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從軍
摘 要 培智學校的教育對象同普通中小學學校的教育對象在身心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此其校園文化建設存在著較大的特殊性,為了系統(tǒng)思考培智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本文通過引用生態(tài)系統(tǒng)論的發(fā)展觀,從相互聯系的微觀系統(tǒng)、中間系統(tǒng)、外層系統(tǒng)及宏觀系統(tǒng)四個方面,系統(tǒng)地思考了培智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
關鍵詞 生態(tài)系統(tǒng)論 培智學校 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5.063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al Environment in
Peizhi School under the Ecosystem Theory
LI Congjun
(Futian District Zhuxiang School,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Abstract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bject of education and the object of the ordinar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aspects of the Peizhi School.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culture has a great particularity, in order to think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culture of the school. By using the concep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system theor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think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culture of the Peizhi School from four aspects of the interrelated micro system, the middle system, the outer system and the macro system.
Keywords ecosystem theory; Peizhi School; campus culture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浪潮的推進,校園生活對人的影響變得越來越深刻。校園文化是校園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生活在校園中的每一個孩子。培智學校作為主要招收智力障礙和精神障礙學生為主的特殊教育學校,由于其受教育主體身心狀況存在的特殊性,其校園文化建設與普通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著諸多的不同,所以其對培智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參考性價值不大。美國心理學家布倫芬布魯納于1979年提出了兒童發(fā)展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這為培智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
1 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
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認為,人的發(fā)展處于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中,人的發(fā)展離不開人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在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中,生態(tài)指的是有機體或個人正在經歷著的、或者與個體有著直接或間接的環(huán)境。[1]兒童的發(fā)展就是由多個彼此之間相互影響、相互關聯,同時又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組成。其中,布倫芬布魯納根據其將對兒童發(fā)展影響的大小將生態(tài)系統(tǒng)分為了四類:微觀系統(tǒng)、中觀系統(tǒng)、外層系統(tǒng)和宏觀系統(tǒng)。
微觀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是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最里層,同時也是對兒童發(fā)展產生直接影響的系統(tǒng)。包括由兒童及其家人組成的家庭,由老師和同學組成的學校,以及由鄰居組成的社區(qū)。中間系統(tǒng),是指兒童直接參與的微觀系統(tǒng)之間的相互影響。例如,兒童家庭的語言習慣可能會影響兒童在學校學習語言的水平。外層系統(tǒng),指那些兒童雖然未曾直接參與,但對個人有著影響的環(huán)境。例如,兒童父母不同的工作環(huán)境會影響他們在家中的行為,進而影響到兒童的生活和學習。宏觀系統(tǒng),指兒童所處社會文化中的社會機構的組織或意識形態(tài)。例如,兒童父母在工作中所產生的情緒和壓力,在某種情況下與社會所規(guī)定的薪酬、工作時間、福利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社會地位或名聲相聯系。
2培智學校校園文化建設
學校校園文化是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在長期辦學的過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標、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guī)范,是以學校組織領導,以師生為主體,以學生為核心,以課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亞文化。[2]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具體可分為校園物質文化、校園精神文化及校園制度文化。一般來說,校園物質文化是載體,校園精神文化是核心,校園制度文化是保障。作為承擔部分特殊教育任務的培智學校,其教育目標重點為“通過適合其身心發(fā)展特點的教育與訓練……最大限度地補償其缺陷,使其掌握生活在適用的知識,形成基本的實用能力和必要的良好習慣”,[3]這與普通中小學的教育目標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而其校園文化建設存在著自己的特殊性。
培智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這種特殊性的根源在于受其教學對象的影響。新修訂的《殘疾人教育條例》明確指出,“適齡殘疾兒童、少年能夠適應普通學校學習生活、接受普通教育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規(guī)定就近到普通學校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盵4]因此,輕度障礙兒童到普通中小學進行隨班就讀是特殊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而中重度智力障礙和精神類障礙學生則主要到培智學校就讀。由于此類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與普通中小學學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而培智學校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的起點和終點應該更多地考慮培智學校的學生。大多數培智學校學生身體機能相對普通學生來說發(fā)展較弱,在走、跑、跳、平衡、耐力等方面的能力都要比正常水平要低。培智學校學生的智力水平遠比普通學生水平要低,其言語表達存在較大缺陷,同時語言理解能力較差。記憶以形象記憶為主,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觀察范圍狹窄,注意力保持時間較短、觀察范圍較窄。受限于智力水平的限制,培智學校學生的社交動力不足,同時社交方式受語言發(fā)展水平的限制較大。
本質上看,培智學校校園文化屬于整個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它既受整個社會文化的影響,同時又能動地影響著整個社會文化。因此,培智學校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既要考慮到社會文化這個大的方面,也要考慮到學生個體這個關鍵因素,從而達到促使學生發(fā)展的整個系統(tǒng)的平衡。而布倫芬布魯納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論則可以為培智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從理論上提供系統(tǒng)的思考視角。
3 生態(tài)系統(tǒng)論與培智學校校園文化建設
將生態(tài)系統(tǒng)論運用到培智學校的文化建設當中,系統(tǒng)地思考校園文化建設,可以避免類似于普通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中所出現的問題。例如,重視物質文化建設而忽視精神文化建設、缺乏自身獨有的特色、缺乏相應評價機制等問題。[5]需要注意的是,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不能將四個系統(tǒng)割裂開來,而應該注意到四個系統(tǒng)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特點。
3.1 宏觀系統(tǒng)下培智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
縱觀整個特殊教育史,培智學校的不斷發(fā)展是人類社會人權意識不斷進步的重要表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市(地)和30萬人口以上、殘疾兒童少年人口較多的縣(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學?!?。這樣的政策為特殊學生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入學機會,體現了人們對弱勢群體的關心程度在提高。
然而,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社會大眾并不能做到普遍理解和關心殘疾兒童少年群體,尤其是在普通教育競爭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因此,培智學校首先應該利用國家教育政策的福利,通過自身文化影響或者改變那些態(tài)度消極的公眾。例如,應該將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在其服務轄區(qū)交通最便捷的位置,校園的硬件建設嚴格執(zhí)行無障礙要求,傳遞出社會的人文關懷。其次,培智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應該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整個社會文化當中,避免出現文化“孤島”。例如,很多培智學??紤]到自身的特殊性,極少同普通中小學之間開展活動。最后,應該秉持“請進來”的開放姿態(tài)。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時應該將普通學校教育資源、非教育系統(tǒng)資源、非本地區(qū)文化資源、非本國文化資源請進校園。
3.2 外層系統(tǒng)下培智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
外層系統(tǒng)由父母工作單位、鄰里社區(qū)、學校管理部門、網絡類型等四個環(huán)境系統(tǒng)構成,環(huán)境系統(tǒng)之間相互作用,間接影響人的發(fā)展。[5]在這個系統(tǒng)當中,兒童并不直接參與其中,這就意味著兒童是被動地接受來自外界的影響。
鑒于此,培智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一方面要避免外層系統(tǒng)帶給學校學生發(fā)展的不利影響,另一方面則要充分利用外層系統(tǒng)帶給培智學校的積極影響。在避免外層系統(tǒng)的不利因素時,也不必過分擔心外界因素對兒童發(fā)展的不利影響而過度加以保護。不真實、不實際的環(huán)境會對孩子造成錯誤的知覺,從而更加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例如,學校由于擔心學生無法甄別網絡虛假信息而上當受騙,從而全面禁止學生接觸互聯網。
3.3 中間系統(tǒng)下培智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
中間系統(tǒng)指的是各個微觀系統(tǒng)之間的聯系和相互關系。如果各個微觀系統(tǒng)之間有較強的積極聯系,則學生的發(fā)展有可能實現最優(yōu)化。這就要求培智學校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將學生所處的家庭及社區(qū)納入進來,以學校為紐帶,實現三者之間的良好互動。
培智學生群體同普通中小學學生群體相比,其最大的不同就是培智學生的異質性大于同質性,這也是培智學校課程教學實施個別化的緣由所在。鑒于此,家校合作文化應該成為培智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一方面,家長掌握了學生最詳細和最真實的資料,有能力為教師的教育教學提供基礎資料。另一方面,大部分家長迫切需要正確的教育和康復知識、技能。此外,培智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還應該加強同社區(qū)之間的聯系,一方面做到加強自身同社區(qū)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引導那些退縮的家庭積極走出家門,融入社區(qū),為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創(chuàng)造條件。例如,培智學??梢远ㄆ谘堅谶@一方面做得好的家長到校園,分享自己的心路及做法,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3.4 微觀系統(tǒng)下培智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
在該系統(tǒng)當中,主要強調的是培智學校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在互動過程當中,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學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出發(fā)點。例如,培智學校的大門可以設計成類似于海洋王國、動物王國這樣的主題,有利于學生真正接納學校,對學校產生歸屬感。在培智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中,由于學生的身心特點,學校的物質建設更應該堅持形象化、具體化、簡單化的原則;精神文化建設更多地堅持以人文關懷為主,減少強制性、懲罰性制度的存在,使學生能夠在培智學校的校園環(huán)境中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參考文獻
[1] 侯鳳友.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心理發(fā)展述評[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12).
[2] 薛振東.輪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關于撫順市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證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5(8).
[3] 王輝.培智學校現行培養(yǎng)目標和課程問題的解析[J].中國特殊教育,2003(2).
[4]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殘疾人教育條例[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2/23/content_5170264.htm
[5] 杜寧娟,范安平.從bronfenbrenner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的外層系統(tǒng)看兒童的發(fā)展[J].健康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