨牙的多根管系統(tǒng)中,Ⅴ型根管的發(fā)生率最高(具體情況詳見另外研究報道)。Yu等[2]利用CBCT 影像觀察了中國西南地區(qū)人口中下頜前磨牙的根管形態(tài),結果顯示174 顆單根下頜第一前磨牙中Ⅴ型17 顆,占9.8%, 178 顆下頜第二前磨牙中Ⅴ型3 顆,占1.7%。Ⅴ型根管的發(fā)生率在多根管系統(tǒng)中是最高的。戴德華等[3]利用CBCT的研究也指出在下頜第一前磨牙根管構型中,除去最為常見的Ⅰ型根管,Ⅴ型根管的檢出率最高,為9.7%。林正梅等[4]等用離體牙透明標本法研究363 顆下頜第一前磨牙,結果顯示Ⅰ型和Ⅴ型檢出率較高,分別為65.56%和24.52%。喻潔等[5]利用CBCT研究了瀘州地區(qū)下頜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統(tǒng),指出多根管的發(fā)生以Ⅴ型為主,發(fā)生率為8.03%。Llena等[6]在西班牙人口中的研究也指出下頜前磨牙根管構型發(fā)生率最高的是Ⅰ型,其次就是Ⅴ型。綜上,Ⅴ型根管的發(fā)生率的文獻報道不盡相同,但基本在5%~25%范圍內,而且Ⅴ型根管的發(fā)生率在下頜前磨牙多根管系統(tǒng)中是最高的。但是也有不同報道,廖騫等[7]用CBCT研究了20 顆離體非單根管下頜第一前磨牙,發(fā)現Ⅴ型占5.0%,C 形占45.0%、C形發(fā)生率最高。文獻報道的差別應該是由樣本含量,研究方法,地域差別造成的[2,8-9]。
在46 例Ⅴ型根管中,根管分歧都發(fā)生在根管的根中或根尖1/3處,且根中1/3居多,占91.30%。這一結果和其國內外他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2-3,6,10]。46 例Ⅴ型根管中有45 例在根尖或根中1/3處分為頰舌兩根管,而且一般頰側根管較舌側根管粗大。也有學者[2]研究發(fā)現,部分V類根管的舌側根管通常以較大角度離開主根管,有時接近直角。這類牙齒多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多數有根面溝的存在。在46 顆下頜前磨牙中有根面溝36 顆,占78.26%。而且根面溝大多數位于近中面偏舌側,少數位于近中面。岳保利等[11]報道了在106 個下頜第一前磨牙中,牙根近中面內陷(根面溝)有9 個,占8.49%,下頜第二前磨牙未見根面溝。崔愷等[12]的研究也指出下頜第一前磨牙的根面溝發(fā)生率較高(22%),且此類型的下頜第一前磨牙常有雙根管, 主要是V型。下頜第二前磨牙也有根面溝發(fā)生(5%)。不同之處是有根面溝的下頜第一前磨牙雙根管發(fā)生率高,而下頜第二前磨牙則無此現象。本研究中有根面溝的36 顆下頜前磨牙中第一前磨牙35 顆,第二前磨牙1 顆。根面溝并未完全發(fā)生于下頜第一前磨牙,但是由于僅發(fā)現了1 顆有根面溝的具有V型根管的下頜第二前磨牙,還不好推斷根面溝和下頜第二前磨牙多根管之間的關系。廖騫等[7]在下頜第一前磨牙非單根管系統(tǒng)的形態(tài)學研究中指出多根管根面溝發(fā)生率高達95%, 好發(fā)于近中舌側、舌側。方溢云等[13]也報告在廣東珠三角地區(qū)人下頜第一前磨牙下牙根表面存在凹陷者占68.32%, 即大部分下頜第一前磨牙存在根面凹陷。他們同時指出根面凹陷發(fā)生率高可能和珠三角地區(qū)人下頜第一前磨牙雙根管, 三根管發(fā)生率較高有關。楊正艷等[14]在研究重慶地區(qū)人群下頜前牙根管形態(tài)時也指出下前牙較高的雙根管發(fā)生率可能與其根面存在凹陷的特殊解剖結構有關。綜上,下頜前磨牙雙根管的發(fā)生率和根面溝的存在有關,但是兩者的關系究竟如何,根面溝為何好發(fā)于牙根近中面,根面溝如何導致雙根管的發(fā)生,都是應該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雖然大多數型V根管是在根管中下1/3處分成頰舌向兩根管,但是也有很少數分成近遠中向兩根管。本研究中也發(fā)現了1 例這樣的V型根管,而且是雙根,如圖 3所示。戴德華等[3]也發(fā)現1 例類似病例,雙根雙根管(近遠中向),也納入了V類根管。但不管是頰舌向,還是近遠中向,下頜前磨牙根管的分叉大多數集中在根中下段。正因為分叉大多數集中在根中下段,所以下頜前磨牙存在由同一根管口進入多個根管的特征,而且一些根管以較大角度離開主根管,再加上牙冠的舌傾導致器械容易進入頰側根管, 易導致臨床治療時遺漏根管。
研究根管對稱性,可以通過一側牙齒的解剖結構來推測另一側可能的結構。喻潔等[5]在瀘州地區(qū)872 例下頜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統(tǒng)發(fā)現V型根管70 例,25 例根管對稱,對稱率55.56%。Sabala等[15]研究認為如一側下頜第一前磨牙為雙根管,則約60%可以在對側發(fā)現相同狀況。戴德華等[3]也指出在106 例非Ⅰ型根管的下頜第一前磨牙中,有55例出現左右兩側根管構型對稱,占51.9%。以上都說明根管系統(tǒng)變異具有一定的對稱性。本研究中有18 顆下頜前磨牙出現左右兩側根管構型對稱性分布,占39.13%。其余28 顆下頜前磨牙與對側牙齒根管構型不對稱,對側牙齒大多數為Ⅰ型根管,其余為Ⅱ型1 顆,Ⅲ型1 顆,雙根三根管1 顆。這說明若一側下頜前磨牙中出現變異根管,應警惕對側出現相同根管構型。但同時反過來說若一側Ⅰ型根管,也要考慮到對側有存在多根管的可能性。對于根管構型對稱性的研究還應加大樣本含量,考慮性別,年齡等相關因素的影響。
V型根管的下頜前磨牙在頰舌向投照的X線片或CBCT冠狀面影像上有一個特點:根管影像在根中、根尖1/3出現分叉、突然變窄或消失,或根管偏向近中或遠中。閱片時看到這些現象要考慮多根管存在的可能性。臨床上遇到這類可疑X線影像時,需要增加近中或遠中偏移角度拍片,或者拍攝CBCT。需要指出的是根面溝的存在可影響X線影像的判讀,易造成誤判。臨床上當下頜第一前磨牙X線片出現異常影像時, 應考慮是否根面凹陷影響所致。根管影像在根中部中斷,根下1/2似有牙根縱裂,但其實是根面溝影像。下頜前磨牙的根面溝發(fā)生率較高, 且伴有根面溝的下頜前磨牙的雙根管發(fā)生率較高, 更易造成臨床判斷的困難。所以我們建議當下頜前磨牙出現異常的X線影像時, 應結合CBCT 3 個軸面的影像,既要考慮多根管的可能,也要考慮到根面溝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