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芬
摘要:個別的初中生往往走入“寫作文難、寫好更難”的誤區(qū),所以如果要引導學生寫好作文,就要注意通過多形式的教學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平時多閱讀、多積累來打好語言功底;多觀察、思考、總結(jié)生活來積累寫作材料;讓學生多練筆、教師及時講評來提高寫作水平。如果做到這樣,那寫好一篇作文也不是件難事。
關(guān)鍵詞:初中生;作文;積累;多練;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3-0140-02
作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以新課程理念為主要依據(jù),探索影響寫作效益的各種因素,采取有效教學措施,力爭用較少的精力和時間,讓學生在寫作方面取得較大的進步與發(fā)展[1]。但是一提到作文,有個別同學就“談虎色變”,拼命三郎似地在翻作文書,有的甚至磨蹭半天也寫不出一個字來。其實,作文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我認為要寫好作文的關(guān)鍵,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就是平時多閱讀、多積累;多觀察、多思考;多感悟、多總結(jié);多練筆、善于選材。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就是多授“漁”、多講評;多賞識,多鼓勵。
第一、多閱讀.多積累.打好基礎(chǔ)
英國戲劇作家沙士比亞認為“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老舍先生也說:“多讀,可以改進你的寫作技能”。這可見讀書的重要性。一篇好的作文就像一條美麗的珍珠項鏈,由許多閃閃發(fā)光的珍珠組合而成。而這些美麗的“珍珠”就好比一些優(yōu)美的詞與句,要靠平時多學習多積累。如果積累多了,以后寫起作文來就會信手拈來、左右逢源。萬丈高樓平地起,打好語言文字基礎(chǔ)是很重要的,多讀書、多看報、多積累,這樣的過程對寫好作文來說,是一個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除了讓學生多閱讀有益的課外名篇和作文書以外,還很重視學生對課內(nèi)生字詞、優(yōu)美句子的積累、理解與運用。每一課的生詞都要他們理解、抄寫;學完每一個單元都給出幾個詞,讓他們發(fā)揮想象的翅膀,做“連詞成句”的練習,還對同學們進行“剪報作文”訓練。我利用《初中語文導報》或其他課外讀物,要求學生每周剪報一篇,旁加對文章的點評、心得、聯(lián)想。這樣既使學生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也為學生自主選擇讀寫材料、自主寫作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并落實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
可見,閱讀與積累是很重要的,既能扎實語言文字功底,又能奠定寫好作文的基礎(chǔ)。反之,如果沒有好的閱讀習慣、積累習慣,沒有好的語言功底,那想要寫好一篇作文,等于是紙上談兵或是做“無米之炊”。
第二、多觀察、多思考、多小結(jié)生活.便于取材
記得有個心理學家說過:感性的人往往較適合當作家。我認為所謂“感性的人”指的是細心的人,他們善于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總結(jié)生活,所以總是有寫不完的東西,甚至能把平凡的東西寫得不平凡。人的內(nèi)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有時頭腦中迸發(fā)出的思想火花就是靈感,我們要善于捕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更多的寫作素材。
七年級的一次月考后,有幾個平時成績較好的同學都迫不及待地跑來辦公室找我,間:老師,到底這《放學以后》怎么寫?我大吃一驚,疑惑了:試卷的提示已經(jīng)很清楚了,是一篇寫事的命題作文,怎么都不會寫呢?我說,其實這題目不難寫,因為這樣的作文,我們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寫起,如可以寫周末放學以后的事,或在學校每天放學以后的事,如在校園、宿舍、或是教室見聞等等。學生終于恍然大悟了。其實,不是他們不會寫,只是他們的思維過于“復雜”而已,他們往往喜歡漫無邊際地去想“特別的事”,“新穎的事”,從而忽略了身邊的“小事”、“自己最熟悉的事”,結(jié)果一籌莫展、無從下手。
生活是一部“百科全書”,有許多美好的人物和事物,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鏈接生活的體驗,平時多觀察、思考生活,感悟、總結(jié)生活,這樣寫起作文來才會得心應(yīng)手,題材源源不絕。
第三、多練筆、多面批、多講評.以點帶面來提升寫作水平
古語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熟能生巧,我們要從“練”字方面多下工夫,平時讓學生多練、多寫。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基礎(chǔ)知識較扎實的九年級學生,我特別注重堂上作文訓練、面批與及時的互動性講評。平時還要求學生堅持“課前三分鐘講演”的講演稿撰寫,以作為作文課的補充。有一次,我要求堂上寫一篇命題作文《震撼心靈的力量》,同學們寫完后經(jīng)過仔細的檢查修改,都準時上交。第八節(jié)我坐在教室里一邊上自習,一邊進行個別面批和輔導。主要從中心材料的確定、文章的結(jié)構(gòu)層次、句子的表達、書寫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輔導,并細致地在學生寫的作文旁邊寫上評語與分數(shù)。第二天上課,我把作文的評分標準抄在黑板上,并挑選了好、中、差三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分別匿名在堂上朗讀,每讀完一篇都讓同學們帶著以下問題進行思考、討論:你認為這篇文章好在哪里?你會給他多少分?如果哪些地方寫得不夠,你會怎么改?同學們都很積極地從文章的內(nèi)容材料、語言的表達、甚至是描寫的手法等方面進行了討論并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最后,我分別作了賞識性的講評。通過一段時間的“堂上寫、查——教師面批——學生論——老師點評”這樣的循環(huán)模式,同學們的寫作水平整體上有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