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冰 陳欣彥 林欽梅 張洋妹 王艷
在急救過程中護士起著重要作用,其技能操作水平和應急能力的高低決定了護理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2]。目前國內尚未見對新護士急救技能學習曲線的報道。我院對40名2016年新入職的護士急救技能培訓情況進行分析,探討其學習曲線,為科學設計新護士急救技能培訓方案提供參考依據(jù)。
選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2月新入職護士40名作為研究對象,女性36名,男性4名。平均年齡(22.48±1.31)歲。學歷:本科20名,大專20名。均為應屆畢業(yè)生。利用隨機數(shù)字表,將40名新護士隨機分成兩組,每組分別培訓兩日,兩組護士在校成績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培訓方法 (1)選定急救技能培訓項目:參照醫(yī)院護理部編寫的《新護士規(guī)范化培訓手冊》內容,結合醫(yī)院護理人員急救技能培訓要求和目標,選定中心吸氧、院外CPR、心電監(jiān)護、經(jīng)口/鼻吸痰四項急救技能為培訓內容。
(2)培訓分組:每組20名新護士分別培訓兩日,當?shù)谝唤M培訓時,第二組不參與,反之亦然。每個項目由一位護理實訓室專職培訓老師負責。20名新護士分別進入4個操作組,每組5名新護士,4個項目同時進行培訓。
(3)設計培訓方案:培訓老師準備好培訓相關資料,包括急救技能相關理論知識、操作流程等。并將相關資料下發(fā)給每名新護士。培訓采取老師講解相關知識1次,示教1次,新護士輪流訓練的方式。每組5個新護士隨機編為1~5號,培訓老師示教一次后,新護士按照編號1~5的順序進行訓練,每次訓練時都由老師評分,訓練結束后給予點評,指出不足之處。新護士1次操作結束后,可觀看其他人操作,進行“操作—觀察—反思”。每名新護士每項操作8次,每個操作組的新護士全部完成該操作組的操作后,輪轉至下一個操作組。
1.2.2 培訓效果評價 按照醫(yī)院護理部編寫的《護理技術操作實踐指南》技能操作考核標準,分別對每名新護士中心吸氧、院外CPR、心電監(jiān)護、經(jīng)口/鼻吸痰四項急救技能的8個輪次學習情況進行評分,≥90分為合格,并記錄每次操作時間。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操作項目的得分和操作時間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個樣本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多于兩組樣本均數(shù)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ANOVA);合格率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新護士經(jīng)過5次培訓,中心吸氧、院外CPR操作得分及操作合格率逐漸升高,操作時間逐漸縮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心電監(jiān)護、經(jīng)口/鼻吸痰經(jīng)過7次培訓后操作得分及操作合格率逐漸升高,操作時間逐漸縮短,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經(jīng)過5次培訓后中心吸氧、院外CPR的操作得分、操作合格率及操作時間出現(xiàn)拐點而后趨于平穩(wěn);7次培訓后心電監(jiān)護、經(jīng)口/鼻吸痰的操作得分、操作合格率及操作時間出現(xiàn)拐點而后趨于平穩(wěn),見圖1~3。
根據(jù)中心吸氧、院外CPR、心電監(jiān)護、經(jīng)口/鼻吸痰四個項目培訓次數(shù)與操作時間、操作得分、操作合格率數(shù)據(jù),繪制學習曲線,經(jīng)過5次培訓后中心吸氧、院外CPR的操作得分、操作合格率及操作時間出現(xiàn)拐點而后趨于平穩(wěn);經(jīng)過7次培訓后心電監(jiān)護、經(jīng)口/鼻吸痰的操作得分、操作合格率及操作時間出現(xiàn)拐點而后趨于平穩(wěn)。不同操作項目因難易程度不一,需要經(jīng)過不同在次數(shù)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每項操作都要經(jīng)歷“摸索-改進-提高-熟練-穩(wěn)定”的過程[3]。新護士隨著培訓次數(shù)的增加和操作過程中經(jīng)驗的不斷累積,操作速度和準確性不斷提高,操作越來越熟練,完成操作的時間不斷縮短,并逐漸趨于穩(wěn)定。因此,建議為新護士進行脫產崗前培訓時,中心吸氧、院外CPR兩項急救技能每人應至少完成5次;心電監(jiān)護、經(jīng)口/鼻吸痰每人應至少完成7次。
表1 急救技能各階段操作得分、操作合格率及操作時間比較(±s)
表1 急救技能各階段操作得分、操作合格率及操作時間比較(±s)
中心給氧 院外CPR 心電監(jiān)護 經(jīng)口/鼻吸痰操作得分 合格率 操作時間(min) 操作得分 合格率 操作時間(min) 操作得分 合格率 操作時間(min) 操作得分 合格率 操作時間(min)1 40 91.28±3.8 80.0% 6.98±1.36 88.21±5.90 47.5% 4.27±0.70 88.31±5.39 37.5% 14.60±3.35 76.90±7.78 20.0% 8.37±1.89 2 40 94.55±3.08 95.0% 5.90±1.08 92.08±5.13 87.5% 3.05±0.59 93.59±389 82.5% 11.86±2.00 77.60±13.60 47.5% 7.36±1.23 3 40 96.90±3.26 97.5% 5.48±0.89 94.26±3.80 85.0% 3.15±0.59 95.15±3.00 95.0% 10.99±1.87 85.48±10.04 70.0% 6.81±0.91 4 40 97.78±3.58 97.5% 5.26±0.94 95.13±3.21 97.5% 3.17±0.54 96.91±2.93 95.0% 9.64±1.43 91.63±4.90 77.5% 6.57±0.89 5 40 98.34±1.75 100% 5.27±0.89 95.83±2.11 100% 3.14±0.56 97.88±2.39 97.5% 9.17±1.67 94.93±2.99 85.0% 6.16±0.76 6 40 98.58±2.44 100% 5.33±1.09 96.06±2.49 100% 3.09±0.59 98.40±2.32 97.5% 8.49±1.51 98.38±2.06 97.5% 5.91±0.83 7 40 99.13±1.30 100% 5.17±1.04 96.64±2.66 100% 3.04 ±1.43 98.84±1.05 100% 8.13±1.43 98.70±1.70 100% 5.85±0.97 8 40 99.38±1.05 100% 5.08±1.03 97.31±2.06 100% 3.06±0.60 99.16±1.09 100% 7.69±1.37 98.78±1.44 100% 5.55±0.77 F/χ2 值 - 41.939 27.728 14.299 26.513 83.751 19.718 57.088 92.743 57.607 69.995 133.494 29.341 P值 -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輪次時間 人數(shù)
圖1 操作次數(shù)與操作時間關系
圖2 操作次數(shù)與操作得分關系
圖3 操作次數(shù)與操作合格率關系
表1顯示,在新護士四個急救項目培訓中,中心吸氧、院外CPR經(jīng)過5次培訓后操作得分及操作合格率逐漸升高,操作時間逐漸縮短,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心電監(jiān)護、經(jīng)口/鼻吸痰經(jīng)過7次培訓后操作得分及操作合格率逐漸升高,操作時間逐漸縮短,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電監(jiān)護、經(jīng)口/鼻吸痰的培訓次數(shù)明顯高于中心吸氧及院外CPR,這與心電監(jiān)護、經(jīng)口/鼻吸痰這兩個項目的操作步驟相對復雜,操作難度較大有關。鑒此,在制訂培訓計劃時,應根據(jù)各項急救技能的難易程度,合理有效分配培訓時間,從而提高培訓效率[4-8]。由于急救技能培訓需要專門的時間場地來進行,且臨床護理資源相對不足,不可能頻繁地讓新護士脫產參加專門的技能訓練,新護士的脫產培訓一般是2-3周[9-10]。新護士雖然經(jīng)過學校教育,有一定的操作基礎,但獨立動手能力和操作熟練程度和臨床要求有一定差距,且絕大部份新護士在面臨急救真實場景時會因害怕、緊張等因素導致操作失誤[11-12],因此在新護士培訓中,將急救技能訓練到熟練是十分必要的。在培訓過程中,新護士1次操作結束后,可讓其觀看其他護士操作,進行“操作-觀察-反思”。在培訓老師的指導下,新護士之間相互借鑒學習,通過不斷強化練習,使急救技能操作水平得以鞏固。醫(yī)院護理管理者可根據(jù)學習曲線制定相應急救項目培訓方案,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多項急救技能培訓,達到利用最少的資源取得最大的培訓效果的目的,對臨床急救技能的培訓有較好指導意義。
此外,培訓過程中若能結合臨床常見的急救案例,在提高急救技能水平的同時,使新護士的應急處理能力能夠得到鍛煉,為臨床工作中提高搶救質量和搶救成功率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