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笙
延安,一方熱烈而又神秘的黃土地,被世人稱為圣地。
走進(jìn)延安,名字帶“圣”字的學(xué)校、公司、賓館隨處可見,甚至還有“圣”字牌的小米、大棗、小吃和礦泉水,一種崇高而又偉大的情愫在靈魂的深處油然而生。聽課、參觀、逛街,在延安好幾天了,我仿佛一直是駕著紅色的彩云在飛翔,熱烈之余卻對那白羊肚手巾、紅腰帶,對那八百里秦川的窯洞有了一種焦渴的向往。
傍晚,老胡、小何幾個學(xué)員在我的慫恿下出了校門。穿過光潔的水泥路、繁華的店鋪、熱鬧的街市、整齊的居民住宅和那一塊塊燥熱的紅色標(biāo)語牌,我們來到了棗園村。過了村委會的舊樓就開始上坡,踏著那山間小道上的塵土,我們就仿佛從那現(xiàn)代的喧囂回到了那厚重的史冊里。小路從山腳蜿蜒而上,中間有一段較為平整,鋪著一些不規(guī)整的石塊,兩邊是茅草,和那種帶著刺的酸棗樹,到了半山腰,拐了一個彎,我驚喜地叫起來:“啊!窯洞!”
眼前是一塊垂直的土壁,在山窩子里,土壁上沒有一根雜草,光潔得像是用涂料刷過一樣。在土壁的中間有一扇門,門的旁邊有一扇玻璃窗,門和窗的上面有一個半圓形大拱,使門和窗渾然一體,看上去像是地上升起一輪太陽。門上挑著一塊白色的布簾子,布簾上滿是油和土的污跡。窯洞一側(cè)有一個露天的灶臺,灶臺上壘著一口鍋,從灶臺邊黑色的炭沫子看,灶臺一定是存在了多年。灶臺上放著幾十個啤酒瓶,灶臺旁邊蹲著一位老人,他頭上扎著一條黃不黃、灰不灰的白羊肚手巾,上身穿著一件對襟的布褂子。老人的面前有一個塑料盆,盆里盛著一些切碎的番茄、芹菜、茄子和豆角,他正用漏斗把盆子里的混合物往啤酒瓶里塞,手上、地上、盆里盆外沾滿了紅紅的番茄汁。
“老伯,您好。”我們有意上前攀談?!澳銈兒?,你們辛苦了?!睗鉂獾年儽笨谝簦袩崆?,有淳樸,還帶著一絲淡淡的官腔?!袄喜@是干啥呢?”“做番茄醬,這些醬裝瓶子蓋好放鍋里蒸熟,能保存兩年,冬天下大雪了可以當(dāng)菜吃。”老人說著把滿是番茄汁的手在身上擦了一把,抱著好幾個瓶子放進(jìn)鍋里。
“我們可以進(jìn)屋看看嗎?”“可以可以。”窯洞寬不足三米,長不過四米,上面是粉了石灰的圓拱,頂頭有一張土炕,炕上放著十分陳舊的被子、毯子和床單,黑黑的,好像從來都沒有洗過??谎氐囊粋?cè)有一個鍋臺,那是冬天燒炕做飯用的??谎厍暗挠疫呌幸粡埿》阶?,桌上放著一臺電視機(jī),桌后是一口大水缸,水缸上有一個水龍頭,擰開也沒有水,水缸過來就是窗了。左邊的灶臺前擺著一只木箱和一張單人沙發(fā),正對著門,沙發(fā)上放著零亂的蔬菜和雜物。這就是老伯全部的家什和生活空間了。
窯洞里低矮窄小,我感到有些壓抑,只站了幾分鐘,就迫不及待想出來。在窗欞上,我看到了一幀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小伙子穿著20世紀(jì)50年代的軍裝,透著西北漢子的剛毅和五官棱角分明的帥氣?!斑@是我?!崩蠞h指著照片得意地笑著,露著一口黃黃的大板牙。“您當(dāng)過兵?”“是的,我曾經(jīng)援過藏,參加過中印邊境保衛(wèi)戰(zhàn),現(xiàn)在每個月民政局給我90塊錢補貼。這是我的兒女,一個在部隊,一個在打石油,一個在地區(qū)當(dāng)干部?!崩喜钢硗庖粡埲腋#θ堇镆鐫M了幸福。“老伯,平時都干啥?”“玩、澆樹、種菜,這是八路軍種過的菜地。”老人指著窯洞面前一畦菜地說。幾條壟整得齊齊嶄嶄,就像軍人的被子,菜地不足兩分,卻種了十多種菜,都長得綠油油的,與旁邊那些茅草、白楊樹饑渴干涸的面容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臨走,老胡掏了一百元錢塞給老人,我不知老胡是出于對老伯的尊敬,還是出于對貧困的憐惜?!拔也豢唷!崩喜妻o一下還是接了。離開窯洞,我們上到山頂,可以看到延安全景。腳下有一條幾十年前挖的戰(zhàn)壕,旁邊一大片四季長青的松柏樹,有碗口粗,一定是在烽火連天的歲月里種下的。松柏樹面對著寶塔山、延水河,格外耀眼地挺立在方圓幾十里的延安山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