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向紅
〔關(guān)鍵詞〕兒童;焦慮情緒;游戲治療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8)20-0052-02
【理論依據(jù)】
游戲治療是以游戲活動為媒介,讓兒童在游戲活動中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暴露內(nèi)心存在的問題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這種游戲治療最初是由安娜·弗洛伊德和梅蘭妮·克萊因引進對兒童情緒困擾的治療中。她們都相信,游戲為兒童提供了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游戲可以取代語言式的自由聯(lián)想,為兒童提供通往潛意識的途徑,她們用游戲和玩具鼓勵兒童表達幻想、焦慮,從而幫助兒童妥善解決情感上的問題。
兒童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常常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情緒,焦慮就是其中一種。由于兒童的語言發(fā)展尚不完善,他們不能充分而準確地用語言表述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感受,所以,當焦慮情緒在內(nèi)心不斷累積,兒童就可能通過攻擊他人、退縮、拖拉、孤立等行為表達自己的不安。游戲治療則可以幫助兒童將他害怕的經(jīng)歷、事物或未來預知的恐懼玩出來,從而避免出現(xiàn)以上這些不受大家歡迎的行為。
【活動目標】
1.認識焦慮。
2.以游戲的方式表達內(nèi)在焦慮。
3.篩選需要個別心理輔導的案主。
【活動重點】
通過游戲讓兒童把難以表達的內(nèi)在感受變成可以看得見的某種行為或故事,從而使得情緒得到表達和流動。
【活動對象】
三、四年級小學生
【活動準備】
1.油畫棒、A4紙、毛絨小熊
2.課件
【活動過程】
學生1至2報數(shù),分為內(nèi)圈和外圈,內(nèi)、外圈學生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逆向轉(zhuǎn)圈,然后用各種不同方式去跟相遇的同學“打招呼”,可以用嘴巴問好,也可以用手、肩膀、胯、腳等身體部位碰觸對方。熱身后坐回各自的座位。
1.拿出第一張紙,畫一棵“擔憂樹”,樹上結(jié)著果實,每一個果實都代表一個自己的擔憂,有多少個擔憂,就畫多少個果實。還可以給畫出果實涂上顏色。
2.觀察自己的擔憂樹,并在小組中分享自己的擔憂。
3.觀察自己的擔憂和他人的擔憂之間有哪些異同之處。
4.引出“焦慮”一詞的意思。
5.體會焦慮的因人因時因地性。
設計意圖:焦慮是人在生存適應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基本人類情緒,適度的焦慮可以提高大腦的反應速度和警覺性。每個人的性格、生活經(jīng)歷不同,所以焦慮具有因人因時因地性。通過“自我評估”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了解到“焦慮”情緒在人群中的普遍性及其個體性。
1.選擇一個最讓自己焦慮的“擔憂果”,把它想象成令自己恐懼的事物,比如說“惡魔”“怪獸”“老虎”,甚至可能只是一些線條或點點……
2.拿出第二張紙,在紙上畫下自己想象出來的事物。
3.給自己畫下的事物“化妝”,讓它變成好玩的樣子。比如,給“惡魔”涂上紅唇、穿上公主裙,把它變成一個“小丑”……
4.在小組中分享自己的作品,在繪畫和言說的過程中釋放“焦慮”。
5.在他人的作品中借鑒調(diào)節(jié)情緒的方式。
設計意圖:“焦慮”往往是因為覺得自己無力掌控自己面臨的人或事而產(chǎn)生的。把擔憂的事物具象化,然后再讓其變成好玩的樣子,這個做游戲的好玩過程使得“焦慮”變得可以被自己所掌控,并且還可以任意改變它的樣子,充滿了趣味,兒童會獲得一種自我掌控感。從而提升自我力量,自我力量的提升可以極大地緩解焦慮。
1.跟著老師一起做“皺眉”“擠眼”“咧嘴”,體會“緊張”和“放松”。
2.邀請一位學生上臺扮演“干面條”,其他學生觸摸“干面條”,體會其易折斷的特性。
3.老師與這位學生玩“煮面條”游戲,把“干面條”煮軟,體會放松帶來的愉悅感。
4.學生和老師分別躺在自己的活動墊上,調(diào)整姿勢,讓身體以最舒服的姿勢躺在墊子上。
5.把一只手放在胸部,另一只手放在腹部,一呼一吸時感受哪只手動得厲害,讓學生明白什么是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
6.雙手平放在身體兩側(cè),把毛絨小熊放在腹部,想象小熊正在你的腹部蕩秋千,當你吸氣的時候小熊蕩起來,當你呼氣的時候小熊蕩下去。
7.拍打全身,回到各自的座位。
設計意圖:學會自我放松可以有效緩解焦慮,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發(fā)展有限,無法理解何為“放松法”,以“皺眉”“擠眼”等游戲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切身理解并體會什么是“緊張”和“放松”。從“皺眉”等局部放松過渡到“煮面條”和“腹式呼吸”全身放松游戲,降低了學習難度,以免引起學生的學習焦慮。
1.拿出第一張紙,觀察擔憂樹上的每一個果實,此刻,你會用哪些方法摘下這些果實呢?
2.在小組分享各自的方法,體會積極正向情緒,欣賞自己。
【活動反思】
這一課在不同的年級執(zhí)教過。雖然不同年級的學生呈現(xiàn)出不同的游戲狀態(tài),但是每一次課上大部分學生都會非常投入地參與游戲,他們的眼神、表情以及肢體語言中都散發(fā)出輕松的氣息。
這讓我更加深刻地體驗到游戲是兒童的語言。著名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就曾認為兒童之所以出現(xiàn)“病”,是因為游戲不夠,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是一種創(chuàng)造,更是一種學習世界法則的方式??梢哉f,“游戲療法”是利用非語言媒介來實現(xiàn)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當然,這里的“游戲”一定是一種融入了心理學專業(yè)知識的活動,而不僅僅是表面熱熱鬧鬧的體育活動。
授課老師要以價值中立的態(tài)度接納學生“游戲”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情緒。學生自由能找到受保護的空間,學生的情緒才可能自然地流淌,而情緒也因為被見證,從而得以轉(zhuǎn)化成邁向未來的動力。關(guān)于這點,我自認為已做得不錯,不足的是每次授課時學生人數(shù)太多,我無法密切關(guān)注到每一個孩子的狀態(tài),這是今后授課時要調(diào)整的地方。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海門市東洲小學,南通,226100)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