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敏
【摘 要】:該文通過分析秦皇島主城區(qū)護城河河道改造這一實際案例,從打開硬質駁岸,恢復自然生態(tài)岸線、促進水體內外循環(huán),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增加水體彈性適應能力、構建濱河游憩系統(tǒng)四個方面詳細探討如何利用景觀策略治理城市中心黑臭河,為后續(xù)的城市河道生態(tài)化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 】:秦皇島; 中心城區(qū)黑臭河; 景觀實施策略
城市河道作為城市景觀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有行澇排洪、灌溉供水、交通運輸、調節(jié)小氣候與凈化空氣、景觀功能、休閑娛樂、生態(tài)功能等7個方面。[1]嚴重的城市河道污染不僅會制約經濟發(fā)展,而且會直接危害到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城市生態(tài)安全。[2]因此,城市河道治理刻不容緩。
1 、 秦皇島城市護城河河道現狀
秦皇島市位于河北省東北部,其中海港區(qū)位于市中心。護城河位于海港區(qū)東南部,全長3030米,流域面積6.142平方公里?,F狀護城河周邊用地以居住用地為主,緊鄰河岸兩側分布部分教育用地以及行政辦公用地。整體護城河周邊綠地量較小,并且分布零散。
一 水問題
護城河整條河道均為早期的傳統(tǒng)做法,人工硬化痕跡顯著,且年代久遠并受雨水沖刷及人為破壞等因素,部分地段出現破損現象。整體河道岸線過于平直,以線性駁岸貫穿于整條護城河,該做法使得河流自身的生態(tài)凈化功能喪失。河流補水源以四季降水為主,雨量多集中于夏季。由此導致旱季水流量小,而暴雨后水位暴漲暴落的現象,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
二 開放空間問題
現狀護城河周邊以居住用地為主,主要活動人群為周邊各小區(qū)的居民,以致開放空間需求量較大,但現狀并沒有結合周邊用地性質布置開放空間,導致周邊居民無處休息、活動。
三 交通問題
現狀護城河兩岸交通混雜,人車混行情況較為嚴重。且該片區(qū)整體交通系統(tǒng)不連續(xù),部分路段出現道路斷斷續(xù)續(xù)現象。另外在部分路段出現機動車亂停亂放,小商小販占道經營的現象,缺乏管理,存在安全隱患。
2 、秦皇島市城市中心護城河景觀實施策略
整體方案設計以“綠河”為主題,靈感源與自然中的河流、森林。通過從中抽象出林叢、曲水、綠島、彩虹等設計元素,融入整條河流的設計中。運用自然化的島岸將植被串聯(lián)起來,通過木棧道構造出更多的親水空間,用漸變而又統(tǒng)一的橋梁連接兩岸,最終形成像一條綠色河流一樣的線型開放空間。在恢復場地自然基質的基礎上,為當地居民提供一個連續(xù)的游憩系統(tǒng)。
一 打開硬質駁岸,恢復自然生態(tài)岸線
在河道自然化設計上以流體動力學模型為模板,通過模擬河流的自然擺蕩和洲島的形成來恢復河流的自然基質。在改造時應盡量恢復河道的自然形態(tài),增加河流親人尺度,增加趣味性滿足周邊人群的休閑游憩需求。
二 促進水體內外循環(huán),提高水體自凈能力
①利用分流管及地形泡等措施凈化水體,提高河水質量。其中,在河底加入分流管,進行雨水和生活污水的分流,在源頭上控制污水的排放量。河體中央通過植物及泥土堆疊成高低不同的地形泡,可截流部分雨水,達到初步沉降的效果。
②將硬質駁岸轉變?yōu)檐涃|河底以及駁岸,促進土壤呼吸以及生態(tài)分解。在河道中央加入滾水堰,可為河水中增加氧氣,并且降解微生物。同時在河道中堆疊部分河心島,種植綠色植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減緩河水的流速,且植物的根系還可吸收大量水中大分子污染物。以上措施不僅可以提高河水的自凈能力,凈化水體,更增加了河道的生態(tài)美觀性。
三 增加水體彈性適應能力
將護城河由硬質河底轉變?yōu)檐涃|河底,由泥土堆疊成高低錯落的水中小島,從而形成河階凹地。在豐水期雨水可儲藏于其中,既能補給地下用水,同時可在枯水期對干枯的河道進行補給,在一定程度上縮短枯水期。河道中央堆疊形式自然的河心島,與植物結合形成“植物泡”。在枯水期河道干枯的時節(jié),大大增強了景觀效果,豐富了景觀層次。
四 構建濱河游憩系統(tǒng)
a交通
①設計機動車道盡量遠離水體,沿河設計連續(xù)的親水人行棧道。利用植物將人行道與車行道隔離開,為行人提供安全的人行空間,同時增加河岸兩側游覽趣味。
②護城河兩岸設計道路連續(xù)暢通,整個河岸兩側道路形成統(tǒng)一系統(tǒng)的整體。方便人行以及車行。
③去除占道違章建筑,規(guī)范小商販經營,在合理位置布置停車位,最大限度為人們提供舒適安全的交通空間。
b休憩空間
在護城河兩側打開加蓋河道,清除兩側危舊建筑和市場用地,整合現有綠地,設計點狀開放空間節(jié)點,服務于周邊人群,為人們提供良好的休憩活動場所。
打破原有單一的硬質駁岸,軟化岸堤,結合周邊現有小型零散綠地,并將其整合,從而串聯(lián)成綠色線型開放空間。
3 、結語
總體來說秦皇島市中心城區(qū)護城河景觀帶是生態(tài)理念的一次重要實踐。尤其是其處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位于城市中心區(qū)域,整條河流穿城而過,沿河道兩側多為居民區(qū)、學校、醫(yī)院等建筑。再加之有部分片區(qū)處在施工在建階段,地下管線錯綜復雜,這些無疑都增加了方案的難度。
優(yōu)點:
建成后的護城河示范段中,將原本的硬質河底轉變?yōu)檐涃|河底,在水中堆疊了高低錯落的河心島,使其成為彈性河底。在豐水期快速吸收雨水,枯水期又可補給河道。同時在島上種植植物,豐富了景觀效果;且增加了河流親人尺度,使得人們可以近距離的親水觀水;通過加開河道,設計點狀開放空間,將原本小的綠地串聯(lián)起來,增加了開放空間,滿足了周邊群體的功能需求;護城河兩岸的道路經過重新設計整合,人車分流的設計使得原本混亂的交通得到改善。
缺點:
在實施過程中,由于該項目處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護城河整體岸線較長,因而加大了實施的難度,需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因此只完成了護城河河道中的部分段作為示范段,來印證生態(tài)技術手段是否切實可行。后續(xù)研究將在不同地域選取典型河道進行生態(tài)河道的相關研究,從而更具有推廣和實用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杰,黃凌.城市河道綜合整治與河道生態(tài)景觀.水電與新能源,2012(3)
[2]錢嫦萍.中國南方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共性技術集成與工程績效評估.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