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恕
【摘 要】法國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成功地在《項鏈》中塑造了瑪蒂爾德這一人物形象,她既虛榮又誠實正直;既貪圖享受但卻又勤勞樸實;既對生活溺于幻想卻又能腳踏實地勇敢面對現實。這是一個豐滿的有些有肉的的靈魂,正是這樣一個飽滿的人物形象,讓我們去深思,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她在生活中裂變,讓其返璞歸真,回歸現實。探究這一人物形象的成因,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瑪蒂爾德;人物性格;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2-0284-01
《項鏈》是十九世紀后期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的短篇經典之作,作者生動地刻畫了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經濟極度發(fā)展的歷史背景下,蕓蕓眾生之一的瑪蒂爾德因為愛慕虛榮,追求物質享樂而借項鏈—丟項鏈的故事,用十年艱辛和勞累賠項鏈的這一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作者用瑪蒂爾德真實而又奇幻般的經歷,深刻的反映了十九世紀后期法國乃至整個歐洲資產階級婦女的生存環(huán)境。
《項鏈》的之所以引起人們經久不衰的評論熱議和一致喜愛,是因為作者成功地塑造了瑪蒂爾德這一豐滿的人物形象,這個形象是復雜的,多面性的。如果只從故事本身去解讀瑪蒂爾德,那是有局限性的。因此,今天我們既立足于文本本身,又置身于文本之上,從人性和社會的角度更客觀地來剖析瑪蒂爾德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以及形成的原因,溯本求源找到文章真正要揭示的深刻內涵及其意義。
一、人物性格的兩面性
瑪蒂爾德的性格是豐富而多面的,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我們還看到在她的性格中充滿了各種矛盾和對抗。
1.瑪蒂爾德既愛慕虛榮又有責任擔當。
為了參加上流社會的舞會,瑪蒂爾德用丈夫買獵槍的錢做了新衣裳,還借了讓她今后為之付出辛勞十年代價的項鏈。在舞會上她出盡了風頭,得到了心理預期的效果,極大的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成功地贏得了所有男人的欽佩和部長的關注,所以整晚都癡迷而狂熱地跳著舞,而忘記了關注那條“價值不菲”的項鏈,結局就是項鏈丟了,這正是她愛慕虛榮而付出的代價;但是當她得知對于她來說天價的項鏈被她弄丟時,卻毅然決定四處借錢買下項鏈來賠償朋友,并辭退了傭人,穿的像個窮苦的女人,自己買菜做飯討價還價,一個銅子一個銅子的節(jié)省來還債,而沒有去乞求朋友的諒解或出賣自身來向生活妥協。這又是她有責任感,有擔當,誠實正直的一面。
2.瑪蒂爾德既貪圖享受但卻又勤勞樸實。
馬蒂爾德是美麗動人的,所以她認為自己“天生”就應該過最奢侈而上等的生活。她喜歡青銅的高腳燈,喜歡披著古代壁衣的大客廳,喜歡……,她沒有像樣的衣服和珠寶,但卻喜歡渴望得到它們。她的貪圖享受總是讓她想入非非而又因無法實現而萬般痛苦;但是當她決心要償還債務時,她卻變得勤勞而樸實;她辭了女仆,搬進閣樓,做各種粗硬的工作和搬運垃圾,歪著圍裙挽著籃子去講價挨罵,整整十年用辛勞和汗水償還了債務。
二、瑪蒂爾德人物性格成因
“人的性格即是她的命運”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瑪蒂爾德曲折辛勞的一生和她的性格有著莫大的關系。深究文本與歷史時代背景,筆者認為馬蒂爾德性格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1.外因——社會環(huán)境。
有人說瑪蒂爾德的悲劇性是因為她天生愛慕虛榮。但我們深入思考后會發(fā)現,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其實,人的先天性格會在后天中通過家庭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而瑪蒂爾德的多面性性格的形成也是如此,尤其是她當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數贍柕碌纳畋尘笆鞘耸兰o后期,當時的法國在資本主義浪潮的驅使,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追求享福、愛慕虛榮、奢侈浮華的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風氣?,數贍柕略谶@樣強大的社會洪流的裹挾下,也無法獨善其身。又因為家庭的清寒,她沒有辦法接受良好的教育,獲取精神的支柱,以至于心靈空虛,無所事事,才會終日浮想聯翩,夢想那些奢華而又不可企及的生活。因此,人物在后天環(huán)境中因為外因而使性格發(fā)生變化而具有的性格是后天性格。
2.內因——先天遺傳性格。
如果瑪蒂爾德愛慕虛榮貪圖享樂的性格是在社會環(huán)境中逐漸養(yǎng)成的后天性格,那么瑪蒂爾德的先天性格又是什么呢?那個在遭遇變故之后毅然變得誠實正直、勇敢堅強、勤勞樸實的瑪蒂爾德又從何而來? 性格是有遺傳性的,這毋庸置疑,人類的身上帶有從長輩那里繼承的先天性格的遺傳基因,從《項鏈》中我們看到,面對生活厄運來臨,那個昨日還在為參加晚會沒有漂亮衣服和閃耀首飾而悲傷難過的女子突然卸下所有虛榮和幻想,毅然挑起生活重擔,重新回歸本真的性格,因此,這個誠實正直、勇敢堅強、勤勞樸實的瑪蒂爾德才是真正的瑪蒂爾德。這個過程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到社會環(huán)境可以改變人物性格,但是人物性格也可以突破社會環(huán)境。
外因和內因塑造了一個豐富鮮活的多面性性格的人物形象—瑪蒂爾德。
三、瑪蒂爾德人物性格多面性的意義
瑪蒂爾德既極度虛榮,但有責任感,有擔當,誠實正直;即貪圖享樂卻又能勤勞樸實自食其力;既對生活溺于幻想卻又能腳踏實地勇敢面對現實。她對生活充滿了幻想和執(zhí)著的追求,但是僅止于幻想而無實際行動,所以沉溺于痛苦中的她是資產階級思想毒害的不幸者,正因為瑪蒂爾德性格的多面性,所以莫泊桑給我們呈現了一個鮮活豐滿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故事情節(jié)更加生動曲折。深刻地反映了法國社會小人物在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的大潮中的夢想與現實、追求與痛苦,對人性和社會的不公作出了極大的控訴,感慨命運對小人物的嘲弄和殘酷。
瑪蒂爾德性格的矛盾和沖突正是那個特定時代下的產物,她不僅代表的是瑪蒂爾德這一個體,還代表了十八世紀后期法國的廣大小資產階級婦女的生活狀態(tài)和生存處境,在貌似美麗優(yōu)雅的外表下其實是極度空虛的靈魂,成為男人的附屬品。女性的意識看似有所覺醒,,但本質上還沒有得到改觀,財產支配方面,女性依然沒有支配權,更不用說人格的獨立,只要在財產方面沒有權利,也就無所謂在家庭中的“政治權利”,包括在教育的公平,婚姻的自由等等方面,都是有所缺失的。作者既對當時法國社會廣大婦女的不幸處境給予深切的同情,同時也嚴厲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道德的淪喪,以及整個社會驕奢淫逸的靡靡風氣。
參考文獻
[1]郝曉霞.無奈的抗爭-瑪蒂爾德的命運悲歌[J].語文學刊,2009(16).
[2]郝伯特.馬爾庫塞《愛欲與文明》[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3]劉工昌.《項鏈》主題漫議[M].名作欣賞,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