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敝腥A經典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之根,它博大精深,意存高遠,能夠感化人、啟發(fā)人、教育人。在當今的經濟社會,我們的教師面對大千世界的各種思想的沖擊,面對生活、房子、車子等所帶來的經濟壓力。教師的世界觀也在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對經濟的渴求越來越強烈,就導致了當今社會的一大弊端——師德缺失。我們的孩子,由于家長長期在外打工,都是外公、伯伯、爺爺?shù)仍谡展?,孩子的行為習慣、道德品質、正確世界觀的形成都比較差。而此時的國學經典與教育就像一盞明燈,給這些迷失人們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國學經典;教育之本;觀后感
《國學經典與教育》的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地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一、 提高了自己的素養(yǎng)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xiàn)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例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fā)怒不是指責更不是埋怨社會的不公,要從自身找不足、認識差距、擺正心態(tài),并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看到(勉勵自己),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xiàn)目標,并從中體會到教書育人工作的快樂。
二、 我學會感恩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里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以樂于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梢哉f,國學知識里面的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三、 讀千古美文健全學生人格
孩子的教育必須從小抓起,只有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才能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人才。引導孩子在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候背誦經典詩文,接受經典的熏陶,為孩子做一種可以終生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準備,能有效達到對孩子進行智能鍛煉與人格培養(yǎng)的目的。
以綦江區(qū)篆塘教育督導責任區(qū)的蓋石學校為例,學校自開展誦經活動以來,學生的精神面貌發(fā)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首先是文明禮貌方面,學生學習了《弟子規(guī)》,比以前懂事多了,對家長更加孝敬了,對老師也更加尊重了,課間不文明現(xiàn)象減少了。其次是勤儉節(jié)約方面,學生大部分是家中獨生子女,吃飯比較挑剔,花錢也大手大腳,自從讀了《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語句后,學生更加明白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四、 誦中華經典育創(chuàng)新能力
國際道學應用教育專家、著名道學家、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董事長熊春錦先生指出:中華民族丟失科學創(chuàng)造力源泉的原因在于丟失傳統(tǒng)根文化中的“慧性”教育,而僅進行“智性”教育。所謂慧性教育,就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而經典誦讀正是培養(yǎng)和提升孩子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18世紀德國數(shù)理哲學大師萊布尼茲發(fā)明了二進制,其靈感的源泉來自于中華經典《易經》,并在“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論中國的自然神教”中寫道:“古代中國人的學說價值遠遠勝于近代人?!敝腥A文化先進的科學理念比西方整整早了幾千年,國學經典《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莊子》等都是最好的慧性修身教材。
五、 品文化精髓強文化積淀
經典誦讀讓學生、教師、家長共同感受中華文化的精髓,在誦讀的音韻美中去感悟古圣先賢文章的境界,詩詞的美感,并結合生活實踐,由語言感知到情感的融入,這一過程中的最大受益者無疑是學生。這些流傳千古的名言,成為學生思維的認同,并演變?yōu)樾袨榈恼宫F(xiàn),而且交互影響,形成了一個學校、家庭、社區(qū)的強大文化氛圍。同時,也促進了師生關系、親子關系、社會關系,逐步形成尊師重道、親子相長、互助和諧的強大文化力量,加強文化積淀,重振人文雄風。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育的得失歸根結底就是教師的素質高低,而教師素質的關鍵就是教師師德。可以說,國學經典的學習對于提高教師師德和自身修養(yǎng)非常重要。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而經典誦讀的最大收獲,對于學生個人來說,是奠定了做一個有用之人的基礎;對家庭來說,是培養(yǎng)了一個讓人放心的孩子;對社會來說,是成就了一個棟梁之材。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它詮釋了做人的本分和做人的道理,為此,在當今經濟浪潮中,提倡學習國學經典、經典誦讀確實非常有必要。今后,我一定要多用時間來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松而灑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并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國學文化,特別是我們教育者更要讓國學經典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參考文獻:
[1]李德林.教學個性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
[2]王囡.活動教學中的活動方式有效性研究[D].西南大學,2010.
[3]席梅紅.教學實踐智慧發(fā)展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9.
作者簡介:
霍云華,重慶市,重慶市綦江區(qū)扶歡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