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瓊
【摘要】我認為,語文的閱讀課教學,應該是師生在課堂中一起感悟語言文字,體悟情感變化,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沉醉,在沉醉中感知,在感知中升華,在識字教學完成的基礎上,隨著課文思想一起歡樂一起憂,一起悲憤一起愁。置身課堂內(nèi),感受到的是蕩氣回腸的文化氛圍;走出課堂外,回味的是知識帶給我們的快樂。
【關鍵詞】閱讀課教學;語文素養(yǎng);傳道授業(yè);真情流露;教學經(jīng)驗
從古至今,凡有學堂的地方就有致力于研究如何傳道授業(yè)的先生。從私塾的先生到現(xiàn)今的老師,歷經(jīng)了多少朝代的變換,以至于傳道授業(yè)的方法流傳下來的不計其數(shù)。雖是如此,但,學習先人之法,累積自己經(jīng)驗之道,人們?nèi)匀辉谧巫尾痪氲刈非笾?。我也是一名立足于小學語文教壇中的老師,從教十幾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經(jīng)歷同樣使我在這個領域中既學習了先人累積下來的經(jīng)驗,又在親身實踐中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積累。它讓我認識到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從小學生的識字寫字教學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工具。所以學好小學語文至關重要,尤其是語文的閱讀課教學。我認為,語文的閱讀課教學,應該是師生在課堂中一起感悟語言文字,體悟情感變化,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沉醉,在沉醉中感知,在感知中升華,在識字教學完成的基礎上,隨著課文思想一起歡樂一起憂,一起悲憤一起愁。置身課堂內(nèi),感受到的是蕩氣回腸的文化氛圍;走出課堂外,回味的是知識帶給我們的快樂。
一、語文的閱讀教學要巧妙地帶領學生進入文本,使學習具有趣味性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從中也就可以看出興趣在學習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了。根據(jù)小學生的行為和心理特征,大部分學生對新事物都是充滿好奇的,他們有著好動和好勝的心理。教學中專門設計有動手的課讓他們活動,也設計有益的戶外活動,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獲得不同的知識經(jīng)驗。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的好奇心和表現(xiàn)欲都在課堂中顯現(xiàn)出來,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課文《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說明文,但我在備課時進行了新穎的教學設計,在課堂中仿佛將學生帶進太空去旅游,學生成了宇航員,以宇航員的身份在太空中參觀游覽地球。我提示學生,在學習時把自己當成宇航員,將怎樣很好地感受在太空中看到的一切,留給學生一個想象的學習空間,用這種想象的方式,學生參與,興趣盎然,甚至設想出許多美麗的畫面。學生做到了動腦、動口、動手,大腦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在吸收新知識的過程中提高了能力,認識了社會。課堂不再是枯燥的、封閉的,而是豐富的、開放的。
二、語文閱讀教學重在老師少講精講,學生多讀多思
面對應試教育,家長重視的是考試分數(shù),而老師講課文時,就生怕講得不全面而被考試鉆了空子,于是面面俱到,為了堵住一些小題,而多講不少內(nèi)容,結(jié)果大講特講,學生不僅沒記住這么多內(nèi)容,結(jié)果連重點內(nèi)容也被沖淡而無暇掌握了。其實,小學語文教材每個單元都有其統(tǒng)一的中心內(nèi)容,只要老師在進入新單元時適當?shù)亟o學生分析清楚,抓住新單元開始的導讀頁面進行導入,那么接下來的課文就容易學了。老師就可以做到少講,學生多讀。老師講得少,抓住必講的內(nèi)容,挑出哪些是講了學生能記住、能理解的內(nèi)容,那么學生就有可能真正學到知識。剩下的時間讓學生讀,讀多了,學生才能慢慢地提高閱讀水平。真正去讀了,學生才會去思考、去琢磨,才能有克服困難的能力。只有讓學生多讀、多分析文章,他才能有自己的分析能力。如果每篇文章都讓老師總結(jié),寫出板書,學生抄,學生就沒有機會自己去讀,去思考,沒學過的文章就把握不了中心思想,課外閱讀的分析能力就肯定差了。即使講過的內(nèi)容,如果沒有自己實踐,沒有去多讀,去想過程,過不了多長時間還是容易忘記。
三、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發(fā)自內(nèi)心自然地真情流露,學生才能感同身受
通過這幾年的研究,我發(fā)現(xiàn)許多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時課堂中教師注意外在的東西太多,比如提出問題時,教師眉頭緊鎖,學生卻不知道你是要他們思考;朗讀時很有感情,學生就是沒有被打動;老師講得眉飛色舞,學生卻一點兒也領會不到,老師想要達到的感動和感悟都沒有讓學生體會到。教學效果反而被花哨的形式所累。這歸根結(jié)底是自身準備不足,自己都沒有被美文陶醉,更不能帶領學生深入地去親近課文。真情流露是做不出來、演不出來的,它是內(nèi)心的自然外露。例如教學《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講的是北京二中的一個學生雷利,在1996年11月8日寫給聯(lián)合國秘書長加利的信。作者講自己失去父親和家庭幸福的痛苦,講戰(zhàn)爭對人類和平的威脅,并呼吁國際社會停止戰(zhàn)爭。教授課文時,不用多個回合的問答,也不用小組合作式的熱烈討論,適當?shù)匾媒虒W資源來升華課文表達的情感,比如大量的戰(zhàn)爭死亡數(shù)據(jù),讀著這些數(shù)據(jù),學生不能平靜了。緊接著,教師抓住文中爸爸張著嘴呼喚的“和平!和平!和平!”讓學生帶著感情進行反復朗讀,引導學生聯(lián)想到,每一個“和平!”都仿佛在向制造戰(zhàn)爭的人呼喊,向發(fā)動戰(zhàn)爭的國家呼喊,向一切侵略者呼喊。學生在朗讀中領悟到一個人的死影響的是一個家庭,千萬個人的死影響的就是千萬個家庭,給他們帶來不幸。學生情不自禁地朗讀課文最后一段:“讓21世紀那已經(jīng)能聽到的腳步聲為戰(zhàn)爭敲響喪鐘,讓明天的世界真正成為充滿陽光、鮮花和愛的人類家園!”這聲音響徹云霄,孩子們內(nèi)心震撼了,有的眼里充盈著淚水。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用真摯的情感在傳道授業(yè)。
四、語文的閱讀教學要讓學生由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結(jié)合生活實際,擴大知識面
我認為,語文閱讀教學要由課內(nèi)知識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積累,生活的積累,情感的積累,讓語文學習綻放智慧的潛力。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大多數(shù)老師只守著一本教材教學生閱讀、學習。但,教材只給了我們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和內(nèi)容,它并不是法典或圣經(jīng),我們可以站在教材之上,把教材看作是一種可以改造的客觀存在。在學習原有教材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結(jié)合生活實際,擴大閱讀量,在課堂中增加課外文章或推薦適合本年齡階段的課外書籍。這樣,學生才能從延伸閱讀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營養(yǎng)。除此之外,還可以帶領學生就教材中的一些內(nèi)容進行延伸、修改、再創(chuàng)作,讓教材成為學生積極發(fā)展的廣闊策源地。例如講完了《一夜的工作》《為人民服務》等課文,讓學生向作家、領袖提意見。再比如學習《十六年前的回憶》,我讓學生把這篇文章作為參考資料,可以請教別人,也可以上網(wǎng)查找資料,以“我了解到的李大釗”為內(nèi)容寫一篇文章。結(jié)果學生把李大釗這個人物形象用文字描述得相當深入。可見,讓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從書本中積累文化知識,間接獲得體驗,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知識面就廣闊許多了。
探索精神應該是教師上進的特質(zhì),作為語文教師,就要有不斷探索、更新教學理念的實踐過程,我會帶著堅毅、持恒的信念,在教育教學這片土壤中,撒播生命的種子,讓他們迸發(fā)出無限的潛能,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出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