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祝清
(華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上海 200241)
范麗芳
(上海市寶山區(qū)青少年科學技術指導站 200940)
李亦蕾
(上海市寶山區(qū)高境鎮(zhèn)第三中學 200439)
樟腦是市場上普遍使用的驅蟲類產(chǎn)品,但因為其含有多種化學成分,長期吸入可能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傷害[1]。于是尋找一種天然的替代品,既對人體無害,又能夠達到驅蟲效果成為了迫切的需求。
碰碰香手指碰完后(手指上)清香宜人,因此得名。薄荷全株清氣芳香。香妃草為芳香植物,可以提煉精油。這三種均為唇形科植物,有特殊的氣味,昆蟲可能對其有一定的趨避性,且暫無對人體有害的報道。
蟋蟀(Achetadomestica)是國外常用的昆蟲實驗材料,可用于對聲音選擇、交配選擇、打斗行為等行為學研究[2~4]。因此選用蟋蟀作為實驗昆蟲,觀察其對不同植物的趨避效果。
市場采購碰碰香、薄荷、香妃草、樟腦以及蟋蟀。試紙、載玻片、榨汁機、滴管、31cm×22cm長寬的透明容器,容器劃分為左右兩個區(qū)域1和2,區(qū)域1分別依次放置樟腦等藥劑,不放置時為空白樣,藥劑下墊載玻片,蟋蟀可以在容器內自由活動(圖1)。
(1) 將容器中放入蟋蟀10只,相同規(guī)格的容器共6組。每5min記錄一次6個容器中區(qū)域1內蟋蟀的個數(shù),共記錄6次。
圖1 實驗裝置圖
(2) 將樟腦置于載玻片上,放入?yún)^(qū)域1,其余同步驟(1)。
(3) 分別將三種植物用榨汁機榨汁,用滴管取5滴植物汁液滴于試紙上,試紙置于載玻片上,放入?yún)^(qū)域1,其余同步驟(1)。
(4) 以時間為X軸,6組數(shù)據(jù)取平均值為Y軸,作圖。
(1) 各藥劑的驅蟲效果見圖2,其中放入時區(qū)域1的蟋蟀數(shù)量統(tǒng)一標記為5只,實線表示空白組,未放置任何藥劑,虛線表示實驗組。
(2) 蟋蟀對于樟腦的趨避反應較為緩慢,剛開始的10min內無明顯效果。隨著時間的增加,樟腦的氣味開始擴散,蟋蟀漸漸遠離樟腦,25min時平均停留在區(qū)域1內的僅為2只,可見樟腦確實有較為顯著的驅蟲效果。
圖2 各種藥劑的驅蟲效果
(3) 碰碰香驅蟲效果非常穩(wěn)定,從5min至25min區(qū)域1的平均蟋蟀個數(shù)為2.6只,且起效時間較快,蟋蟀大多不愿停留在碰碰香提取液所在的區(qū)域1內。
(4) 蟋蟀對于薄荷的趨避反應非??焖?,放入后即開始爬離區(qū)域1,但隨著時間推移,驅蟲效果并未增加,25min時區(qū)域1內的平均蟋蟀個數(shù)為2.8只。
(5) 蟋蟀對于香妃草的趨避反應在10min內效果逐步增加,蟋蟀不斷遠離香妃草區(qū)域。10min后效果區(qū)域穩(wěn)定,最終25min時停留在區(qū)域1的蟋蟀為2.8只。
本實驗通過對蟋蟀趨避性的行為研究,證實了樟腦的驅蟲效果,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蟋蟀對于香妃草、碰碰香、薄荷等植物也會產(chǎn)生趨避行為,并初步認為碰碰香的效果較佳。且這些植物對人體無害,有可能替代樟腦,起到驅蟲防蛀的效果。
此外,對照組也可使用聲音、食物、遮蔽物、光線等其他因素,應用于學生的拓展實驗,研究昆蟲趨避行為。例如,播放同種或不同種蟋蟀的叫聲,比較蟋蟀是否靠近或離開;放置水果等食物,觀察蟋蟀逗留時間是否延長;放置雞蛋蛋托等遮蔽物,比較其是否更傾向于躲藏于縫隙中;容器一段放置光源,研究蟋蟀的趨光性等。
(1) 操作 載玻片起到隔離試劑與容器的作用,否則殘留在容器上的試劑可能會影響下一組實驗。
(2) 儀器放置 區(qū)域設置時應注意交錯放置,否則可能因受到外界不可控的因素影響,造成實驗失敗。例如,蟋蟀對空白組中的區(qū)域1、2有明顯的偏向性,則應及時調整實驗裝置。
(3) 預期效果 對照組(樟腦)的蟋蟀應有趨避行為,否則應調整實驗裝置。
(4) 數(shù)據(jù)分析 如有條件,應采用SPSS等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