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蟲病是棘球蚴病的俗稱,是棘球絳蟲的中絳期,寄生于羊、牛等家畜及多種野生動物和人的肝、肺等器官內引起的人獸共患寄生蟲病,為我國優(yōu)先防治的二類動物疫病。河北省承德市接壩地區(qū)特殊的飼養(yǎng)管理方式及氣候條件為該病的流行提供了有利條件。包蟲病危害嚴重、防治困難。保護易感動物,對中間宿主進行免疫,是防治包蟲病的重要措施[1]。為了評估包蟲病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在該地區(qū)應用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進行了本試驗。
選擇接壩地區(qū)4個牧場(編號A、B、C、D)8周齡左右羔羊,共479只。牧場飼養(yǎng)方式為自然放牧。
將每場的羔羊隨機分組:免疫組308只、對照組171只(表1)。免疫組除注射疫苗外,其他條件與對照組完全一致。
表1 各牧場試驗羔羊分組情況 單位:只
羊棘球蚴(包蟲)病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主要成分為羊棘球蚴EG95抗原),由重慶澳龍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為2017013-1,生產(chǎn)日期為20171114,有效期為1年。
8周齡左右進行首次免疫,首次免疫后間隔1個月加免1次。按照疫苗瓶簽注明的頭份,用疫苗專用稀釋液稀釋,頸部皮下注射1 mL/只。
免疫后對免疫羔羊的精神狀態(tài)及注射部位局部變化等進行仔細觀察,持續(xù)2 d,確定有無疫苗反應及反應的輕重程度。
免疫組分別于首次免疫前、加強免疫前,首次免疫后2、6和9個月,對照組分別于試驗前和試驗后9個月,全部采血收集血清,用羊棘球蚴(包蟲)病ELISA抗體檢測試劑盒(批號20180110)進行檢測,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及陰陽性判定。
免疫組個別羊有輕微的疫苗反應,表現(xiàn)為精神萎頓,飲食欲減退,注射部位輕微腫脹,但很快恢復正常。
免疫組:首次免疫前平均抗體陽性率為2.27%,1個月后(加強免疫前)平均抗體陽性率上升到87.16%;首次免疫后2、6和9個月的抗體陽性率分別為99.32%、93.49%和86.46%。對照組:首次免疫前抗體陽性率(感染抗體)與免疫組近似,為2.34%,9個月后,抗體陽性率上升至7.93%(表2)。4個牧場免疫效果檢測具體結果見表3。
表2 免疫組和對照組抗體檢測結果
采用SPSS 22.0軟件,對試驗開展9個月后4個牧場對照組的羊包蟲病感染抗體陽性率進行卡方檢驗,發(fā)現(xiàn)P值均大于0.05,無顯著性差異。
免疫羊雖對本疫苗有輕微的免疫應激反應,但這可能是因抓羊和免疫注射刺激導致的,因此可以認為疫苗的免疫副作用較小。本研究為了驗證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選擇了8周齡左右的羔羊。這是因為此階段羔羊感染包蟲病的概率較低,有利于正確評價疫苗的免疫效果[2]。因本級實驗室不具備做蟲卵攻擊試驗的條件,所以本次試驗以抗體滴度來驗證疫苗的保護效果。有報道稱,抗體滴度高低與疫苗保護強弱之間存在明顯正相關關系[3]。因此,抗體滴度能夠反映出疫苗的保護效果。
表3 4個牧場的免疫抗體陽性率檢測結果單位:%
免疫抗體檢測結果顯示,免疫后抗體陽性率快速直線上升,加強免疫后1個月內,仍繼續(xù)上升,但幅度變小,免疫9個月后,仍保持較高的抗體水平(圖1),說明疫苗能快速誘導羊機體產(chǎn)生免疫保護抗體,且加強免疫后,能維持較長時間。根據(jù)試劑盒說明,樣品OD值介于0.3~0.6之間,判為保護力低。免疫組加強免疫前的抗體合格率雖然達到了87.16%,但抗體水平較低的樣品占到55%,所以首免后間隔1個月進行加強免疫十分必要。
圖1 抗體合格率變化趨勢
對照組在試驗開展9個月后,包蟲病感染抗體陽性率上升為7.93%,與前期所做流行病學調查數(shù)據(jù)相符[4]。4個牧場對照組包蟲病感染抗體陽性率無顯著差異,說明本研究做到了試驗對象選定及分組的隨機性。
本研究結果表明羔羊免疫后可以獲得應有的保護,但由于時間有限,未能形成程序化的免疫程序,這有待今后繼續(xù)研究。
試驗數(shù)據(jù)顯示,該包蟲病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按照疫苗說明書中的免疫程序對羔羊群進行免疫,9個月后動物個體仍維持較高的抗體水平。試驗結果表明,該疫苗對羊包蟲病具有較好保護力,可以在包蟲病流行區(qū)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