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由東 楊林
(成都第一骨科醫(yī)院 四川 成都 610031)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進行性、全身性的代謝性骨骼疾病,以骨量減少、骨組織顯微結構退化、骨脆性增加和骨強度降低為特征。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percuaneous kyphoplasty,PKP)是目前治療骨質疏松性骨折最新、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椎體成形術后繼發(fā)相關椎體骨折或椎體高度丟失等問題亦隨之出現。我院自2012年開展PKP手術以來,術后運用中西醫(yī)結合系統(tǒng)治療骨質疏松癥,并結合運動療法加強腰背肌鍛煉,對2016年3月—2018年3月的68例患者進行隨訪,觀察患者骨密度改善情況及疼痛改善情況、椎體恢復高度等方面進行療效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因胸腰椎骨質疏松性壓縮性骨折接受PKP住院治療的患者共68例,其中男26例,女42例,年齡55~84歲。平均64.7歲。68例患者中單發(fā)骨折62例、多發(fā)骨折6例。應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測定患者腰椎骨密度,根據觀察到的骨密度值換算得出T值進行分組:骨質疏松組(A組,T值≤-2.5SD)42例,骨量減少組(B組,-2.5SD<T值≤-1SD)26例。
分別術前、術后3天、術后1年對患者進行隨訪跟蹤,觀察指標為:骨密度、椎體高度(包括椎體前緣、椎體中線及椎體緣高度)。
1.2.1 骨密度測量 參照骨質疏松診斷標準[1],采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骨密度低于正常成人的峰值不足一個標準差屬正常;降低1~2.5個標準差為骨量減少;降低>2.5個標準差為骨質疏松。
1.2.2 椎體前后緣高度測量 在側位X線片上,測量傷椎椎體前緣、中線及后緣的高度,以椎體前緣和中線高度的平均值作為骨折椎體的平均高度進行對比分析。椎體高度丟失率=(術后3天椎體平均高度—術后1年椎體平均高度)/術后3天椎體平均高度。
數據以均值+標準差表示,運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術前、術后3天、術后1年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 H檢驗或χ2檢驗,P<0.05判斷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4.1 手術方法 患者取俯臥位,墊空腹部,局部麻醉,C臂X線機前后位和側位投照確定傷椎兩側椎弓根區(qū)域,標記皮膚穿刺點,常規(guī)消毒鋪巾。分別以傷椎棘突為中心左右各旁開約3cm,左右各做一長約0.2cm縱切口,用兩根椎體成形專用穿刺針于切口處,正側位透視下逐步進入雙側椎弓根,側位顯示針尖穿入椎體后緣約1.5cm,正位顯示針尖均位于椎體內,穿刺成功。退出穿刺針內芯,透視下用椎體成形專用鉆頭分別鉆開球囊通道,再在透視下于分別于兩側通道放置成形球囊,檢查球囊位置較佳后逐步撐開,正側位透視顯示撐開程度可。負壓下退出球囊,透視下兩側同時緩慢注入骨水泥,并監(jiān)測骨水泥分布情況及是否滲漏,待骨水泥分布滿意后稍凝固,拔出套管。每個椎體約注入4.8ml~6.0ml,術后平臥24小時,腰背部佩戴腰圍保護下逐漸下地功能鍛煉。
1.4.2 骨質疏松癥中西醫(yī)藥物治療 口服鈣爾奇D 600mg bid以補充鈣質,阿法骨化醇膠丸0.25ug bid促進鈣吸收,阿侖膦酸鈉片每周70mg,抑制破骨細胞,抑制骨吸收,提高骨量。口服仙靈骨葆膠囊以滋補肝腎,活血通絡,強筋壯骨。
1.4.3 運動療法 術后 3~7d患者全身情況改善后,鼓勵患者在床上作伸腰挺腹和翻身練習,翻身時腰部維持伸展位,肩與骨盆同時翻轉,翻身后進行俯臥位的過伸練習;指導患者循序漸進地采用五點式、三點式、飛燕點水式等方法行腰背肌功能鍛煉[2]。三種方法交替練習,反復約20遍,每日不感疲勞為度,使患者兩周內能充分挺腹和達到最大限度的腰過伸。6周后站立位進行脊柱后伸,側彎及旋轉練習;骨折愈合后指導患者進一步擴大脊柱活動范圍及增強背肌肌力練習[3],該療法應堅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原則。
1.4.4 由于骨質疏松受激素水平、營養(yǎng)狀態(tài)、日照運動、生活方式等很多因素的影響,因此指導患者養(yǎng)生保健,注意合理膳食營養(yǎng),多食用含鈣量高的食物,適當的活動鍛煉,接受日光浴,不吸煙,不飲酒,少喝咖啡、濃茶,低鹽飲食等,盡可能保存體內鈣質,是防治骨質疏松的重要措施。
68例均順利完成隨訪,分別于術前、術后3天、術后1年進行、椎體高度評價。兩組患者術后1年骨密度較術前明顯改善(表1);椎體高度丟失率有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A組較B組椎體高度丟失更加明顯(表2),兩組臨床觀察均未發(fā)現相鄰椎體再骨折。
表1 手術前后骨密度測量值(g/cm2)
表1示:兩組患者術后1年骨密度與術前比較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椎體高度平均高度(mm)及椎體高度丟失率。
表2示:椎體高度丟失率B組與A組比較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繼續(xù)采用口服鈣爾奇D、阿法骨化醇膠丸、阿倫磷酸鈉片、仙靈骨葆膠囊四種中西藥聯合,前三種藥物在補充鈣質、維生素D、促進鈣吸收、抑制破骨細胞、提高骨量有顯著效果,仙靈骨葆膠囊作為中藥補腎健骨的代表方藥之一,具有滋補肝腎,活血通絡,強筋壯骨的功效。根據中醫(yī)理論,隨著年齡的增長,腎精逐漸虧虛,致血和骨髓化源不足,骨失充養(yǎng),骨礦含量減少,出現骨軟無力,易發(fā)生骨折等腎虛癥候,故中醫(yī)補腎健骨是防治的核心所在。
腰背肌鍛煉對維持及增強脊柱穩(wěn)定性具有重要的意義,積極的腰背肌功能鍛煉,可緊張前縱韌帶,使PKP術后進一步恢復椎體高度的趨勢;科學的腰背肌鍛煉具有預防脊柱相鄰椎體再骨折的作用,行PKP術后,雖然可以修補脊柱前柱的穩(wěn)定,但是無法同時增強后柱的作用,而且由于骨水泥進入椎體 ,改變了椎體的內部結構,從而改變了椎體的力學特點,容易造成相鄰椎體的應力集中,導致骨折再發(fā)生,腰背肌通過張力帶作用可以減緩因前柱壓應力增加而造成的再骨折風險。
總的說來,引起術后椎體繼發(fā)高度丟失或相鄰椎體再骨折的相關因素較多。發(fā)現與之相關的骨質疏松程度、椎體高度等幾個指標在臨床上也是可以通過術后中西醫(yī)結合方式加以干預,因此系統(tǒng)抗骨質疏松治療對防止或減少PKP術后相關椎體繼發(fā)高度丟失或繼發(fā)骨折的發(fā)生發(fā)展有較大意義。
[1]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診治指南(2011年).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2011,4(1):2-17.
[2]郭鐵成,陳勇,岳翔.患者自我干預在腰背痛康復中的作用[J].中國康復,2005,20(6):369-370.
[3]南登昆.康復醫(y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231-23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