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碧貞
清 朝時的威遠縣令李南暉是甘肅通渭人,因“恥以貌博官”,躲避皇帝大挑,所以直至56歲才被授予威遠知縣一職。在任14年間,他體恤民情、勤政務(wù)實,修城池、筑河堤、架橋梁、建書院、修縣志……“百廢俱興,民心愛戴,歡若一家”,民間稱呼他為“清廉知縣”。
清乾隆三十年(1765),李南暉到任。次年便募資開修“幾幾不可支” 的東橋(原名觀瀾橋)和北橋(原名義津橋),總耗時十余載。在此期間,李南暉又發(fā)現(xiàn)縣城無城墻可固,一幅頹敗景象。于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春三月,雇役金木土石各匠夫,開工興修縣城(城墻)。匠人們起早摸黑,城墻是一天一個樣。
有一天,李南暉到現(xiàn)場巡查,見到城墻已有半人高,很是欣慰。他走到一段新砌的城墻前,情不自禁地撫手一摸,沒想到石沙紛紛落下。李南暉頓感此事非同小可,遂喚人前來相問。不多時,一衙役領(lǐng)人前來,李南暉一瞧,認出是縣城余翰林家的管事。
原來,余家見縣太爺發(fā)出的布告,知道城池修建非小工程,自然也能掙下不少銀子,于是就包攬下其中一段。為了免除長途運輸?shù)幕ㄙM,就用附近所產(chǎn)的劣質(zhì)泡沙石代替青石,心想時間一長,長上青苔,誰能看得出區(qū)別來呢。
萬萬沒想到,這縣太爺一來,不光是看,還用手摸。這一“審”石頭,問題就暴露出來了。自己得趕快想個辦法應(yīng)付。只是,還未容他想好對策,李南暉就開口問道:“知道喚你前來所為何事?”管事心里直打鼓:“回縣太爺,小民不知。”李南暉雖然心里很惱,卻并沒發(fā)怒,只說:“沒有想到你們翰林家也會辦這種事。難不成要從這城墻上扒層皮下來?”余家管事聽了羞愧得無地自容,趕緊回去向余老太爺匯報。老太爺滿不在乎,“無妨,拿上些銀子,此事自然無虞?!?/p>
第二天,就有人前往拜訪李南暉,說道:“此乃一點小意思,還請笑納?!崩钅蠒熝裕骸拔崛羰罩?,有負圣上之托,有負百姓之望。不如,爾等將其捐作修城之資,行為可嘉?!?/p>
此事一傳出,前來捐資者眾。從此,再無人敢偷工減料、以次充好。李南暉隨后于西門建碑亭一座,曬出縣城興修起止時間、長寬高尺寸及用工、錢幣花費明細。他的這一創(chuàng)舉,既保證了城池修建的質(zhì)量,也讓參與修建的人和官員接受監(jiān)督。
正因為如此,威遠縣城在建成后贏得了極高的美譽,至今仍保留有古城墻523米。人們在感慨這一建筑奇跡時,更念念不忘知縣李南暉的清廉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