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語文
自2015年提出注冊制改革以來,到2018年11月上交所提出科創(chuàng)板和試點注冊制,中國資本市場“增量改革”的目標正式確立??苿?chuàng)板的推出及注冊制試點有利于中國“四新”企業(yè)的加快融資和擴大經營,實現(xiàn)中國經濟結構的順利轉型,但不可避免也面臨A股長期以來未能解決的矛盾——以融資主導的證券市場長期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況,導致A股“牛短熊長”。
2018年9月以來的反彈行情,主要受益于多方政策的刺激和呵護,市場信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本輪反彈行情仍呈現(xiàn)政策市的特點,類似于2008年10月金融危機和2015年股災之后的救市行情。08年出臺的4萬億政策使得投資驅動模式進一步強化,經濟增速快速反彈,有效避免中國經濟跟隨美國出現(xiàn)硬著陸,但某種程度上也錯過了經濟轉型的最佳時機,救市政策亦產生了產能過剩和資產泡沫的不良反應。2015年股災期間的救市政策實現(xiàn)了股市軟著陸,化解了市場大幅波動的風險,卻也存在矯枉過正之嫌,一些對市場交易的監(jiān)管政策,又有推倒重來之勢,無疑會讓人擔憂“有形之手”到底能否扭轉市場周期的“無形之手”。
為何每次救市并沒有解決股市長期熊市的局面,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對比前兩次救市措施可知,救市政策沒有長遠有效解決市場治理結構的先天缺失。2008年以后中國經濟快速加杠桿,企業(yè)整體盈利能力卻不斷下滑,企業(yè)杠桿率越來越高,上市公司ROE卻逐漸回落。地方政府也面臨負債率越來越高的境地。2008年并不是牛市的開始,市場在2009年7月見頂后又持續(xù)經歷了三年的調整,于2012年才見底企穩(wěn)。A股過去10年漲幅為零的歷史與美國股市的走勢大相徑庭。美國之所以能有10年牛市,主要還是2008年市場出清比較充分,但中國正好相反,2008年4萬億政策出臺,使得產能過剩的產業(yè)茍延殘喘,持續(xù)占用社會資源,最后形成僵尸企業(yè),多數(shù)企業(yè)不能徹底退出,持續(xù)不斷占有市場有限資源,股市“劣幣驅逐良幣”的現(xiàn)象未有改觀。
其次,今年10月份系列救市政策的出臺也意味著去杠桿政策及時踩了剎車。踩剎車的目的是避免去杠桿過猛導致市場風險集中爆發(fā),但“穩(wěn)字當頭”又會使得行將落幕的“僵尸企業(yè)”死灰復燃,這“一來一回”的政策搖擺使得市場重新回到了熊市的老路上。本來在市場出清的過程中,去杠桿和退市都應該是市場的最優(yōu)選擇結果,但在“穩(wěn)定壓倒一切”的背景下,逆周期政策的屢屢出臺,平滑了市場波動,卻使得市場出清的時間被拉長,出清效果亦不明顯。因為每次出清都不徹底,使得市場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這些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導致市場難以實現(xiàn)優(yōu)化資源配置的功能,股市作為經濟晴雨表的功能亦大打折扣。
有人認為,救市政策的出臺可能導致牛市來臨。我們的觀點是,救市的出發(fā)點是為防止股市大跌導致金融風險,從而影響市場穩(wěn)定,但并不等于人為的制造牛市效應。牛市的出現(xiàn)需要建立在基本面重新走好的基礎上,同時具備貨幣寬松及市場低估這兩個必要條件。然而,存量市場若不改革,傳統(tǒng)經濟主導下的A股也許只能是處于緩慢筑底或者退二進一的狀態(tài)。急跌會有風險,系統(tǒng)性上漲也會背離經濟結構調整的本質,緩慢出清或許才是A股未來的最優(yōu)選擇。
當然,2018年10月的系列救市政策之力度及節(jié)奏并沒有前兩次那么剛猛急促,或許立足長遠的實質性政策仍在醞釀中。我們相信,只要繼續(xù)加大股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存量”和“增量”改革兩端同時發(fā)力,新一輪牛市也會蓬勃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