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琪
【摘要】當代學校德育應該以一種開放姿態(tài),從禮學思想中汲取養(yǎng)分,同時結(jié)合當下社會中文明缺失的現(xiàn)狀,反思學校德育工作的成效,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從“學禮”開始,幫助兒童塑造言談舉止、形成良好的人格和道德修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學校德育 學禮 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7-0217-02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夏兒女代代相傳的寶貴財富。大教育家孔子曾說:“不學禮,無以立?!币馑际且粋€人不學習禮儀規(guī)矩,就無法在家庭和社會中立足??鬃訉ⅰ皩W禮”視為一個人的立身之本、處世之則,他認為所有道德規(guī)范、人際交往都必須依靠學禮來推動。這樣的思想對禮儀文化的形成產(chǎn)生重要影響,應該在當代學校禮儀規(guī)范教育中得到繼承與發(fā)揚。
當代教育,特別是當代學校德育應該以一種開放姿態(tài),從禮學思想中汲取養(yǎng)分,同時結(jié)合當下社會中文明缺失的現(xiàn)狀,反思學校德育工作的成效,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從“學禮”開始,重新上路。禮儀能有效地展現(xiàn)一個人的教養(yǎng)、風度,一個國家的氣質(zhì)和魅力,一個民族的素養(yǎng)和修養(yǎng)都是通過禮儀等行為表現(xiàn)出來,可以說禮儀是一個人的內(nèi)在修養(yǎng)和素質(zhì)的外在表現(xiàn),是心靈美的外在體現(xiàn)。因此,禮儀修養(yǎng)不僅是文明人必備的基本素質(zhì),而且是社會交往和事業(yè)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古人云“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也曾說過:“禮儀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地養(yǎng)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庇纱?,我們可以看出禮儀的重要性。而少年兒童要想健康成長,禮儀教育就是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
學校作為少年兒童德育工作的主陣地,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讓學生知禮、明禮、守禮、踐禮。但是,知禮、明禮容易,守禮、踐禮尚難。我們可以看到,及時不斷地宣傳教育,校園中不符禮儀規(guī)范的行為仍隨處可見:隨手就將垃圾丟在垃圾箱外,隨意踐踏花草破壞綠化,就餐時大聲喧嘩,因一點小事隨意對待朝夕相處的伙伴……這些孩子,被不良習慣牽引,做了一些習以為常的事情。
其實守禮、踐禮并不難。畫家豐子愷曾對孩子們說:“禮儀,就是待人接物的具體禮節(jié)和儀式。客人來了,要熱情招待。要主動給客人端茶、送飯,而且一定要雙手奉上。”豐子愷就是通過這些細小的生活瑣事,對孩子們進行引導和教育的。是呀,一個人的禮儀就是在細小的言行中反映出來,早晨進校門時,遇到值班的老師,要有禮貌地說一句“老師好”,一句問好是禮儀;早上進校過走廊時,彎腰撿起一塊垃圾是禮儀;同學摔倒時你關(guān)切的攙扶是禮儀;傷害到別人時,真心的道歉是禮儀;升旗儀式中你莊嚴肅穆的注視是禮儀;愛護花草樹木,愛護各種生命是禮儀;待人謙遜、不驕不躁是禮儀……細微之處彰顯文明禮儀,這是一個細節(jié),亦是一種衡量個人道德水準高低的尺度,更是國民素質(zhì)、國家形象的體現(xiàn)。
教師作為少年兒童德育的主要力量,其言談舉止、道德修養(yǎng)、直接影響每位學生的人格發(fā)展。老師們更加堅定了要仿照先師以禮“立德樹人”。“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二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仲尼的思想依然是有溫度的。他的博學、謙和、善良、誠信,特別是禮的思想像一粒粒溫情的種子,生長出爛漫的文明之花。教師應該從中汲取營養(yǎng),豐富德育手段,用更好地方法對學生“言傳身教”。真正的教育,并不是用古板地沿用過去的教學智慧,引導學生認識一種脫離時代的價值觀。這樣的教育難以觸及學生的心靈,不能得到學生的認同。而是,創(chuàng)造性地汲取孔子“學禮”思想中的合理因素,融入更多的情感教育,將整合過的價值體系嵌入更多的學生人格發(fā)展鏈條中,“用于己身”并且“施與他人”??鬃釉疲骸肮Ф鵁o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孔子認為恭敬、謹慎、勇敢、正直這些美好品德,如果沒有禮的約制,則變成疲勞、懦弱、動亂和傷人的混亂局面。可見,學校德育工作應該從學禮著手,重視禮在學生人格發(fā)展中的地位,積極發(fā)揮能動性,啟發(fā)學生的理性自覺,不斷塑造與完善自我。在此過程中,學生潛移默化地認同和接受禮的要求,積極踐行各種禮儀規(guī)范,實現(xiàn)知與行的和諧統(tǒng)一。如何實現(xiàn)這一過程呢?首先,教師言傳身教。德育從出生開始,就意味著是個復雜而持久的工程。
“禮”是“天大的小事”,只有從點滴的小事開始,在全校凝結(jié)最廣泛的共識在,才能讓學校德育工作成為國家道德文明建設(shè)的推助力,才能使學生用最好的“小我”發(fā)展集體社會的“大我”。對孔子的瞻仰叩拜,是一種回歸,是對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回歸;是一種寄望,是對桃李芬芳的寄望;更是一種堅守,是對內(nèi)心使命感的堅守。
參考文獻:
[1]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2]齊格蒙特·鮑曼.后現(xiàn)代倫理學[M].張成崗,譯.南京:江蘇人民版社,2003.
[3]郭玉云.對學校德育的幾點看法[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6月第18卷第2期.
[3]張瓊,馬盡舉.道德接受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58.
[2]朱惠芳.增強學校德育工作實效性淺議[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1999.
[2]李洋.德育現(xiàn)代化道路上的困境與突破[J].學理論,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