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丹,周新華,鄭常格,蒲 俠
(1.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廣東 廣州 510225;2.廣州市生物防治站,廣東 廣州 510460)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又名為貪夜蛾,俗稱白菜褐夜蛾,屬于鱗翅目夜蛾科,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茄科、豆類等蔬菜[1]。近年來對蘿卜、棉花等作物的危害越加嚴重[2-3],農戶為減輕蟲害,長期使用毒性較高的化學藥劑進行防治,而且用量和用藥次數(shù)不斷增加,從而導致甜菜夜蛾抗性水平快速上升,防治效果下降的同時也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產生影響[4]。為了找到綠色環(huán)保防治甜菜夜蛾蟲害的方法,科研人員進行了多種試驗:王春蘭等[5]使用乙基多殺菌素等幾種低毒藥劑檢測對蘿卜甜菜夜蛾的田間藥效,孟祥坤等[6]通過大田試驗驗證了高毒力菌株對花生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楊建云等[7]用組建生命表的方法評價了粘質沙雷氏菌菌株PS-對甜菜夜蛾試驗種群增長的抑制作用。上述幾種方法探討了低毒藥劑和生物病菌對甜菜夜蛾的防治作用,其中單純使用生物防治手段的方法雖然有針對性強、環(huán)保無毒的優(yōu)點,但因為生物農藥的起效慢,價格昂貴,因而很難在市場中推廣[8],且前人大多只進行了毒力試驗,并沒有對生物農藥劑型進行開發(fā)。甜菜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是一種能有效防治甜菜夜蛾的病原微生物[9],湯歷等[10]研制了一種環(huán)境友好型農藥制劑1×109PIB/mL甜菜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懸浮劑為seNPV水基制劑的開發(fā)提供了基礎。本試驗選用核型甜菜夜蛾多角體病毒(seNPV)與低毒高效的甲維鹽進行復配,進行水懸浮劑的初步研制,期望通過生物化學農藥的復配使用克服生物農藥起效慢,成本高的缺點,為甜菜夜蛾的防治提供一種新的選擇。
供試甜菜夜蛾來源于廣州市生物防治站昆蟲培養(yǎng)室,在實驗室從蟲卵飼養(yǎng)到成蟲,保持蟲體對農藥藥性的高度敏感。選取大小一致、活動力強的三齡幼蟲作為實驗試蟲,置于洗凈干燥的飼養(yǎng)盒中,調節(jié)室溫在25℃,相對濕度75%~80%,光照周期L∶D=12 h∶12 h。
主要儀器:賽力多斯型精密分析天平(廣州深華實驗儀器設備公司),JYW+200型表面張力儀(上海庚庚設備有限公司),TTGM型真空抽濾機(北京京輝凱業(yè)科技有限公司)。
原藥:10億PIB/g核型甜菜夜蛾多角體病毒干粉(seNPV,廣州市生物防治站自制),97%甲維鹽原藥(江蘇宏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助劑:有機硅(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化工院實驗室自制),十二烷基硫酸鈉(阿拉丁試劑公司),對苯乙烯磺酸鈉(阿拉丁試劑公司),黃原膠(麥克林試劑公司),硅酸鎂鋁(麥克林試劑公司);溶劑:丙酮(天津大茂),蒸餾水(自制)。
1.2.1 seNPV、甲維鹽對甜菜夜蛾幼蟲的室內毒力測定 采用人工飼料染藥法[11],對供試的兩種藥劑配置4個梯度濃度,seNPV濃度為1.0×104、1.0×105、1.0×106、1.0×107PIB/mL,甲維鹽濃度為 1.52、1.74、2.25、3.21 mg/L,其中seNPV用蒸餾水配制,甲維鹽用丙酮溶解后用蒸餾水稀釋,另用蒸餾水作對照。將藥液用毛筆均勻的刷在切取好的飼料塊表面,每隔24 h檢查一次試蟲死亡情況,記錄死亡蟲頭數(shù),計算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12]。每個處理3次重復,每個重復10頭蟲。利用SPSS軟件進行數(shù)據處理,計算毒力回歸方程和致死中濃度LC50。
1.2.2 seNPV·甲維鹽復配對甜菜夜蛾幼蟲的聯(lián)合作用 采用共毒因子法[13]對兩者的配伍合理性進行測試。甲維鹽用少許丙酮溶解后用清水配制成濃度為致死中濃度LC50的藥液,seNPV用清水同樣配制到濃度為LC50時的濃度,兩種藥劑按體積比不同配成一系列梯度的混劑(因seNPV起效慢,為避免甲維鹽藥性過強使試蟲過早死亡,故將甲維鹽作為輔助藥物使用)。用配制好的混劑對甜菜夜蛾幼蟲進行毒力測定,處理的方法與上述單劑的處理方法相同。當共毒因子≥+20時,表示具有增效作用;≥-20時表示具有拮抗作用[14]。
1.2.3 共毒系數(shù)法篩選seNPV·甲維鹽最佳配比 在共毒因子法初步篩選出的配比增效區(qū)間內設置7個不同濃度梯度的混劑藥液進行毒力測定,采用共毒系數(shù)法[15]求出共毒系數(shù)值。若共毒系數(shù)≥120,為增效作用;若120>共毒系數(shù)>80,為相加作用;若共毒系數(shù)≤80,為拮抗作用[16]。
1.2.4 水懸浮劑的制備 在確定了農藥有效成分seNPV和甲維鹽的最佳配比后,選用丙酮作為溶劑,采用溶劑替換法[17]制備seNPV·甲維鹽水懸浮劑,在常溫下將兩種原藥攪拌溶解于丙酮中,制成的有機相溶液慢慢滴加進分散劑溶液中,通過減壓蒸發(fā),除去丙酮就可以得到復配農藥水懸浮劑溶液。利用優(yōu)化組合實驗,確定各助劑的最佳用量和配比,制備均一穩(wěn)定的水懸浮體系。
1.2.5 水懸浮劑制劑的性能表征 參照GB/T14825-2006測定各組成分懸浮率,參照GB/T19136-2003測定熱儲穩(wěn)定性,參照GB/T19137-2003測定冷儲穩(wěn)定性,并測試葉片持留量和表面張力[18-19]。
從毒力回歸方程的角度進行比較,根據回歸方程的大小與病菌對藥劑的敏感性成正比,斜率越大則說明蟲體對藥劑的敏感度越高。從表1可以看出,甲維鹽對甜菜夜蛾毒力回歸方程斜率為5.5898,明顯大于seNPV,說明甜菜夜蛾幼蟲對甲維鹽的敏感度更高,這可能是因為seNPV作為一種生物病毒農藥,起效較甲維鹽慢的緣故。
表1 兩種單劑對三齡甜菜夜蛾幼蟲的毒力測定
測定了seNPV、甲維鹽不同配比混合對甜菜夜蛾幼蟲的毒力,根據共毒因子法顯示增效情況(表2),可得知seNPV和甲維鹽復配組合的增效區(qū)間在80∶1~350∶1 之間,在這個區(qū)間內共毒因子均>20。
表2 共毒因子配伍結果
在增效區(qū)間80∶1~350∶1進行實驗設計,實驗結果表明seNPV+甲維鹽組合在各自LC50濃度下體積配比為80∶1、100∶1、120∶1、150∶1、200∶1、250∶1、350∶1的情況下對甜菜夜蛾三齡幼蟲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其中在體積配比為200∶1的情況下增效作用最為顯著,共毒系數(shù)為189.6544,增效倍數(shù)為0.9841。因此選用此配比為最佳配比,將LC50濃度的seNPV與甲維鹽按體積比100∶1(質量比為1.88∶1.92)復配制成水懸浮劑。
由以上實驗結果和對市場上已有同類產品的對比選擇,本實驗選用有效成分為seNPV與甲維鹽復配質量比為1.96∶1,原藥含量在10%時進行水懸浮劑的研制。
2.4.1 分散劑的篩選 水懸浮劑的粒徑很小,粒子之間容易發(fā)生團聚,而分散劑可以有效降低粒子間的表面能,有利于體系的穩(wěn)定。選用3種水懸浮劑分散劑:十二烷基硫酸鈉(A1)、對苯乙烯磺酸鈉(A2)、有機硅(A3)進行選擇試驗,測定葉片持流量、表面張力和懸浮率,結果見表4。從表4可以看出,3種分散劑單獨作用時,A1的分散效果最好,懸浮率可以達到89%,但藥液的表面張力較高使得葉片持留量低,為24 mg/cm2;A3的分散效果雖然不及A1,但在3種分散劑中能最大限度降低藥液表面能,葉片持留量為33.62 mg/cm2;A1的分散效果和葉片持留量在3種分散劑中都不突出,可能是因為對苯乙烯磺酸鈉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對Ph敏感以及容易引起絮凝團聚。
為了達到最好的分散效果,提高葉片持留量以增加藥液利用率,對3種分散劑混用進行配比篩選,表4結果顯示A1∶A2∶A3=3∶1∶2時,懸浮率達到89%,表面張力為26.02 N/m,葉片持留量達到29.65 mg/cm2,在各組配比中綜合效果最好,因此選取此配比為分散劑配比。
表3 最佳配比篩選結果
表4 分散劑的配比篩選
2.4.2 水分散劑含量的選擇 分散劑A1∶A2∶A3=3∶1∶2按5%、10%、12%、15%、20%的比例加入原藥中,攪拌均勻后測定懸浮率,進行冷儲熱儲外觀觀察。從表5可以看出,分散劑含量越高,懸浮劑的懸浮率越高,在水分散劑含量超過12%以后,懸浮率隨含量變化的趨勢減緩;葉片持流量在水分散劑含量增加時變化不明顯,從成本角度出發(fā)選擇水分散劑的含量在12%更為合適。
從表6可以看出,當分散劑含量上升時,常溫和冷儲情況下制劑穩(wěn)定性也隨之提高;而熱儲情況下制劑的穩(wěn)定性都不如常溫和冷儲,原因可能是甜菜夜蛾多角體病毒在高溫條件下失活,結構改變引起沉淀。當分散劑含量在10%時,常溫下穩(wěn)定性已經符合使用要求,結合對制劑懸浮率的測定結果,最終選擇水分散劑含量在12%時最合適。
2.4.3 抗沉降劑的篩選 因為病毒粒徑較大,靜置易產生沉淀,分層,影響使用,需要加入抗沉降劑進行改善。取抗沉降劑含量為1.5%,對市面上常用的兩種抗沉降劑硅酸鎂鋁(B1)、黃原膠(B2)進行試驗,結果見表7。從表7可以看出,單獨使用黃原膠,懸浮劑的析水率高,為30%;單獨使用硅酸鎂鋁時傾倒性較好,但析水率仍達到20%。這兩種抗沉降劑單獨使用時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對兩種抗沉降劑進行聯(lián)用,當硅酸鎂鋁與黃原膠的比例為1.0%:0.5%時,懸浮劑的儲放析水率為5%,傾倒性良好,所以本試驗以黃原膠與硅酸鎂鋁(1.0%+0.5%)復配作為抗沉降劑。
表5 水分散劑含量篩選
表6 冷、熱儲穩(wěn)定性試驗
表7 抗沉降劑的篩選
室內毒力測定結果表明,seNPV與甲維鹽復配對甜菜夜蛾三齡幼蟲具有毒殺作用,毒力強度介于兩種農藥單劑的毒力之間,因此可選用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的增效復配比用于甜菜夜蛾的防治,并初步確定了seNPV與甲維鹽的體積比在80∶1~350∶1時為增效區(qū)間。在此增效區(qū)間內設置7個配比,采用共毒系數(shù)法進一步篩選出兩種原藥的最佳配比,試驗結果表明在體積配比為200∶1的情況下增效作用最為顯著,共毒系數(shù)為189.6544,增效倍數(shù)為0.9841。共毒因子法和共毒系數(shù)法的聯(lián)用提高了實驗效率。試驗結果還表明,表面活性劑的種類、比例和用量都是影響制劑體系分散性的重要因素,抗沉降劑的種類和比例則決定了懸浮劑的存儲穩(wěn)定性。為降低溶液表面能使制劑具備良好的懸浮率和葉片持留量,實驗測試了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十二烷基硫酸鈉、對苯乙烯磺酸鈉、有機硅作為水分散劑對懸浮率的影響,并通過正交試驗對三種助劑的配比進行了探索得出十二烷基硫酸鈉、對苯乙烯磺酸鈉、有機硅質量比為3∶1∶2時水劑性能最佳,其中懸浮率為89.8%,葉片持留量為29.65 mg/cm2,表面張力為26.02 N/m。為提高制劑的儲存穩(wěn)定性,加入黃原膠和硅酸鎂鋁作為穩(wěn)定劑,冷熱儲實驗表明這兩種助劑的加入明顯改善了制劑穩(wěn)定性,在兩者質量比為1∶0.5時常溫儲放析水率僅為5%,符合使用要求。通過一系列的實驗,最終確定seNPV與甲維鹽復配農藥水懸浮劑初步配方為:seNPV6.62%、甲維鹽3.38%、十二烷基硫酸鈉6%、對苯乙烯磺酸鈉2%、有機硅4%、硅酸鎂鋁1%、黃原膠0.5%,水76.5%。
本實驗在室內環(huán)境下對復配藥劑進行毒力測定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田間防治效果如何尚需進一步試驗,復配藥劑的田間使用方法、適期、劑量等防治技術等還需進一步研究,與農業(yè)防治等其他防治措施的配合及其使用還有待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