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一葉
【摘要】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內容選材是所有環(huán)節(jié)中的第一道程序,是所有環(huán)節(jié)的前提和基礎,因此,選什么內容開展教學活動?為什么選這些內容,是否合適?教師應如何把握?這些都是需要教師去思考和研究的內容。文章主要基于作者對所在學?!皟热葸x材”的實施現狀、路徑及策略幾方面來談自己的一些實踐和思考。
【關鍵詞】選材適宜性;價值把握;支持策略
幼兒園教學活動目的是促進兒童在情感、態(tài)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獲得全面發(fā)展。為達成教育目標,所涉及的教學活動內容是紛繁多樣的。
《綱要》中也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內容應該遵循的原則是:
(1)既符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
(2)既符合又餓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fā)展。
(3)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為此,教師就應兼顧兒童、社會和知識邏輯等各方面的因素,對教育活動內容加以選擇,并適當設置,使兒童獲得豐富的知識經驗,促進兒童身心的和諧發(fā)展。
那么,教學活動內容從何而來?為什么選擇這些內容,是否合適?教師又應如何把握?下面,我將從內容選材這一塊來談談我園的現狀及提出我的一些策略思考。
一、關于內容的來源
現狀調查:
1.從主題中來。小中大各年段的教學活動主要圍繞主題活動展開。在一個主題中,涵蓋語言、數學、音樂、美術、科學、社會、體育等不同領域的教學內容,這些內容既是獨立的個體,又與主題活動的教育總目標相呼應。
2.從時令中來。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安排,還考慮到了季節(jié)、節(jié)日等其他因素。如結合我園“樂享節(jié)日”特色課程,圍繞四大板塊的傳統節(jié)日和四個緯度的社會節(jié)日,涵蓋探春、嬉夏、賞秋、暖冬四個季節(jié),會有相應的教學活動滲透其中。
3.從生活中來。所謂“一日生活皆課程”,因此我園也梳理了生活課程及安全課程,將這些活動有機安排,貫穿于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如結合大班幼兒掉牙的年齡特點,及時滲透《我掉牙了》《保護牙齒》等健康活動;又如,結合安全教育逐步形成“安寶寶”安全課程,以小班兒歌、中班故事、大班游戲的形式定期開展系列活動,使安全教育更系統、更有效。
4.從幼兒中來。幼兒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生發(fā)出一些令人感興趣的問題或探究點,隨著課程游戲化的推進和兒童視角的關注聚焦,老師們會篩選一些有價值的問題,追隨孩子的興趣繼續(xù)探究,生成一些個性化的教學活動。
如中1班的幼兒因為同伴帶來了兩只鸚鵡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教師追隨幼兒的興趣點,圍繞鸚鵡展開了調查交流《我所了解的鸚鵡是……》、美工《可愛的鸚鵡》和綜合《我的飼養(yǎng)日記》等活動。
策略支持:
1.主題中融合——教學內容要體現主題統一,對應和覆蓋主題活動的總體目標要求。
2.節(jié)日中滲透——教學內容要凸顯學校特色,結合季節(jié)、節(jié)日及周邊環(huán)境資源等因素。
3.生活中貫穿——教學內容要貼近幼兒生活,配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
4.幼兒中生成——教學內容要關注生本需求,引發(fā)和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
二、關于內容的適宜性
現狀調查:
1.總體把關,過程推進。每個主題會開展前、中、后審議,旨在讓內容和形式更加適宜。
主題前審議:更多的是關注主題與內容的匹配度,關注集體活動與游戲活動的合理分配。如數學活動知識點的系統梳理和分配,將適合集體教學的活動保留,不必要的課時刪減或分解到區(qū)域游戲中以個別化的學習完成。
主題中審議:是通過教學活動的完成效度來調整、優(yōu)化教學內容,努力將每個教學活動調整到最適宜幼兒的形式。
主題后審議:則是對整個主題內容的再梳理,去粗取精,完善保存并傳承下去。
2.觀念轉變,關注發(fā)展。在“兒童主體”“潤澤教育”的理念下,老師們在選材上已經有了生活化、游戲化的意識,并努力將幼兒能力前推,用適宜孩子發(fā)展的形式來組織活動。比如:
(1)交流活動變“空口講”為調查后分享。
(2)實踐活動不再拘泥于教室或桌面的操作,而是讓幼兒親自走進大自然、大社會中去探究和體驗。
(3)在集體活動融入更多的游戲情境,增強趣味性……
同時,我們也發(fā)現了存在的問題,比如:
(1)各年齡段有的教學題材差不多,實施的時候重難點和層次性不夠明顯。
(2)有的選材只關注活動名稱與主題相匹配,實質的內容及知識點有重復。
策略支持:
1.繼續(xù)做實主題審議——把好內容選擇的第一關,增肥瘦身讓選材更適宜。
2.關注幼兒年齡特征——選擇恰當的活動形式,適度挑戰(zhàn)讓發(fā)展更有效。
3.用好《指南》行動依據——熟悉本年齡段幼兒指標,實時對照讓目標更清晰。
三、關于內容的價值把握
現狀調查:
教材內容選定后,對于內容的價值把握也很重要。目前我園在教案設計時已關注到這一點,并增加了“幼兒及教材分析”,要求教師針對教材定位和幼兒學情進行分析。實際在備課的過程中,會發(fā)現活動“核心價值點”的把握對于老師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對于幼兒的實際經驗的分析也不是很到位。如:教材分析把握不準,與學情分析混淆,抑或是學情分析較為籠統,更多是進行教材分析。
策略支持:
1.加強對教材的科學分析——緊扣學科特質,挖掘教育價值,梳理知識序列,把握核心內容。
2.做好對學情的客觀分析——圍繞該年齡段或班級幼兒知識技能、學習習慣和方法、學習態(tài)度與學習動力等方面進行整體的、基礎性的客觀剖析,分成三條闡述:已有什么、還缺什么、需要給什么,簡潔明了。
四、關于教師的自我認識
現狀調查:老師們拿到教學內容的時候,往往會有拿來主義的心理。根據現成的教案照搬照抄一遍,看似完成教學任務,實際上只是將這個活動走了個過場而已。其實,每個老師自身的特長和風格都不一樣,同一份選材和設計在不同老師的演繹下呈現的教學效果也不盡相同。沒有很好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那么整個活動的亮點或精華之處或許也就無法再現了。
策略支持:
1.揚長避短和取長補短——教師在選擇內容、設計內容的時候,也需要進行自我分析,彰顯專業(yè)特長,培養(yǎng)自己的風格,同時也反思自己的短板,功夫化在平時。
2.優(yōu)化內容和創(chuàng)新演繹——努力做到不照搬別人的教學設計,可以在別人的基礎上結合自我分析進行個性化的修改和調整,讓內容更適宜自己班里的孩子,讓他們得到最適切的發(fā)展。
總之,“潤澤”教育下的內容選擇,要做到以兒童為本、生活為源、趣味為先,用適宜選材促適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