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剛
(太原市第二十中學校,山西 太原)
前段時間,筆者參加了市教科研中心組織的“升華杯”說課競賽,競賽課題是人教版選修1-1“圓錐曲線單元教學指導”。賽后,各位評委老師對此給出了較高的評價,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問題,筆者聽取了建議和意見后,感受頗深,故重新整理內容,愿與同行交流。
1.選修1-1中的“圓錐曲線與方程”和必修2中的“直線與方程”“圓與方程”以及系列4中的選修4-4“坐標系與參數(shù)方程”一起構成了經(jīng)典的平面解析幾何內容的主干,它是直線與方程、圓與方程內容的延伸,也為后面學習坐標系與各種方程做好了準備。所以,它在解析幾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本章內容包含三種圓錐曲線(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的定義及其標準方程,橢圓的內容要求“理解”,雙曲線與拋物線的內容要求“了解”。
3.教學重點是圓錐曲線的定義、標準方程、幾何性質;教學難點是橢圓標準方程的化簡,橢圓的離心率,雙曲線的漸近線。
1.在選修2中學生已學會建立直線、圓這兩種平面上最簡單的圖形的方程,并且通過研究它們的方程,研究它們的相關性質及其位置關系滲透了坐標法思想,現(xiàn)在延續(xù)坐標法的思想學習圓錐曲線可能容易切入。另外在必修1、必修4學習函數(shù)的過程中,學生也積累了研究函數(shù)性質的經(jīng)驗,這也為進一步學習圓錐曲線打下了基礎。
2.從知識方面講,認識圓錐曲線方程的推導與化簡,橢圓的曲線的離心率,雙漸近線;從方法方面講,由于圓錐曲線為二元二次方程,幾何性質較為豐富,學生可能在運算求解、數(shù)據(jù)處理的過程中會有所困難。另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究竟是側重于從形切入,還是從數(shù)切入,可能出現(xiàn)判斷模糊的情況,即數(shù)形結合出現(xiàn)障礙。
三種圓錐曲線定義教學都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經(jīng)歷動腦,動手作圖的過程,探究形成軌跡的動點滿足的幾何條件,展現(xiàn)曲線的典型的幾何特征,在此基礎上,給出具有這種幾何特征的軌跡的正式名稱。同時充分發(fā)揮教材習題的功能,幫助學生把握圓錐曲線定義的本質,例如,課本42頁習題2.17:
如圖一,圓O的半徑為定長R,A是圓O內一個定點,P是圓上任意一點,如線段AP的垂直平分線l和半徑OP相交于點Q,當點P在圓O上運動時,點Q的軌跡是什么?為什么?
再如課本42頁習題2.11:
圖一
如果點M(x,y)在運動過程中,總滿足關系式點M的軌跡是什么曲線?為什么?
如果僅僅為了獲得橢圓的標準方程,學生活動也可以結束,但是我們看看以下課本中的兩例題。
課本35課頁:
例3.如圖二,設點A,B的坐標分別為(-5,0),(5,0)。直線AM,BM相交于點M,且它們的斜率之積是-,求點M的軌跡方程。
課本41頁:
例 6.如圖三:點M(x,y)與定點F(4,0)的距離和它到直線l:x=的距離的比是常數(shù)求點M的軌跡。
這兩例題讓學生體會到橢圓幾何特征的各種表現(xiàn)形式,但這與前面所學的定義之間是否有內在聯(lián)系?這三種幾何特征是否可以統(tǒng)一呢?帶著這些疑問回顧前面橢圓標準方程的化簡過程的片段:
兩邊再平方:a4-2a2cx+c2x2=a2x2-2a2cx+a2c2+a2y2
整理得:(a2-c2)x2+a2y2=a2(a2-c2)
其中有兩處可分別變形如下:
通過這種引導,讓學生了解橢圓的不同描述,豐富橢圓的概念,對橢圓的各種表述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反過來,這也使得單調、繁瑣的運算過程變得生動而有活力,為橢圓方程的靈活運用打下了堅實基礎。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本質”這一科學道理。
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多數(shù)都是以具有較強的抽象性、概括性的“學術形態(tài)”知識呈現(xiàn)出來的,這些知識,有的是學生自我感覺就可以掌握的,有的則需要學生自主學習。其中,對于學生理解起來困難的,教師不僅“要在宏觀上理清思路”,還“要在微觀上推敲細節(jié)”,同時合理地利用教材并對其進行適度地“二次開發(fā)”,將其轉化為易于學生理解的“教育形態(tài)”知識,即生動具體的、暴露實質的“淺顯”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