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晨虹
〔摘要〕通過探討高中生的多元幸福感在希望特質和心理健康之間的中介作用,為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參考。本研究以杭州市280名高一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希望特質量表、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MHT)以及中學生多元幸福感量表進行測量。結果顯示:高中生的希望特質、心理健康以及多元幸福感三者存在顯著相關,希望特質越高、多元幸福感越強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少;希望特質可以直接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正向預測作用,也可以通過多元幸福感的部分中介作用對心理健康產(chǎn)生影響。
〔關鍵詞〕希望;心理健康;多元幸福感;高中生;中介作用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8)22-0017-04
一、引言
希望(Hope)是指個體對未來生活的一種積極體驗,是對可獲得的或相信可以獲得的事物的渴望,以及由此帶來的積極情緒和行動[1]。作為積極心理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希望對人們的適應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2]。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是Snyder等人提出的希望理論,Snyder 等人認為,希望是經(jīng)由后天學習形成的一種個人思維和行為傾向;它以目標為基礎,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動力和路徑(agency and pathway)。動力部分是指啟動個體行動,并支持個體朝向目標,持續(xù)沿著既定的路徑邁進的動機和信念系統(tǒng);路徑部分是一系列有效地達到個人所渴望的目標的方法、策略和計劃;兩者相互連接和相互作用構成了個體的希望特質[3]。高希望特質的人,就是那些相信自己有能力,也有辦法去實現(xiàn)一定目標的人。有學者認為希望特質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業(yè)成績[4-6],并且能緩沖個體消極心理,增益積極心理[7]。
研究表明,個體內(nèi)在的希望特質與心理健康存在密切的關系。楊旭芳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初中生的希望水平越高,其心理健康問題就越少[8]。田麗娟等人針對中學生的希望特質干預研究認為,希望特質的增強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帶來積極影響[9]。此外,高希望特質的個體具有更高的幸福感。Irving等人發(fā)現(xiàn)接受希望干預治療后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會增加,焦慮和抑郁情緒減少[10]。Burrow等人的研究表明,希望水平越高的個體,其積極情緒越多,其情緒幸福感水平也越高[11]。國內(nèi)學者陳燦銳等人對大學生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希望感對主觀幸福感有非常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同時應對方式在希望感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中起部分中介作用[12]??梢娤M刭|與個體幸福感也存在顯著相關。此外,幸福感在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中占據(jù)了重要地位。研究者開始普遍使用幸福感作為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例如Cnnan等人就認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標應該是促進幸福感;Anothony等人也指出,精神癥狀消失和康復的結果是產(chǎn)生幸福感[13]。國內(nèi)學者李清發(fā)現(xiàn)研究生的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呈顯著相關[14]。
國內(nèi)外關于中學生的幸福感研究較多,大部分都集中于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很少涉及多元幸福感的研究。事實上,積極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Seligman在2012年針對主觀幸福感測量偏重情緒、解釋不夠全面這兩點不足提出了新的多元幸福感理論:幸福感是一個多元結構,它包含五個可測量的元素(PERMA),即積極情緒、投入、意義、成就和人際關系[15]。 那么,如果提高中學生的多元幸福感,能否促進希望特質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呢?
所以,本研究目的為:考察希望特質、心理健康、多元幸福感三個變量之間的關聯(lián),初步探索希望影響心理健康的內(nèi)在機制是否存在多元幸福感的作用,以期為學校的希望特質干預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建議和參考。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杭州市某重點中學高一學生324名,剔除無效問卷后,有效數(shù)據(jù)為280份,男生117人,女生163人,有效率為86%。
(二)研究工具
希望特質量表:采用Snyder等人1991年編制的英文版希望特質量表。該量表共12道題,分為動力思維、路徑思維和其他三個維度,每個維度均由四道題目組成,其他維度的題目為干擾項,不計入總分。該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個體希望水平越高。研究者發(fā)現(xiàn),量表的總體同質性信度在0.74~0.88之間,動力分量表的同質性信度在0.70~0.84之間,路徑分量表的同質性信度在0.63~0.86之間,再測信度為0.80左右;且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和預測效度[8,17]。
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ental Health Test,MHT):采用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教授周步成等人1991年修訂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該量表共100道題,由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八個內(nèi)容量表和一個測量表構成,適用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整體篩查,具有較高的信效度。量表形式為是否二項迫選,其中內(nèi)容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個體心理健康狀況越不好;測謊量表共10題,如果得分在7分以上可考慮剔除該問卷[18]。
中學生多元幸福感問卷:采用尚文等人2014年編制的中學生多元幸福感問卷。該問卷共16道題,分為積極情緒、和諧關系、沉浸投入、成就體驗四個維度。問卷采用5點計分,總問卷以及各維度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在0.795~0.909之間,且該問卷具有良好的內(nèi)容效度、結構效度和效標關聯(lián)效度[19]。
(三)研究程序
本研究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法抽取被試,以班級為單位統(tǒng)一發(fā)放問卷,進行團體施測。主試統(tǒng)一指導語,要求被試按照指導語逐項回答問題。問卷當場回收,整理出有效數(shù)據(jù)后采用SPSS19.0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相關分析以及中介效應檢驗。
三、結果
(一)描述性統(tǒng)計及相關分析
各變量的平均數(shù)、標準差和相關系數(shù)如表1所示。從表1可知,希望、心理健康以及多元幸福感兩兩之間相關都達到了非常顯著的水平(p<0.001),可見進一步探究希望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機制,即多元幸福感在兩者之間所起的作用是有意義的。
(二)多元幸福感的中介檢驗
我們的研究假定希望會對多元幸福感產(chǎn)生影響,而多元幸福感會影響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因而多元幸福感是希望與心理健康的中介變量。根據(jù)溫忠麟等人的中介效應檢驗程序,我們對多元幸福感的中介作用進行了檢驗,結果見表2。
第一步,檢驗希望對多元幸福感的作用。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希望對多元幸福感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
第二步,檢驗多元幸福感對心理健康的作用。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多元幸福感對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
第三步,以心理健康為因變量,將希望作為自變量放入回歸方程第一層,多元幸福感放入第二層,結果發(fā)現(xiàn)希望能夠顯著預測心理健康,而當多元幸福感進入方程以后R2改變量從0.16下降到了0.03,且變化顯著(F(1,277)=10.96,p<0.01)。同時,兩個自變量的回歸系數(shù)都顯著,說明在希望與心理健康之間,多元幸福感起部分中介作用。
三、討論
(一)希望特質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高中生的希望特質與其心理健康水平呈顯著相關,說明高希望特質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就越少,這與前人針對初中生的研究結果一致。進入高中階段后學生的課業(yè)壓力增加,能夠有效激發(fā)并維持自身朝著目標努力,并且對學習進行有效規(guī)劃,不斷積累學習經(jīng)驗方法的高希望特質學生,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更強[9],更少體驗到焦慮、抑郁、緊張不安等情緒,所以他們的心理問題也更少。以上結果表明在高中這個“成熟前的心理動蕩”的時期,提升學生的希望特質,對于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很有意義,能夠幫助他們維持較為平穩(wěn)的心理狀態(tài)。
(二)多元幸福感的部分中介作用
多元幸福感除了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即多元幸福感越強,其心理問題越少)之外,它還在希望特質影響心理健康的關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這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希望特質影響高中生心理健康的背后作用機制。希望特質不僅能直接影響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還能通過多元幸福感對心理健康產(chǎn)生積極作用。因此,對高中生進行希望特質團體輔導的同時,讓學生體會到希望中蘊含的幸福感十分重要,這樣可以充分發(fā)揮多元幸福感的中介作用。目標明確,動力十足,遇到困難時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對高中生的學習和生活是一種強大的心理支持[12];通過一個個目標的實現(xiàn)體會到的,以及和諧關系等其他因素帶來的多元幸福感為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養(yǎng)分,并有效提高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此研究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為什么高中生中無意義感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對比較低。無意義感的個體通常會對生活和學習沒有什么希望,因此多元幸福感也比較低,從而影響了心理健康水平。在做這一類學生的心理咨詢時,可以考慮從多元幸福感出發(fā),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發(fā)現(xiàn)幸福的小事,從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本研究的啟示
本研究的結果驗證了多元幸福感的部分中介作用,為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個新的視角。多元幸福感的部分中介作用使得希望特質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更為清晰。這對教育工作者如何開發(fā)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nèi)容具有指導意義。將希望特質干預訓練與多元幸福感教育納入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它們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兩者的融合也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心理適應和成長。
此外,高中生的希望和多元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但還應該關注自身以及環(huán)境中的其他因素,例如家庭功能、社會支持、學校氛圍、自我效能感等,從各個維度維護和提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20]。
參考文獻
[1]張青方.大學生希望特質的評定與干預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2002.
[2]黎志華,尹霞云.社會支持對大學生希望的影響機制: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5(05):610-617.
[3]陳卓.大學生希望特質對前瞻性應對方式的影響[D].開封:河南大學,2010.
[4]林蘊博.希望特質、學業(yè)壓力與學業(yè)成績的相關研究[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2(10):72-74.
[5]戚亞慧,韋雪艷.不同學業(yè)成績中職生學業(yè)自我效能感、希望特質和心理韌性的關系分析[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6(14):69-73.
[6]任璐璐,喬若宇,張李斌,等.初中生希望特質對學業(yè)成績和自信心的影響研究[J]. 文教資料,2014(26):145-146.
[7]黎志華.大學生希望感的發(fā)展軌跡、影響因素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D].長沙:中南大學,2013.
[8]楊旭芳,郝娜娜.延安市中學生希望特質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延安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03):47-49.
[9]田莉娟.中學生希望特質的評定及干預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8.
[10] Irving LM,Snyder CR,Cheavens J,Gravel L,et al.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ope and Outcomes at the Pretreatment,Beginning,and Later Phases of Psychotherapy[J].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2004,14(4):419-443.
[11]Burrow A L,ODell A C,Hill P L. Profiles of a Developmental Asset:Youth Purpose as a Context for Hope and Well-Being[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10,39(11):1265-1273.
[12]陳燦銳,申荷永,高嵐.應對方式:希望與幸福感的中介[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02):172-175.
[13]趙淑媛.高中生主觀幸福感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
[14]李清.沿海地區(qū)中學生主觀幸福感與神經(jīng)質、外向性人格特征的關系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4.
[15]Seligman,M.E.Flourish: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Simon and Schuster[M].NY:Free Press,2012.
[16]Forgeard,M.J,Jayawickreme E,Kern,M.L,et al. Doing the Right Thing:Measuring Well-Being for Public Polic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llbeing,2011,1(1):79-106.
[17] Miller,Powers. Development of Measure of Hope[J]. Nursing Research,1988,37(2):110-114.
[18]周步成.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19]尚文.中學生多元幸福感問卷編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20]趙科,楊麗宏,賴怡,等.中學生社會適應基本心理需要在領悟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間的中介作用[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6(07):1043-1045.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杭州,310003)
編輯/劉 芳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