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堯,范鳳翠,賈建明,賈宋楠,齊 浩,李志宏,高清海
(1.河北省農(nóng)林科學科院農(nóng)業(yè)信息與經(jīng)濟研究所,河北石家莊 050051; 2.河北省農(nóng)業(yè)機械化研究所有限公司,河北石家莊 050051)
華北地區(qū)旱地農(nóng)田土壤水分特征的主要影響因子是自然降水和農(nóng)田蒸散量[1],農(nóng)田土壤的水分時空變化可以劃為4個時期:秋季緩慢蒸騰消耗期、冬季凍結(jié)水分相對穩(wěn)定期、春季返漿蒸發(fā)水分強烈消耗期、雨季水分恢復期[2]。春季返漿蒸發(fā)水分強烈消耗期會導致農(nóng)田土壤水分不足,已成為影響玉米正常播種及苗期生長的主要限制因素,如何將夏秋季土壤蓄水和春季返漿無效蒸發(fā)水分為春季播種出苗和苗期生長利用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我國半干旱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地膜覆蓋因為改善了土壤水分溫度而具有良好的增產(chǎn)效應[3-5],得到了廣泛推廣。然而半干旱地區(qū)降水分布不均勻,年度間變率大[6-7],尤其在春季降水稀少、氣候干旱、表層土壤失水快、底墑不足的情況下覆膜反而會減產(chǎn)[8-10]。秋季土壤雨水比較豐富,關(guān)于秋季土壤覆膜保水,春季高效利用的研究,西北地區(qū)和東北地區(qū)已有報道。張哲元等研究表明,秋季覆膜比對照0~10、10~20、20~30 cm深土層的土壤含水量分別高55.0%、53.8%、61.3%,這一水分條件能夠滿足玉米等大田作物種子發(fā)芽的需要,可以解決春季由于干旱而不能適時播種的難題,同時也避免了研究地區(qū)冬春季的風蝕問題和揚塵問題[11]。喬靈芝等研究認為,在西北地區(qū)秋季雨后休閑期覆蓋地膜,不同覆蓋的土壤蓄水量分別比不覆蓋處理(CK)增加18.37~21.22 mm,玉米籽粒產(chǎn)量和水分生產(chǎn)效率分別比對照增加13.9%~14.6%、 11.0%~11.1%[12]。
研究證明,地膜覆蓋的農(nóng)田生產(chǎn)效應存在明顯的地域性差異。關(guān)于華北地區(qū)以秋雨春用、春墑秋保為目標進行秋后覆膜的研究較少,本試驗在作物收獲后進行滅茬、薄膜覆蓋,降低冬季和春季農(nóng)田土壤水分的無效損失,探討秋后覆膜保墑措施,對翌年春播時期土壤水分及玉米苗期生長的影響,以期為華北半干旱地區(qū)旱作保墑技術(shù)的實施提供基礎(chǔ)理論依據(jù)。
試驗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在河北省農(nóng)林科學院鹿泉市大河綜合試驗站進行。該地區(qū)屬溫帶半濕潤偏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平均氣溫13.6 ℃,年降水量 536 mm,降水主要分布在7、8月。日照時數(shù)2 554 h,無霜期230 d。試驗地土壤為黏壤質(zhì)洪沖積石灰性褐土,0~100 cm深土體土壤容重為1.63 g/cm3,田間持水量為21.17%,凋萎含水量為11.0%;耕層土壤養(yǎng)分含量分別為1.96%有機質(zhì)、0.10%全氮、86.10 mg/kg速效氮、32.75 mg/kg速效磷、185.40 mg/kg速效鉀,pH值為7.74。
試驗設(shè)置4種處理方式:壟作覆膜、壟作、旋耕、免耕(對照),采用隨機區(qū)組設(shè)計,3次重復。壟作覆膜處理在秋收滅茬后旋耕并起壟,壟底寬40 cm,壟頂寬25 cm,溝寬20 cm,壟高15 cm,用90 cm寬的地膜全部覆蓋壟溝,在壟底部打直徑為0.3 cm的小孔,便于雨水入滲,春季可壟上播種。壟作處理即秋收滅茬后旋耕起壟,壟底寬40 cm,壟頂寬25 cm,溝寬20 cm,壟高15 cm,不覆膜。旋耕即秋收滅茬后旋耕處理,不覆蓋地膜。免耕(對照)即秋收滅茬后不作處理,不覆蓋地膜。
供試玉米品種為鄭單958,種植密度為67 500株/hm2,于2013年5月10日人工點播。由于除覆膜處理外,其他處理缺苗嚴重,因此此試驗測試進行到播種后40 d。
1.3.1 土壤水分 測定深度為0~100 cm土層,每10 cm取1個土樣,土壤冬季凍結(jié)前30 d測定1次,春季返漿后20 d測定1次,采用烘干法測定。
1.3.2 土壤儲水量計算
(1)
式中:W為土壤儲水量,mm;hi為土層深度,cm;ρi為土壤容重,g/cm3;bi為土壤水分質(zhì)量百分數(shù);n為土層序號,n=1,2,3,…,10;i=10,20,30,40,…,100。
1.3.3 玉米生長指標和生物量的測定 測定株高、莖粗、葉面積、單株干物質(zhì)量,分別于玉米出苗后,每7 d采集各處理具有代表性的植株5株,鮮樣分器官擦洗干凈,在105 ℃殺青30 min,再在80 ℃烘干至恒質(zhì)量,測定生物量。
1.3.4 葉綠素含量的測定 用SPALD-502葉綠素儀測定葉片的葉綠素相對含量,從玉米出苗后開始測定,每7 d測定1次,每個處理測定5株。測定部位均為朝向一致完全展開的葉片,即從頂部數(shù)第3張葉片起,每個葉片測5次,取5次的平均值作為該葉片的葉綠素相對含量。
1.3.5 葉綠素熒光參數(shù)的測定 采用Hansatecch公司生產(chǎn)的植物效率分析儀(Pocket PEA)測定玉米的葉綠素熒光參數(shù),測定時間及葉位與葉綠素相對含量測定時相同。葉片先暗適應15 min,再用3 500 μmol/(m2·s)飽和光誘導,測定可變熒光(Fv)、最大熒光(Fm)、PSⅡ的最大光化學效率(Fv/Fm),重復5次。
由圖1可知,各處理0~100 cm深土層的土壤儲水量受蒸發(fā)和降水的影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倒“V”字形變化趨勢。由于秋冬季降水較豐富,分別達28.5、20.2 mm,在返漿期(3月8日)各處理土壤儲水量達高峰值,為278.07~285.33 mm。覆膜處理土壤儲水量最高比對照高3.22 mm,差異不明顯,這與秋冬季蒸發(fā)小,覆膜阻礙降雪入滲有關(guān)。返漿期后氣溫升高,降水少,氣候干燥,土壤蒸發(fā)量大,土壤儲水量下降,3月8日至3月28日階段耗水量為2.4 mm~12.6 mm,以壟作覆膜和旋耕耗水量最低,分別為2.4、2.5 mm,這2種處理在早春季節(jié)保水效果明顯,耗水量分別為對照的19.4%、 20.1%。3月28日至4月18日晚春季節(jié)0~100 cm土壤儲水量繼續(xù)下降,達到261.3~277.7 mm,階段耗水量為5.1~8.4 mm,與對照相比壟作覆膜和旋耕保水效果降低,這主要與進一步升溫,蒸發(fā)潛能增加,而對照處理土壤儲水量低導致土壤水勢較低降低蒸發(fā)量有關(guān)。此階段壟作覆膜和旋耕土壤儲水量分別比對照高16.42、5.93 mm,保水效果明顯。4月18日到5月8日的初夏季節(jié),由于有 14.9 mm 的降水,各處理100 cm土層土壤儲水量小幅上升,其中以壟作覆膜和旋耕升幅最大,分別為11.28、6.25 mm,分別比對照多8.19、3.07 mm。壟作最少為0.18 mm,比對照低2.91 mm,這應與起壟后增加蒸發(fā)表面積有關(guān)。
由表1可知,180 d的休閑期降水總量為66.00 mm,蒸發(fā)量為61.8~34.9 mm,蒸發(fā)量小于降水量,土壤儲水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壟作覆膜和旋耕處理的播前土壤儲水量最多,分別為289.00、273.38 mm,增加量分別為31.10、15.48 mm,蓄水效率分別為47%、23%,與對照比土壤儲水量分別提高9.3%、3.4%,蓄水率分別提高3.80、1.39倍。說明壟作覆膜和旋耕處理對旱地冬春休閑期農(nóng)田具有明顯的蓄水保墑效果,尤其是在該時期降水較少的年份對耕層土壤的保墑作用更為明顯,這為春播作物適期播種提供了水分保障。
由于春季降水少、風大、空氣干燥、蒸發(fā)量大,導致表層土壤失水快,變化幅度大。由表1可知,各處理(0,10]cm深土壤含水量為14.85~25.06 mm,相對含水量為49.66%~83.80%。壟作覆膜處理(0,10]cm深土層含水量為25.06 mm,相對含水量為83.80%,含水量可以滿足出苗的要求,而其他處理都低于田間持水量的65%,在無降雨條件下不利于出全苗、壯苗。從表1的出苗率可以看出,壟作覆膜處理的出苗率達到 87.5%,本試驗每穴播2粒種子,可以保證全苗。而其他處理出苗率不足60%,嚴重缺苗。
表1 各處理對春播前土壤水分及玉米出苗的影響
通過分析各處理的株高和莖粗,由圖2、圖3可知,隨著春玉米的生育進程,各處理玉米株高和莖粗具有相似的變化規(guī)律,即從苗期到抽雄期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且增速呈先加快后減慢的趨勢。株高在27~34 d增高速度最快,莖粗在20~27 d增粗速度最快。整個試驗期間,壟作覆膜處理株高和莖粗均顯著高于對照,其中,株高比對照增加6.83%~31.25%,莖粗比對照增加10.09%~49.37%,均呈現(xiàn)前期增幅大后期增幅小的變化趨勢。旋耕和壟作處理在玉米幼苗期的株高和莖粗顯著高于對照,在播后20 d差異不顯著。
由圖4、圖5可知,壟作覆膜處理前期葉片生長較快,葉面積在播種13 d后比對照處理高125.0%,地上單株干物質(zhì)量比對照高215.8%,隨后增長幅度變??;播后27 d,壟作覆膜處理的葉面積比對照高78.9%,地上單株干物質(zhì)量比對照高70.6%;40 d后壟作覆膜處理的葉面積比對照高30.6%,地上單株干物質(zhì)量比對照高48.2%。
葉綠素是植物吸收光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在一定范圍內(nèi),葉綠素含量的高低直接影響植物的光合能力。由表2可知,在試驗處理前期壟作覆膜處理的葉綠素相對含量顯著高于對照,在后期兩者差異不顯著;壟作覆膜處理在播后13 d葉綠素相對含量提高14.5%,播后20 d葉綠素相對含量提高5.4%,播后27 d提高4.5%,提高葉綠素的效果隨著生育期的推進而降低,播后34 d開始與對照差異不顯著。這主要是由于前期在5月中下旬,氣溫不穩(wěn)定,常有低溫冷害,同時土壤比較干旱,壟作覆膜處理可以增溫保水,有利于春玉米生長,后期進入6月份,氣溫較高,壟作覆膜處理土壤溫度高,失水快,反而影響作物生長。其他處理只有旋耕處理在播后 27 d 可以顯著提高葉綠素的相對含量,其他時間與對照差異均不顯著。
表2 休閑期處理對葉綠素相對含量的影響
注:同列數(shù)據(jù)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下同。
Fv/Fm是PSⅡ最大光化學量子產(chǎn)量,其大小反映了PSⅡ反應中心原初光能的轉(zhuǎn)化效率。由表3可知,對照、旋耕處理、壟作處理在5個時間段的Fv/Fm隨著時間進程的推移而增加,但壟作覆膜處理變化范圍不大。播后13、20 d時壟作覆膜和旋耕處理顯著高于對照,13 d時分別比對照高12.5%、7.8%。說明出苗初期壟作覆膜處理和旋耕處理玉米苗受脅迫小,這與壟作覆膜和旋耕措施可以保水提溫有關(guān)。隨著生育期進程氣溫升高和降水增加,從而減弱了壟作覆膜和旋耕提溫保水的優(yōu)勢。
表3 休閑期處理對葉綠素熒光參數(shù)(Fv/Fm)的影響
華北半濕潤半干旱區(qū)季節(jié)性降水分布不均限制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春季高蒸發(fā)、少降水,大大降低了耕作層(0~20 cm)的土壤水分,耕層以下由于沒有作物消耗水分,因此受影響比較小,水分相對比較豐富。春季耕層干旱嚴重影響玉米出苗,在無降水和灌溉的條件下玉米不能按期播種。因此保持耕層水分充足是保證華北地區(qū)按期播種,出苗全和出苗壯的關(guān)鍵。嚴昌榮等認為,春播作物生長后期處于雨季,在一般情況下,降水量基本可以滿足作物對水分的需求,農(nóng)田土壤水分還能得到一定的補充,在半濕潤偏旱區(qū),玉米和冬小麥的耗水量雖然出現(xiàn)段性的須要土壤水分補給的情況,但整個生育期自然降水量都超過耗水量[1]。因此秋季土壤有一定的水基礎(chǔ),說明秋季有水可保。覆膜可以最大程度地保儲夏秋盈余水分和冬春降水,減少春季無效蒸發(fā),使播期(0,10] cm深土層水分比對照提高52.0%,0~100 cm深土壤水分提高9.3%,說明覆膜可以有效保持表層土壤水分,從而有利于全苗壯苗,解決等雨播種的問題[13-16]。
研究發(fā)現(xiàn),覆膜對旱地玉米的生育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從玉米播種一直延續(xù)到拔節(jié)期可以顯著提高株高、莖粗、葉面積及干物質(zhì)積累量,這為玉米的高產(chǎn)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時覆膜在一定范圍內(nèi)能提高葉綠素相對含量和葉綠素熒光參數(shù),說明覆膜可以提高光合效率。本試驗由于對照處理和其他裸地處理出苗率較低,因此只進行了苗期試驗,覆膜對玉米中后期的影響還應進一步研究。覆膜除了有保水效應外,對土壤溫度、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還須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