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飛,郭明,李寧,蔡旭華
(1.安吉縣人民醫(yī)院,浙江 安吉313300;2.湖州市中心醫(yī)院,浙江 湖州 313000)
ERCP術后胰腺炎 (Post-ERCP pancreatitis,PEP)是ERCP術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其發(fā)病率約10%[1],其中約90%的PEP為輕中度,但死亡率高達3%[2]。PEP會延長住院時間、增加經濟負擔,早期預測可為高?;颊咛峁┻m當?shù)闹С种委煛D壳皩EP相關的預測因素研究較多[3-5],其中術后3小時血清淀粉酶水平被認為是早期診斷PEP的有效指標[4]。本研究對ERCP術后3小時血清淀粉酶診斷PEP的價值進行研究,并探討導致PEP的相關危險因素,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3月-2017年10月882例行ERCP術患者,排除術前2周內有胰腺炎史者及術后淀粉酶水平檢查缺失者,其中安吉縣人民醫(yī)院230例,湖州市中心醫(yī)院652例;男357例,女 525 例,年齡 35~87 歲,平均(64.6±12.5)歲,所有患者行ERCP的目的均為治療性。最終診斷包括:膽管結石 721例 (81.75%),胰管結石 14例(1.59%),良性膽管狹窄 28 例(3.17%),惡性膽管狹窄 70 例(7.94%),其他 49 例(5.56%)。
1.2 方法 (1)術前準備及ERCP操作:所有患者完善抽血(血常規(guī)、生化、凝血、血淀粉酶、腫瘤標志物、術前四項等)及心電圖、影像學等檢查,術前充分評估手術風險,排除絕對手術禁忌,與患方溝通后并簽署手術同意書;術前均常規(guī)禁食禁飲 8~10小時,術前10分鐘肌肉注射山莨菪堿 10mg、咪唑安定2mg及鹽酸哌替啶 50mg;術前1小時常規(guī)予100mg吲哚美辛直腸塞肛。對ERCP相關的侵入性器械均術前嚴格消毒。由經驗豐富的內鏡醫(yī)師采用導絲插管法進行ERCP操作。(2)血淀粉酶測定:于術前和術后3小時靜脈采血,采用速率法進行測定,淀粉酶的參考范圍小于103 IU/L;分析判斷淀粉酶的變化與PEP發(fā)生的相關性。(3)其他相關危險因素分析:收集患者臨床資料,將危險因素進行單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PEP的其他相關危險因素。PEP診斷標準[6]:(1)術后出現(xiàn)胰腺炎相關的臨床癥狀 (如新發(fā)腹痛或腹痛進行性加重);(2)術后24小時血清淀粉酶水平大于正常值的3倍。符合以上2項即可診斷。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 SPSS 19.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 t檢驗或 Mann-Whitney檢驗進行比較;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采用ROC曲線對ERCP術后3小時血清淀粉酶進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確定PEP的相關危險因素。
2.1 ERCP診治情況 本研究共納入882例行治療性ERCP患者,其中行預切開 56例(6.35%),內鏡下括約肌切開術570例(64.63%),乳頭球囊擴張553例 (62.70%); 膽道支架引流術 112例(12.70%),鼻膽管引流 728 例(82.54%)。 ERCP 術后并發(fā)癥主要包括感染35例(3.97%),胰腺炎91例(10.32%),出血 56 例(6.35%),高淀粉酶血癥119例(13.49%),所有出現(xiàn)并發(fā)癥的患者均經內科保守治療后好轉出院,無死亡病例。
2.2 術后3小時淀粉酶水平對PEP的診斷價值分析術后3小時不同淀粉酶水平(>1.5倍正常值、>2倍正常值、>3倍正常值、>4倍正常值)對PEP的診斷效能后發(fā)現(xiàn),當?shù)矸勖福?倍正常值時的Youden指數(shù)為61.6%此時對PEP的診斷敏感度為84.6%,特異度為 77.0%。 詳見表1。
表1 術后3小時不同淀粉酶水平對PEP的診斷效能(%)
2.3 PEP的危險因素分析
2.3.1 單因素分析 將性別、年齡以及相關病史等資料與PEP發(fā)病情況進行單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術中插管困難、膽道支架引流術、術前肝功能正常(包括 AST、ALT、ALP、GGT、直接和間接膽紅素)、術后24小時淀粉酶>2倍正常值是發(fā)生ERCP術后胰腺炎的危險因素(P<0.05)。 詳見表2。
表2 影響ERCP術后胰腺炎發(fā)生的單因素分析
2.3.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ERCP術后是否發(fā)生PEP為自變量,將表3中單因素分析有意義的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中,結果顯示,導致PEP的獨立危險因素分別為術后3小時淀粉酶水平>2倍正常值(OR 值 17.783),膽道支架引流術(OR 值 3.703),以及術前 ALP 正常(OR 值3.504),詳見表3。
表3 術后PEP相關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續(xù)表3
PEP是指由ERCP所引發(fā)的急性胰腺炎,是ERCP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文獻[7]報道,PEP發(fā)生率為2%~25%,死亡率約為3%。本研究共納入882例,其中91例發(fā)生PEP,發(fā)病率為10.3%。目前,PEP的發(fā)病機制有多因素,包括機械性、熱性、化學性、靜水性、酶性和微生物性,所有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PEP的發(fā)生[8]。
1991年Cutton首先提出PEP診斷標準,指出在ERCP術后出現(xiàn)的新發(fā)腹痛或腹痛進行性加重,同時伴術后24小時淀粉酶水平高于正常值3倍可診斷為PEP[6]。研究表明隨著時間推移,PEP嚴重程度將逐漸增加,而早期進行疼痛控制、感染監(jiān)測、液體支持等干預措施能有效降低PEP的嚴重程度[9],因此早期預測PEP的發(fā)生一直是關注的重點。應用ERCP術后2~8小時血清淀粉酶水平來預測PEP 已經被大量報道[4-5,10-11]。 Lee 等[11]研究表明,術后4小時淀粉酶水平<1.5倍正常值可排除PEP(敏感度93.8%),而淀粉酶水平>4倍正常值時建議給予預防性治療(特異度93.2%)。Hayashi等[12]發(fā)現(xiàn)2小時血清淀粉酶具有較高的PEP診斷靈敏度(80%),當為2倍正常值時其診斷價值較大,同時結合插管時間及2小時淀粉酶水平可有效預測PEP發(fā)生。目前對于ERCP術后3小時血清淀粉酶預測PEP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中當?shù)矸勖杆剑? 倍正常值時,其 Youden 指數(shù)最大(61.6%),診斷效能最高,此時敏感度為84.6%,特異度為77.0%。
有研究表明正常的血清膽紅素水平是PEP危險因素之一[13-14]。徐特等[13]發(fā)現(xiàn)術前黃疸陰性是PEP的獨立危險因素。作者分析了患者術前肝功能水平與PEP關系發(fā)現(xiàn),術前肝功能正常者其術后PEP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術前肝功能異常者,其可能的機制是肝功能正常者膽汁淤積程度較輕,膽道解剖正常,ERCP術后膽汁和胰液引流水平更易受到影響,從而增加胰腺炎發(fā)生機率;而已有膽總管結石等患者,其原發(fā)病引起急慢性機械和化學刺激可導致膽管重建(膽管擴張)和適應,這種重構和適應也可能影響到鄰近的十二指腸乳頭甚至胰腺導管,使其對再次刺激(ERCP)形成耐受,使PEP發(fā)生率減少。研究發(fā)現(xiàn)膽道支架引流術與PEP發(fā)生有關,該發(fā)現(xiàn)與徐特等[13]研究結果相似,目前國內外研究對此尚無明確解釋[13-15],作者認為可能與膽道支架本身適應程度和患者本身出現(xiàn)的良惡性膽道狹窄有關,或與誘發(fā)術后高淀粉酶血癥存在一定的相關性[16],同時膽道支架是否存在對胰管的物理機械壓力尚不明確。也有學者認為插管困難是PEP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12-15],其主要機制是插管困難可引起乳頭括約肌痙攣或局部組織損傷,導致充血水腫,進而造成胰腺積液阻塞。有學者從乳頭和膽胰管聯(lián)合模型逐步描述了反復插管誘發(fā)PEP的機制,指出乳頭共管內瓣狀的黏膜皺褶及形成的盲袋樣結構、分隔膽胰管的纖維隔膜可防止腸液反流,反復插管可引起黏膜瓣損傷和十二指腸液返流,進而導致PEP的發(fā)生[17]。
本研究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術前ALP水平正常、膽道支架引流術、術后3小時淀粉酶水平>2倍正常值是PEP的獨立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