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
“我?guī)缀鯖]有用餐的時間……我沒有時間吃東西……十二年以來,我的肉體被疲倦所毀壞了,我缺乏一切必需品……我沒有一個銅子,我是裸體了,我感受無數(shù)的痛苦……我在悲慘與痛苦中討生活……我和患難爭斗……”偉大的雕塑家米開朗琪羅寫道,“我為了工作而筋疲力盡,從沒有一個人像我這樣工作過,我除了夜以繼日的工作之外,什么都不想?!?/p>
這個可憐的人是個工作狂,羅曼·羅蘭在《彌蓋朗琪羅傳》(傅雷翻譯版)里寫道,“他要獨個子干完一切;建造宮邸、教堂,由他一個人來。這是一種判罰苦役的生活。他甚至不愿分出時間去飲食睡眠?!?/p>
其實他出身于貴族,父親是個法官,家里共兄弟五人,雖然六歲時便沒了母親,但不至于把生活過得如此凄慘。他為了工作忍饑挨餓,節(jié)約到窮困的地步,家里人非常為他擔心,他父親寫信告誡他:“你生活得十分節(jié)省,甚至節(jié)省到悲慘的程度……應當避免悲慘、中庸地生活,當心不要缺乏必需的營養(yǎng),留意自己不要勞作過度……”
讀米開朗琪羅的故事,特別容易讓人想起小說《饑餓藝術家》。據(jù)說病逝前一個月,卡夫卡曾在病榻上艱難地校對這篇小說的清樣,并在讀完之后“淚流滿面”。這部小說充滿了卡夫卡式的魅力,主人公就是一位被冠以藝術家之名的人,他把挨餓當作自己的職業(yè),他很自豪,也獲得了人們的欣賞,但是日久生厭,他被人忘記了,最后淪落到在馬戲團和動物一起為人們表演,而他的魅力還不及一頭黑豹,最終他無聲死去。這部小說探討的是卡夫卡作品的永久主題:饑餓使得藝術家找到了人生目標,他為饑餓而表現(xiàn)出崇高和自律,也因忍饑挨餓而獻出了生命。將饑餓藝術家和米開朗琪羅放到一起來看,不得不為卡夫卡作品的穿透力驚嘆。藝術家們常常因為找不到匹配自己才能的庸常事情而與大眾脫離,獨自專注于如“饑餓”般燒灼他們性命的藝術之中,永遠孤獨、完全投入。
曾經(jīng),梵高帶著他永世的孤獨和熱情奮筆作畫,表達他對世界的熱愛。他需要弟弟一直接濟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選擇忘記生活的有限性,轉而尋找藝術的無限性。和米開朗琪羅、梵高一樣,用勤奮工作填補自己一生所有時光的藝術家還有清朝乾隆年間的王子若,他精通醫(yī)術,善于書法,沒有功名,賣字鬻畫自謀職業(yè)。十四歲時失去父親,快四十歲時失去母親、兒子,自己還生病、咳血。如此悲慘遭遇卻也沒有停止過工作,為了替王相摹刻《硯史》,他把自己所有的生計都停下,專心致志摹刻石硯直至英年早逝。臨死之前他在一封信中說:多希望老天給我時日,只要讓我把硯臺刻完!
這些藝術家有很好的生活技能,但卻為了藝術壓制自己的物質欲望,甚至到了殘忍自虐的地步。他們更關注精神世界的表達,而不屑于對現(xiàn)實世界攫取。斯人已去,而他們的藝術之樹卻能長青,正是因為人們能夠從他們的作品里讀到智慧,讀到崇高,讀到敬畏,讀到美好,讀到生命力最豐盛的故事??ǚ蚩ǖ囊簧?,何嘗不是以“饑餓”來作為表演的一生。他感覺到人生的悖謬而不斷用創(chuàng)作來尋找出路,卻始終得不到解脫。
饑餓、貧窮、孤獨、不被理解,這是很多藝術家們都經(jīng)歷過的磨難。今天,網(wǎng)絡上流行著一句話,“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事實上,對很多藝術家而言,饑餓、貧窮、孤獨、不被理解……這些不也是一種成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