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
【摘要】本文分析影響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對策:做好小學閱讀課前準備,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正確進行閱讀教學評價。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5A-0120-02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社會,人們生活在這個環(huán)境當中,需要掌握有效獲取信息這一重要的生存本領。根據相關調查顯示,現代社會需要的各種信息有四分之三以上來源于圖書文獻,因此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能力非常重要。特別是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識字量,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他們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是一個不錯的途徑。
一、影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因素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識字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影響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課程準備及課堂組織等方面,分析這些問題能夠為之后找到相應對策提供明確的方向。
(一)課前的閱讀指導工作不到位
在研究調查過程中筆者發(fā)現,在小學中高年級閱讀課程開始之前,許多教師還是會有意識地布置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但是對于預習前的指導工作卻做得不盡如人意。多數教師會在學期開始時先跟學生講明怎樣預習,而之后的預習工作便由學生自己去完成,教師不再做任何的指導;有些教師會做一些指導,但指導的內容無非就是學習生字詞、讀課文、搜集一些與文本相關的資料。但如果小學中高年級閱讀預習只停留在會讀生字詞和課文上,那么學生課堂學習效率顯然不會得到提高。
此外,還有很多教師不能夠做到及時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而是將檢查的任務寄托于學生自己或者學生家長。可想而知,沒有檢查就沒有反饋,沒有反饋就沒有改進,學生的預習水平得不到提升,預習效果得不到保證,那么之后的閱讀課堂教學效果就肯定不會有什么明顯提高,這點需要小學教師格外注意。
(二)學生課堂參與度較低
新課標實施以來就一直倡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是被實踐證明了的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它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交流和表達能力。但是,根據之前的課堂觀察結果以及對教師的訪談,筆者發(fā)現盡管教師們經常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組織教學,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仍然不高,活躍的學生在這種組織形式下仍然很積極,而不善言辭者仍然沉默寡言,而那些平時貪玩的學生也仍舊是我行我素,甚至趁機打鬧,從而導致整個課堂亂哄哄,更不用說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了。這樣的合作學習不能很好地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功效,學習效果欠佳。
(三)課后評價內容和方式單一
無論是何種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都是非常重要的。從評價中學生能感知到教師的關注點,也就是說,對于教師不太關注的東西學生就不會努力爭取。通過對我校的閱讀教學評價情況進行調查,筆者發(fā)現教師們多采用做題目看分數的方式檢查學生的閱讀效果,方式單一(這也讓學生錯誤地認為如果考試分數高,就說明閱讀知識掌握得好)。于是,就有了這樣的現象:在評定自己或者同學的閱讀學習成績時,絕大部分學生是依據考試成績來評定。在學生的心目中,考試成績的高低與閱讀學習成績的好壞有直接關聯,成績考得好說明閱讀學習水平高;反之,則閱讀水平低。這樣的想法明顯是片面的,還需要教師對評價內容與方式進行改革。
二、提高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在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方面存在的問題是導致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缺乏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之后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對閱讀教學課程設計加以優(yōu)化,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具體而言,教師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做好閱讀教學的課前準備工作
在調查研究過程中,筆者發(fā)現很多小學語文閱讀課程預習是按照以下步驟進行的:自讀課文兩到三遍、標出自然段落、圈出生字詞、熟讀生字詞、借助工具書初步理解字詞的意思,重點是識記生字詞、讀通課文。筆者認為,要想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上述要求是不夠的。教師要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來設計閱讀預習流程。如高年級小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讓他們學習生字或者生詞不應成為教學著力點,預習任務應以細讀課文為主。鑒于此,筆者建議教師設計如下預習檢查單(見表一),讓學生明確預習目標。
(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新課標對于小學語文閱讀課程的要求是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由于大多數小學大班額現象仍然較普遍,因此,要想能夠在課堂上做到盡量關注每一個學生非常困難,必須采取特殊化的教學組織形式,才能提高學生的課堂閱讀參與度。筆者經過調查與自身教育經驗得知,小組合作這樣一種學習模式能夠達到上述要求。那么,如何才能真正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功效呢?
首先要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分組,具體做法就是各組的人數盡可能一致,而每一小組內學生的學習成績應該有所區(qū)別,保證在小組學習過程中同組之內的學生可以互相學習。在這個原則下根據每個人的優(yōu)勢給學生分配不同的任務,可以在一個小組內設定組長、資料員、記錄員、匯報員、監(jiān)督員,使學生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其次,小組合作學習應當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對問題有了自己的初步想法或疑問后,再和同伴們交流。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所在。以人教版語文第八冊《扁鵲治病》為例,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應引導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將注意力放在生字、生詞上,如“諱疾忌醫(yī)”等;引導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注重理解文章的內涵,如“蔡恒公太驕傲了,聽不進別人的勸告,我們要虛心接受別人正確的意見”。有了不同的關注角度,學生在交流過程就能夠揚長避短,及時察覺自己存在的不足,并做出相應的改正。
再者,教師要給予他們適時的指導。如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教師要走到每一個小組當中聽學生發(fā)言,并適當地進行引導,尤其是學生遇到學習困難時,更要及時點撥。
最后,教師應重點指導學生加強兩方面合作技能的訓練:一是讓學生學會傾聽,二是讓學生學會表達。只有做好以上幾項工作,學生才能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切實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三)正確進行閱讀教學評價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評價要綜合考查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關注學生閱讀興趣與價值取向、閱讀方法與習慣,也要關注學生閱讀面和閱讀量,以及選擇閱讀材料的能力;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評價??偟膩碚f,檢測中高年級學生的閱讀學習效果時,教師需要注意兩方面的要求:
第一,評價內容要全面化。具體來說,閱讀評價不僅要檢測學生對文本中字、詞、句、段、篇的積累、運用,以及對文本思想情感的把握,也要關注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是否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否有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是否能夠靈活運用閱讀方法、是否有廣泛的閱讀面、是否對文本內容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等,這些都應該作為考核內容。
第二,評價方式要多樣化。絕大多數教師在檢測學生的閱讀學習效果時,都會通過紙筆測試的方式來進行。其實,檢測閱讀學習效果的方式有很多,如平時的行為觀察與記錄、問卷調查、面談討論等,筆者建議教師們不要采取單一的評價方式,應結合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從而保證評價的全面性和科學性。
總之,在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需要教師們積極轉變教學方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