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蓉
(1.西南大學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 重慶 400715;2.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南京 210023)
隨著網絡信息生態(tài)空間的不斷成長與演進,網絡信息用戶、信息資源、信息技術以及信息環(huán)境幾大要素也相應呈現出全面、持續(xù)成長態(tài)勢[1],網絡用戶信息查尋行為的生態(tài)性特征日趨明顯,對用戶信息查尋行為的研究也從認知性、個體性研究逐漸擴展到社會性、情境性研究[2],行為生態(tài)學開始進入到網絡用戶信息行為研究者的視野。作為研究生物行為與其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科學[3],行為生態(tài)學主要研究生態(tài)學中的行為機制[4-5],它融合了行為學、生態(tài)學、數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知識,其中的最優(yōu)化覓食、行為決策、能量投資、可變性理論、生境選擇、最優(yōu)社群等理論,能對網絡用戶信息查尋行為研究起到重要的參考與借鑒作用。為此,Ingwersen曾提出將信息查尋行為與信息環(huán)境作為生態(tài)整體來加以分析[6],楊陽、張新民也基于覓食理論描述了用戶信息查尋行為與所處信息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7]。那么,作為研究的新視角,行為生態(tài)學視角下的網絡用戶信息查尋行為具體研究什么問題?這些問題是如何被研究的?帶著上述問題,文章嘗試借鑒用戶研究中的“用戶畫像”思想[8-9],對行為生態(tài)學視角下的網絡用戶信息查尋行為研究進行定性畫像分析,將該領域相關研究問題空間、研究理論基礎、研究方法等關鍵要素進行抽象,并用標簽化方式經行具象呈現,從而清晰地勾勒出行為生態(tài)學視角下網絡用戶信息查尋行為研究的內核與研究生態(tài)圖景。
行為生態(tài)學(Behavioral Ecology)屬于生物科學中行為學(Behavioral)和生態(tài)學(Ecology)兩個學科交叉的領域,在20世紀60年代初發(fā)展起來,主要研究生態(tài)學中的行為機制。行為生態(tài)學有取食行為生態(tài)學、防御行為生態(tài)學、生殖行為生態(tài)學、社會行為生態(tài)學、學習行為生態(tài)學、通訊行為生態(tài)學、時空行為生態(tài)學、最適行為預測等龐大的內容體系[3]。其中最優(yōu)化覓食、行為決策、能量投資、可變性理論、生境選擇、最優(yōu)社群等理論能對網絡用戶信息查尋行為研究起到重要的參考與借鑒作用。然而,如何有效地將行為生態(tài)學研究成果類比與移植到網絡用戶信息查尋行為研究中,相關研究才剛起步,尚有較大的探索空間。為此,對當前已有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與畫像,成為文章研究的原動力,研究畫像能勾勒出該領域的初步探索空間與研究概況。
用戶畫像(Persona)源自VB之父、交互設計之父Alan Cooper在1998年出版的The Inmates Are Running the Asylum(中文譯名《軟件創(chuàng)新之路——沖破高技術營造的牢籠》[9])一書,Cooper認為Persona是真實用戶的虛擬代表(或稱人物原型、人物角色[10]),是建立在一系列真實數據基礎上的目標用戶模型,它被看作一類客體的內部表征,即一個類別或范疇的所有個體的概括表征[11]。微軟、騰訊等公司在做用戶研究時常采用用戶畫像方法,通過用戶調研去了解用戶,根據他們的目標、行為和觀點的差異,將他們區(qū)分為3—7個不同類型,并從每種類型中抽取出典型特征,賦予姓名、照片、人口統計學要素、場景等描述,形成真實用戶的綜合人物原型[12],將用戶特征加以聚焦,以標簽化的用戶模型進行勾勒呈現。從上述意義上講,用戶畫像兼具名詞和動詞性特征,既是一種研究方法,又是一種研究成果,本質上是以個體性質的人物原型代表群體性質的用戶特征。作為一種重要的決策、設計、溝通的可視化的交流工具[13],用戶畫像的建??煞譃槎ㄐ杂脩舢嬒窈投坑脩舢嬒馵8],業(yè)內也有各種關于創(chuàng)建用戶畫像的方法,如Alen Cooper的“七步人物角色法”[14],Lene Nielsen的“十步人物角色法”等[15],總體上看,這些方法從流程上可以分為3個步驟:①獲取和研究用戶信息;②細分用戶群;③建立和豐富用戶畫像,其中“豐富畫像”是賦予用戶畫像靈魂的關鍵步驟,是一個標簽化用戶模型的過程。
借鑒“用戶畫像”思想,文章認為,如果把“行為生態(tài)學視角下的網絡用戶信息查尋行為研究”作為研究對象,以類比用戶畫像中的“用戶”,如表1,則該研究對象的研究問題空間可類比用戶畫像中的各個綜合人物原型,進一步,問題空間中各問題的具體研究內容、理論基礎、研究方法和研究對策等要素則可運用定性的內容分析加以提煉,形成相應的標簽化描述,成為研究的“豐富畫像”關鍵過程。由此,行為生態(tài)學視角下網絡用戶信息查尋行為的“研究畫像”具體步驟為:①通過文獻調研獲取該領域研究現狀信息;②細分典型的研究問題空間;③通過內容挖掘,對問題空間及其研究要素進行豐富畫像,從而初步勾勒出該領域的研究概況。
表1 “用戶畫像”思想與“研究畫像”的類比
文章首先利用CNKI對“行為生態(tài)”進行主題檢索,發(fā)現研究成果散落在生物行為生態(tài)、翻譯行為生態(tài)、生態(tài)化表達、教學行為生態(tài)、旅游者行為生態(tài)、大學生理性生態(tài)人培養(yǎng)、擇業(yè)教育研究,企業(yè)創(chuàng)新與戰(zhàn)略管理、產品設計與人機交互領域。此外,關曉蘭研究了網絡社會生態(tài)系統的形成機理,鼓勵、引導網絡社會行為生態(tài)化,進而推動網絡社會生態(tài)系統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16];任斐基于生態(tài)學視角構建了信息行為的生態(tài)理論模型[17]??傮w上看,涉及行為生態(tài)的相關研究主題較為分散,明確冠以“行為生態(tài)”視角的網絡用戶信息行為研究成果比較稀缺,該領域的研究問題空間尚待進一步挖掘。
其次,在CNKI中檢索基金名稱含有“行為生態(tài)”的研究成果,發(fā)現成果多集中于產業(yè)集群領域研究,而明確將網絡用戶信息行為納入行為生態(tài)學研究框架下的成果如表2,其中,校級和市級項目各1項,發(fā)表并被CNKI檢索的論文各1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發(fā)表并被CNKI檢索的論文5篇,均為西南大學鄧小昭團隊成果。對教育部、國家社科及自科基金項目數據庫進一步進行檢索,“行為生態(tài)”主題的研究項目較少,僅有1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明確涉及“行為生態(tài)學視角下的學術用戶網絡信息查尋行為研究(項目編號:11BTQ047)”,研究團隊正是鄧小昭團隊??梢?,要對該領域的研究進行畫像,對鄧小昭團隊的相關研究展開追蹤是較為準確、高效且可行的方案。
表2 行為生態(tài)研究主題的項目支持情況
為此,文章進一步查尋2011年以來鄧小昭團隊發(fā)表的相關論文,以了解該團隊研究概況。同時,結合對鄧小昭教授本人的簡要訪談,筆者獲知了該團隊的研究設計構想及成果情況,并重點對該團隊相關學位論文進行檢索、獲?。ㄓ捎趯W位論文屬特種文獻,因此部分論文在征得該團隊同意后通過特殊途徑獲取)、閱讀與內容分析,從中篩選出6篇密切相關的代表性學位論文。以此為樣本原型,從研究問題空間、研究邏輯、研究理論基礎、研究方法、研究對策等方面進行研究畫像,以初步展現行為生態(tài)學視角下網絡用戶信息查尋行為研究的典型生態(tài)圖景。
文獻調研和訪談表明,自2011年以來,該團隊基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以學術用戶(群)為研究對象,從行為生態(tài)學、認知心理學以及有限理性假設的視角切入,運用隱喻與類比,從查尋策略、模仿行為、試錯行為、信息偶遇行為、認知失調及其調節(jié)機制以及查尋生境六大問題空間,揭示學術用戶(群)網絡信息查尋行為的內在規(guī)律與機制,構建起一種信息查尋行為的行為生態(tài)學分析框架,形成一個特色研究群落,如表3。
表3 研究問題空間
在整個研究空間的邏輯架構上,相關研究的基本假設為:學術用戶是有限理性[25,27,30]的,用戶的查尋行為往往受到信息不對稱、個人認知能力、系統因素與情境因素等方面因素[25,28]的影響。具體來看,學術用戶的網絡信息查尋行為受特定覓食需求驅動,在查尋策略制定時會綜合考慮信息查尋策略執(zhí)行的成本與收益情況,形成一定的信息查尋認知圖式[25];不僅學術研究新手的查尋行為往往始于“印隨”學習式的模仿,學術團隊中查尋行為的相互模仿也與集體效能密切相關[26];由于網絡環(huán)境的變化性和研究任務的復雜性,用戶需要通過不斷的試錯來改進查尋效果[27];在查尋過程中,受學術用戶個體背景特征、人格特質與認知風格影響,其目標導向查尋中的信息偶遇行為特征會呈現差異性[28];學術用戶在查尋中往往遭遇認知失調,產生欲求不滿相關的心理反應與自我調節(jié)的行為表現[29];最終,學術用戶會通過其所在生境的社會關系收益與信息收益的相關博弈來調整自己的策略,促成學術用戶群信息查尋生境系統的不斷生長與演化[30]。整個研究空間呈現出學術用戶作為生物的人,有著特定人格特質與認知風格的人,以及社會的人,在有限理性條件下所表現出來的網絡信息查尋行為的生態(tài)圖景,研究邏輯畫像如圖1。
基于內容分析,文章對上述六大問題空間中各自的具體研究內容、研究的理論基礎、研究方法以及對策要素進行提煉,形成表4所示的具體要素豐富畫像。
表4 研究問題空間具體要素豐富畫像
學術用戶網絡信息查尋中的認知失調及其調節(jié)機制研究認知失調測量框架;認知失調影響因素體系;不同個體背景特征的學術用戶在認知失調情況下的差異性;認知失調與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認知失調的行為模式及發(fā)生機制解釋認識失調理論;ASK理論;布魯克斯方程;情感負荷理論觀察法;問卷調查;訪談法用戶角度的調節(jié)措施;系統方面的改善對策;課題研究情境方面的應對學術用戶群的信息查尋生境研究生境理論在本研究中的適應性;學術用戶群信息查尋生境的基本理論問題;學術用戶群信息查尋生境演化的理論分析與合作演化模型生境理論;生物進化論;進化博弈論移植與隱喻分析;種群動力學分析學術用戶群信息查尋生境的營造
從研究內容設計看,上述研究著力從行為生態(tài)學、認知心理學視角以及有限理性假設出發(fā),深入剖析基于檢索與瀏覽的學術用戶各類網絡信息查尋行為的行為成因、行為特征、行為過程、行為影響因素以及行為效果,并由此構建相關的理論模型,梳理出各類網絡信息查尋行為的原理、機制與對策。需要說明的是,文章以鄧小昭團隊的研究問題空間為典型原型,嘗試勾勒出該領域的研究概貌,實際研究中各問題空間仍有其他研究者展開相關研究,成為典型原型的相關“個案”。以行為生態(tài)學領域的覓食理論為例,當前將該理論類比、移植于網絡信息查尋行為研究中,較為成功且典型的成果是信息覓食理論(Information Foraging Theory),該理論最早由來自PARC的Pirolli團隊提出[31];Mantovanni對信息覓食理論的框架進行了評價[32];楊陽與張新民[33]、Yang和Zheng[34]對該理論進行了總結;國內學者如柯青與王秀峰[35]、徐芳與孫建軍[36]、吳碧薇[37]、王媛媛與劉麗[38]也受信息覓食理論的啟發(fā),對信息查尋行為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孫玉偉在對用戶信息行為的理論基礎探源時,則將信息覓食理論作為了用戶信息行為研究的生態(tài)學基礎[39]。當然,上述相關“個案”研究在鄧小昭團隊的研究成果中均有歸納梳理,起到了將零散的相關研究聚焦于問題空間的作用,由此也印證了以該團隊研究成果作為研究問題空間原型的可行性。
從理論基礎看,研究的理論基礎涉及行為生態(tài)學的覓食理論、生境理論、生物進化和進化博弈論,認知心理學的人格特質、認知風格、認知失調、情感負荷理論,學習理論中的“印隨”學習、模仿學習、嘗試錯誤學習理論,圖書情報領域ASK理論與布魯克斯方程等,跨學科的理論基礎使得行為生態(tài)學視角下網絡用戶信息查尋行為研究的學科交叉性非常明顯。
從研究方法看,各問題空間的研究采用了多樣化的研究方法,方法設計上既考慮了定性方法的質性呈現,也考慮了定量方法的數據統計與分析,研究中既有混合研究方法中的順序設計,也有并行嵌套設計研究。其中主要用到的研究方法有訪談法、問卷調查法、觀察法、行為觀察實驗法、扎根理論方法、數學模型方法(如種群動力學分析)、結構模型方法、有聲思維法、關鍵事件法、類比與移植等。由此可見,該領域的研究在方法上較具張力。
從研究結論看,各問題空間的研究結論站在行為生態(tài)學視角,一方面可為學術用戶深入理解其網絡信息查尋行為機理提供合理化解釋,也能為其查尋策略提供優(yōu)化對策;另一方面,相關結論可以為學術機構(如高等教育部門和科研機構)對學術用戶信息技能和信息素質的培養(yǎng)與教育提供理論參考,同時為學術信息交流服務系統(如學術資源查尋網站和服務機構等)的改進提供參考和借鑒依據。
研究針對當前行為生態(tài)學視角下的網絡用戶信息查尋行為研究問題空間不夠明晰的問題,借鑒用戶畫像的思想,對該領域進行了研究畫像。通過文獻調研獲知該領域研究現狀,細分典型的研究問題空間,以及在內容分析基礎上對問題空間及其研究要素進行豐富畫像三個環(huán)節(jié),初步勾勒出該領域的研究圖景,解答了文章引言部分提出的兩大問題。研究的主要結論為:
(1)用戶畫像方法可以嘗試移植形成研究畫像方法,以標簽化的描述方式對研究進行定性畫像。此法特別適合處于探索初期的研究領域,能輔助明確與聚焦研究問題空間。
(2)當前行為生態(tài)學視角下的網絡用戶信息查尋行為研究以鄧小昭團隊為代表,從行為生態(tài)學、認知心理學以及有限理性假設的視角切入,沿著查尋策略、模仿行為、試錯行為、信息偶遇行為、認知失調及其調節(jié)機制以及查尋生境六大問題空間展開研究,初步形成該領域的研究問題空間與研究框架。
(1)研究要素豐富畫像呈現的結果表明,該領域研究具有學科交叉性、研究方法多樣性特征。鑒于行為生態(tài)學視角涉及的龐大內容體系,網絡用戶信息查尋行為研究本身也涉及多學科領域知識[39],未來研究的理論基礎將不局限于行為生態(tài)學、認知心理學、學習理論和圖書情報領域相關理論,數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知識將逐漸融入到該領域研究中,共同構成該領域研究的跨學科理論基礎。同時,除上述研究畫像所析出的各種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外,網絡日志法以及更多能夠探索行為生態(tài)特征的研究方法也將不斷被借鑒和吸納到研究中。
(2)研究畫像初步描述了該領域的研究問題空間和研究框架,但該領域的研究問題空間并不局限于此,同時,正如信息覓食理論研究所顯示出的研究多樣性,各問題空間本身也蘊含著不同的研究角度,因此,可以預見,該領域尚有較大的探索空間和研究潛力,未來的研究畫像可隨研究的拓展和深入而更加豐富細膩。
(來稿時間: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