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錢萍 茅蓉
摘要 目的:觀察穴位貼敷治療慢性胃炎患者的療效。方法:收治慢性胃炎患者82例,分兩組。對照組口服蘭索拉唑和曲美他布汀,試驗組口服上述藥物+胃穴位貼敷。針對兩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試驗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2.85%,對照組7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慢性胃炎的治療中,穴位貼敷配合抑制胃酸劑和胃腸蠕動劑治療效果顯著,安全性高。
關鍵詞 穴位貼敷;慢性胃炎;抑酸藥物
各種病因所致的胃黏膜炎性反應稱胃炎。急性胃炎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癥,是一種可逆性的病變。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癥或萎縮性病變。在中醫(yī)辨證中,胃痛多因感受寒邪、飲食不節(jié)、情致失調等所引起。慢性胃炎病程長,治療難度大。近來隨著中醫(yī)藥在基層開展,筆者采取中醫(yī)治療慢性胃炎,在臨床上取得良好的療效,且方法簡便易行,適合在基層推廣,現(xiàn)報告如下。資料與方法
2017年1-12月收治慢性胃炎患者82例,隨機分對照組40例和試驗組42例。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28~88歲;試驗組男16例,女26例,年齡38~85歲。經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P>0.05)。
診斷標準:按照《全科醫(yī)學》[1],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癥或萎縮性病變。西醫(yī)診斷標準為胃鏡診斷標準、病理診斷標準、病情分度標準3部分。在《中醫(yī)社區(qū)醫(yī)療與保健》中醫(yī)辨證中[2],胃痛多因感受寒邪、飲食不節(jié)、情致失調等所引起。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于本次研究前做過胃鏡,病理檢查證實為慢性胃炎的患者。
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腦、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嚴重并發(fā)癥及精神病患者;②過敏體質者;③不能耐受穴位貼敷者;④治療部位有破潰者。
治療方法:①對照組:實施蘭索拉唑和曲美他布汀治療。蘭索拉唑30 mg/次口服,1次/d;曲美他布汀0.1 mg/次口服,3次/d;均餐前0.5 h服用,療程4周。②試驗組:在上述藥物基礎上+胃穴位貼敷。自擬用中藥(干姜,白芥子,細辛,元胡)磨成粉,用凡士林或蜂蜜調和成糊狀敷貼。穴位取膻中、中脘、胃俞,將調好的藥物放入準備好的透氣膠貼敷于所選穴位上,貼敷l h,次,1次/周,療程為4周。
療效判定標準:自覺癥狀消失指間歇期癥狀完全或幾乎完全消失,局部癥狀疼痛消失。自覺癥狀改善指局部疼痛、癥狀明顯減輕。無效指自覺癥狀無改善,局部癥狀或疼痛仍和治療前相同。①治愈:臨床主要癥狀及體征消失,療效指數(shù)≥90%;②有效:自覺癥狀改善指局部疼痛,癥狀明顯減輕< 90%,且≥30%;③無效:自覺癥狀無改善,療效指數(shù)< 30%??傆行?治愈+有效。
統(tǒng)計學方法:所有數(shù)據采用SPSS16.O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土g)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P< 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療效比較:試驗組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l。
2x3表資料的X2檢驗的實際頻數(shù)、理論頻數(shù)、X2值和檢驗結果見表2—5。
討論
本次臨床觀察表明,試驗組在療效上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自擬的穴位貼膏治療慢性胃炎療效滿意。在臨床上可以推廣,簡便易行,安全且價格實惠,可隨時觀察其癥狀和表皮情況以決定去留。
穴位貼敷療法是以經絡學說為依據,將中藥材研成粉,用凡士林或蜂蜜調和成糊狀敷貼,直接貼敷穴位治療疾病的方法,應用廣泛,具有藥物直達病所、起效快、療效肯定、不良反應少的優(yōu)點。張幼蘭、趙欣紀等在大鼠實驗中發(fā)現(xiàn)穴位貼敷可以促進胃泌素的分泌[3,4],具有黏膜營養(yǎng)的作用,能顯著升高血漿胃動素水平,具有調節(jié)胃腸蠕動作用;穴位貼敷可以改善胃黏膜血流量,降低H+反彌散,其作用優(yōu)于藥物對照組[5,6]。
不足之處:少數(shù)患者采取穴位貼敷之后,貼敷位置有紅疹、瘙癢、氣泡等癥狀,幾天后就可痊愈,考慮為藥物過敏,可視情況減少貼敷的時間。
參考文獻
[1]王家驥.全科醫(y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5:562-563.
[2] 肖魯偉.中醫(yī)社區(qū)醫(yī)療與保健[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15-116.
[3]張幼蘭.穴位貼敷對慢性萎縮性胃炎大鼠胃腸激素影響的實驗研究[J].河南中醫(yī)學報,2007,3(33):21-22.
[4]趙欣紀,高希言,任珊.穴位貼敷對慢性萎縮性胃炎大鼠胃黏膜屏障功能的影響[J]河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5,2(20):20-22.
[5]張萬岱,陳治水.慢性胃炎的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5,25(2):172.
[6]賀艷萍,肖小芹,鄧桂明,等.中藥穴位貼敷作用機理研究概況[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7,24(3):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