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白佛寺:高出海拔的信仰

      2018-08-03 04:33:10龍仁青
      貢嘎山 2018年3期
      關鍵詞:達賴喇嘛佛寺寺院

      龍仁青

      每一個名字都是寵愛

      青海湖,被高原上的山巒高高捧舉在手心里,好似捧舉著一顆珍貴的珠寶。高原的雙手向著藍天,使得這顆珠寶投射出藍天一樣的深邃與清澈,讓大地的一部分也變成了藍天。有了自然的寵愛,青海湖顯得無以倫比,有一種與世俱來的孤傲。她似乎是一個有潔癖的少女,在讓自己纖塵不染的同時,也挑剔地對待著她周邊的事物——在她的過往中,無數事物向她簇擁而來,但她卻根據自己的喜好留下了她要留下的,讓那些與她的潔癖個性不能融洽的事物,漸漸離開了她。她特地留下了草原,留下了草原的主人以及他們的牛羊、帳篷,包括他們的山川和河流,當然,還留下了他們的信仰。這些草原的主人,有藏族,有蒙古族,也有漢族和其他民族。

      草原,無邊無際地延伸著她的草色,而草色隨著季節(jié)或枯或榮——盛夏季節(jié),草原是深淺不一的綠色,野花點綴其間,紅黃藍白,那都是從彩虹上采擷的顏色,因此也像是碎裂一地的彩虹,毫無秩序地散亂在綠草之中。隆冬季節(jié),草原是一片蒼茫的枯黃,但她使蒼茫這兩個字眼也顯得膚淺,在風雪中,她讓一種近似來自孤獨者心靈深處的無處安放的情緒彌漫在大地之上,張揚著苦難,夸大著自然和人類所有的憂愁與無奈。草原上,盛夏短暫,隆冬慢長,但高原民族卻貼服在這片草原上,愛著她的盛夏,也愛著她的隆冬。他們模仿著夏天的艷麗,讓自己的服飾有著濃烈的色彩——鮮紅闊達的綢緞腰帶,花樣繁復的皮袍邊飾,即便是在皮靴上,也會讓一朵草原上細碎的野花定格在上面,讓短暫的夏天駐留在那里,也讓這彩虹的碎片駐留在那里。他們也懷揣著冬天的蒼茫,并用自己的體溫和愛心讓蒼茫變得溫暖,變成一種豁達和純凈,再從眼睛里,從嘴角的笑紋里流溢而出。即便是遇到一個陌生人,他們也會慷慨地把這來自內心,流露在眼睛和嘴角的微笑毫無保留地賜予。他們逐水草而居,放牧著牛羊,在跟隨著牛羊行走在草原上的時候,在某個拐彎處,一成不變的草原上忽然會出現(xiàn)一處金碧輝煌的所在,那便是一座寺院,抑或說,是他們寄托精神的地方。

      在青海湖畔,有一片草原叫金銀灘,有關這個美麗地名的來歷,皆與這片草原上的一種神奇的自然現(xiàn)象有關—金銀灘草原上生長著一種被當地牧民叫做鞭麻的灌木類植物,每每到了夏天,這種植物就會開出一種花,花有金黃和素白兩種顏色,根據顏色的不同,人們把金黃色的花叫金露梅,把素白色的花叫銀露梅。金銀灘草原被一條小河一分為二,神奇的是,隔著這條小河,左岸的鞭麻樹上盛開的是金露梅,而在右岸的鞭麻樹上盛開的是銀露梅,金銀灘草原的名字由此而來。

      這片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草原和所有的草原一樣,在季節(jié)枯榮的寒暑冷暖中輪回,這片草原上的牧人,也像所有的牧人一樣,身穿著夏天的多彩艷麗,懷抱里焐熱著冬日的蒼茫無邊。當他們跟隨牛羊游走在草原,在一個山坳的拐彎處,也會欣然地遇見了自己的寺院——白佛寺。

      此刻是11月初,金銀灘草原一片蒼茫。清晨,陽光燦爛,清冽的寒風掩藏起了它平時的呼嘯聲,以一種讓人察覺不到的清冽和酷冷襲擾著大地。我坐在車上,沿著青海湖環(huán)湖東路一路前行,把寒風關在了車門外。然而,從車窗里,我依然可以看到放牧的牧人,他們剛剛把牛羊趕出了畜圈,身穿著厚重的羊皮袍,跟隨著牛羊,對寒風的冷冽卻置若罔聞。我還看到了轉湖的人們,他們背負著厚重的經卷,或匍匐在地上磕著等身長頭,或匆匆地邁開步子行走著。每一個磕頭者身后,都會有一個為他做后勤服務的人跟隨著他們,人力車或者自行車上馱著他們的行李,一面經幡高高地插在車上,向著寒風展露炫耀著他們的無畏和決心。行走者或是一個團隊,或是三三兩兩,其中帶頭的那個,手中也高舉著一面經幡,他們同樣以這種方式標明了他們的身份,也標明了他們此行必須要完成的一段旅程,這段旅程,屬于行走的身體,也屬于虔誠的內心。

      他們的步履,正在向著白佛寺邁進,這是他們此行的一個目標,到了這個目標,他們的腳下又會延展出向下一個目標前行的路程。

      而我也是要去白佛寺的,我的目的是尋訪白佛寺寺管會主任——阿克加華嘉措。阿克,是藏語,在平時的語境里,是對叔伯的稱謂,但在安多地區(qū)的藏傳佛教語境里,也是對僧侶的尊稱。

      在這個寒冷的冬季,我走進阿克加華嘉措的僧舍。先是進了一個小小的院落,院落圍攏著一間兩居室的僧舍,阿克加華嘉措從僧舍里迎了出來,招呼我走進了僧舍。僧舍大概只有20多平米,碩大的土炕占據了靠里一間房屋的一半,除了一張矮腳四方炕桌,一只火爐,僧舍里似乎沒有其它陳設。而在土炕的一側和小小的矮腳四方炕桌上,擺放著一冊冊的書籍,大多是藏文的,也有幾冊是漢文的。內容多與藏傳佛教有關:《佛教大辭典》、《藏傳佛教造像藝術》、多識仁波切所著的《愛心中爆發(fā)的智慧》等等?;馉t里火燒得正旺,一股暖意立刻簇擁了我。阿克加華嘉措看上去清瘦、精干,身上的袈裟已經有些舊了。他的樣子,幾乎是對僧侶這一形象的刻意強調,把一個出家人該有的樸素、隨意、清凈、刻苦等等,都隨著那一襲褐紅色的僧衣,那么自然而然地裹擁在自己身上,展現(xiàn)在了我的眼前。

      架在火爐上的茶壺此時恰到好處地沸騰開了,阿克加華嘉措便為我盛了一碗用茯磚茶熬出的清茶,端了我面前的方桌上。于是,我們聊了起來。我們聊起了白佛寺的歷史,聊起了青海湖環(huán)湖地區(qū)的佛教信仰,對于這些過往,他都了熟于心。而他淡然訴說的口吻里,滿含著對這座寺院的寵愛。

      白佛寺,在中國不止一座。比如,坐落在河北南和縣的白佛寺。這座寺院始建于兩晉時期,整座寺院“殿堂巍峨,寶剎莊嚴,住僧百指,化度一方”。有關寺名的來歷,有記載說,古佛千光王靜住如來,是觀音菩薩的本尊,這位古佛,就是在這座寺院圓寂的。當千光王靜住如來示現(xiàn)之時,“通體白色,細膩光澤,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種種莊嚴,因爾,得名白佛寺。”

      在河北邢臺市平鄉(xiāng)縣有一座古剎,也叫白佛寺,這座寺院,據說早先不叫白佛寺,而叫鑄佛寺,皆因該寺藝僧之鑄造技藝精湛,受到歷代皇室及寺院賞識,曾為多朝皇宮及寺院鑄造佛像,故名。后來,當地農人在該寺附近掘地耕田時,出土了一尊白玉石佛,自此便改名為白佛寺了。

      而這座屬于高原,屬于阿克加華嘉措的白佛寺,在美麗的青海湖北岸。

      這座寺院,在歷史上曾有多個名字,如尕托寺、同寶寺、達如玉寺、永寧寺等。這些名字,有的是官方賜予的大名,而更多的,卻是當地牧民出于對自己寺院的喜愛,而給它的呢稱。就好似是牧人對寵愛的孩子取的乳名——牧人的孩子,出生后,總是要邀請當地的活佛喇嘛取一個正式的名字,但是在成長過程中,這個名字卻會被一個簡單的呢稱所取代。很多人,小時候的乳名叫著叫著就忽略了自己曾經正式的名字,直至他上學后、工作后,依然叫著兒時的昵稱,身份證上,也就正式寫上了這個呢稱。白佛寺,有著這么多的名字,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

      尕托寺中的尕托二字,是藏語府邸的意思,是因為這座寺院原本是察汗諾門汗(夏茸尕布)活佛駐錫的府邸,在地位上,尚不能稱作寺院,或者正如前文一樣,“尕托”是寺院的幼年,所以,牧民們便用這樣的昵稱,抑或是乳名,呼喚著自己的寺院,就像是孩子長大了,父母依然用他的乳名呼喚他,那聲音里,滿滿的都是愛。

      同寶寺,是因為這座寺院坐落在同寶山下,這里是同寶山溫暖的臂彎,四圍的山巒擋住肆虐的山風,使得這里比起平緩的草原相對暖和,寺院就像是偎依在母親的懷抱,斜依在山坡上,寂靜安寧。走進寺院,這種寂靜安寧的氛圍也會立刻感染人們,讓人們浮躁的心靈獲得一種具有宗教感的神圣和愜意。把寺院安頓在這樣一處所在,一定是因為對這片山水自然有著深深的理解,從內心深處對這座寺院充滿了愛意。另外,同寶在藏語里是高大的意思,這個名字,也體現(xiàn)著這座寺院在當地牧人心中崇高的地位。

      達如玉寺,達如玉,是一個部落的名字,如今的行政地名中,被寫成了達玉。這個部落原本駐牧于黃河南岸,后來因為一些繁雜的外因,集體搬遷到了青海湖北岸,寺院也跟著自己原本的供養(yǎng)部落,來到了這片草原,牧民們便把他們部落的名字給了寺院,這里包含著牧人對自己精神依托的一份希冀,但更多的,依然是對自己寺院的一份真愛。

      永寧寺,是官方賜封的寺名,有關這個寺名的來歷,在有關藏文文獻著有如下記載:袁世凱時期,白佛寺寺主,第七世察汗諾門汗拉茂夏茸尕布根敦丹增諾布貝桑布前往北京覲見袁世凱,做了皇帝的袁世凱賜給他“光大明智汗王”的封號,得到封號的寺主隨之呈請將自己駐錫的府邸改為寺院,袁準奏,并賜寺名為“根都德微林”。而“永寧寺”顯然是“根都德微林”的漢譯。但這個名字,除了在歷史記載中偶爾提及,當地牧人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就像牧人們忘記了自己的孩子曾經正式的名字,把一個更能夠表達他們內心摯愛之情的名字給了他一樣。或許是因為這個只做過幾十天皇帝所賜的名字過于輕率,重名率太高——永寧寺,在中國佛教寺廟中是極為常見的一個名字,在江蘇常州、鹽城等地的永寧寺在國內有著極高的聲譽,篤信佛教的牧人,依然以自己的熱愛的方式呼喚著自己的寺院,而這個“官名”,只留在了歷史的故紙堆里了。

      這座有著多個名字的寺院,如今所有人都叫白佛寺,與河北南和縣白佛寺和邢臺市白佛寺一樣,這個名字有著一段深深的歷史淵源,說起這段淵源,還要從這座寺院的第一任寺主說起。

      提起第一任寺主,又要提到白佛寺曾經的又一個名字——拉莫寺。

      拉莫,與西藏達孜縣的一個小村落有關。這個小村落叫拉木,與拉莫是同一詞匯,不同的漢語諧音。而白佛寺的第一任寺主就誕生在這個小村落,小村落傍依著一座叫拉木仁欽崗的山峰,因此,在許多歷史記載中,說他誕生于拉木仁欽崗山下。如此,他創(chuàng)建的這座寺院,也就用自己出生地的村落的名字為佛號。有關這段歷史,在藏族智者、高僧雍增 洛??酥榧未搿堑诎耸啦旌怪Z門汗(拉茂夏茸尕布)活佛的經師——所著的《歷輩拉莫察罕諾門汗呼圖克圖傳略》中有詳細記載。據記載,第一世白佛寺活佛叫措尼嘉措,早年出家于西藏策賽寺,他與第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交好,藏歷土虎年(1578年),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與蒙古族首領俺答汗會晤,俺答汗將一方刻有“達賴喇嘛瓦齊爾達喇”(意為遍主金剛持)的印章賜予索南嘉措,索南嘉措也向俺答汗贈與了“梵天法王”的尊號, “達賴喇嘛”這一佛號也從索南嘉措開始沿用。當時,駐牧于青海安多地區(qū)的土默特蒙古首領火落赤一再要求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留下來常駐,以便使他的屬民得到藏傳佛教的教化,索南嘉措則答應派一位深得佛果、佛學高深的大德前來。此后,索南嘉措便指派措尼嘉措到安多地區(qū)弘揚佛法,受到了土默特蒙古首領火落赤的看重和供養(yǎng)。期間,措尼嘉措身負三世達賴喇嘛的囑托,為蒙古二十四旗擔任上師,常駐于青海尖扎地區(qū)的阿哇寺,并在此地建成了一座賬房寺,這座賬房寺就是白佛寺的前身。

      據《歷輩拉莫察汗諾門汗呼圖克圖傳略》記載,由于措尼嘉措“用信仰的法寶將那些心志堅定和具有緣分的眾生引向正道,因而獲得了聲譽,明皇帝封他為阿噶白色轉世活佛,并賜予金印?!庇捎谒麑Ψ鸱氨娚艺\效力,獲得了“察汗諾門汗即夏茸尕布”的稱號——這是有關記載中首次出現(xiàn)關于這個名號來歷的記載。

      從第一世活佛錯尼嘉措開始,在歷輩察汗諾門汗(拉茂夏茸尕布)活佛的名號前,有出現(xiàn)了兩個字:拉茂,拉茂,其實和拉木、拉莫一樣,是同一個藏語詞匯不同的漢語諧音——拉茂察汗諾門汗,或者是拉茂夏茸尕布——在自己的佛號之前冠以自己故鄉(xiāng)的名字,讓那個遙遠的思念,時刻出現(xiàn)在別人對自己的呼喚之中,是一個人對故鄉(xiāng)的愛,也是對這個給自己賦予了圣神地位和使命的寺院的深愛吧。

      阿克加華嘉措要我續(xù)茶,我告訴他不要管我,我會自己添茶續(xù)水,不會客氣。說著,我便自己拿起火爐上的茶壺,先是為他續(xù)了茶水,也把自己的茶碗添滿了。他也默許了我的做法。我們的話題,也慢慢回到了白佛寺這個寺名上了。

      1609年,措尼嘉措圓寂,他在生前致力于藏傳佛教在安多地區(qū)的宏傳和藏蒙民族間的文化傳播,贏得了崇高的地位,圓寂后,在青海貴德地區(qū)為其修筑了靈塔,并開始為其尋訪轉世靈童,并由第四世班禪洛桑卻吉堅贊認定1910年出生的,蒙古土默特首領火落赤之子為轉世靈童,佛名為洛哲嘉措。

      在洛哲嘉措時期,喀拉喀與衛(wèi)拉特蒙古蒙古之間紛爭不斷,不時發(fā)生武力沖突。1636年,五世達賴喇嘛洛桑嘉措命洛哲嘉前往調停,自此,洛哲嘉措周旋于針鋒相對、拔劍弩張的對手之間,出面調停,說服斡旋,解除了衛(wèi)拉特蒙古聯(lián)軍南下藏區(qū)的后顧之憂,讓一種大愛氤氳在這片大地之上。為此,受到當時駐守西藏的固始汗的看重,授予他“察汗諾門罕”的名號,以示褒獎。固始汗還將洛哲嘉措奉為供施處,布施了大量的物品,并獻出大批牧場和農田,使勞作于這些牧場和農田的牧人和農夫成為他的信徒和施主。

      ——這是有關文獻中關于這個名號的另一種記載。

      “察汗諾門汗”是蒙古語,譯成藏語便是“夏茸尕布”,而漢語的意思就是“白佛”,這便是上述文字里出現(xiàn)的寺主察汗諾門汗(夏茸尕布)這一名字的由來,也是這座寺院所以叫做“白佛寺”的原因。之所以授予這個尊貴的名號,是因為這一活佛轉世系統(tǒng)從第一世開始,便致力于弘揚善法,慈悲度人,他們博愛的胸懷圣潔無瑕,宛似純凈的白色。

      他們的慈愛,使這座寺院籠罩在一片圣潔的霞光之中,而做為這座寺院的供養(yǎng)者——那些虔誠的農夫和牧人,則把這世間最多的寵愛以各種呢稱的方式,奉還給了給了他們精神依托的這座寺院。

      慈悲編織的圣潔花環(huán)

      拉茂夏茸尕布活佛系統(tǒng)依照世襲傳承的追認法計算,已轉世16輩,從第一世活佛措尼嘉措計算,則已宏傳9輩,而每一輩的活佛,都以他們的才華、善舉留下了一段段口口相傳的故事。

      阿克加華嘉措為我說起了第一世拉茂夏茸尕布活佛措尼嘉措的故事——他說,有一個故事,一直流傳在金銀灘草原,這個故事,其實是對措尼嘉措為何要來安多青海的歷史記憶:很久很久以前,青海地區(qū)發(fā)生瘟疫,造成人畜大量死亡。蒙古族土默特火落赤便邀請西藏的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前來青海誦經消災。

      三世達賴喇嘛到了青海,來到了黃河岸邊,火落赤為了試探達賴喇嘛的法術,便故意沒有給達賴一行提供渡船,三世達賴喇嘛看出了火落赤的用意,便施展法術,用雙手把奔流的黃河劈成兩半,開出了一條道,達賴喇嘛一行便從他劈開的道路走了過去?;鹇涑嘁姞?,對三世達賴頓生敬佩之情。達賴喇嘛一行通過誦經祈福,消除了這一地區(qū)的瘟疫,便準備打道回府,火落赤卻要執(zhí)意留下三世達賴喇嘛一行,并希望能夠拜三世達賴為師,達賴喇嘛便說,西藏有位高僧叫措尼嘉措,他為人正直,佛學淵博,完全可以代替我傳教弘法?;鹇涑嗦爮牧巳肋_賴的意見,邀請措尼嘉措來到了安多,措尼嘉措果然不同凡響,他在青海悉心傳教,廣播法雨,建造寺廟,得到了青海藏族、蒙古族的愛戴。

      阿克加華嘉措講故事時還對我說,措尼嘉措活佛,道法高深,還是在西藏時候,就展示過用少許大米煮出一大鍋米飯,供幾千僧侶同時吃齋的奇跡,所以才有了“措尼嘉措”這個名字。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福德之海”。

      在阿克加華嘉措的敘述中,第二世拉茂夏茸尕布洛哲嘉措總是行走在前往調解爭分的路上,他身穿褐紅色袈裟的身影閃現(xiàn)在安多大地的山野、叢林、田地之間。在陽光和風雨中,他身上的袈裟像是一團紅色的火焰時隱時現(xiàn)。他的出現(xiàn),可以讓兵戎相見的敵對雙方勒馬止步,放下高揚在手中的刀槍。讓刀光劍影的紛亂立時黯淡下來——他奉五世達賴喇嘛洛桑嘉措之命,成功調解了喀爾喀蒙古與衛(wèi)拉特蒙古之前的糾紛,隨后,他又成功化解了青?;∫粠У陌脱嗯c卡力崗部落之間、果哇諾門汗屬民與察汗諾門汗屬民之間的一系列矛盾,放這里的牧人和農夫安心于草原與農田之上,安心于游牧與耕種的忙碌之中,而不再卷入打斗與爭分之中,受到戰(zhàn)亂之苦。

      時間一點點的過去,阿克嘉華嘉措僧舍里的光線慢慢暗淡下來,但我們之間的暢談還沒有結束。阿克加華嘉措不時地翻開一些書籍,將書中一些細碎的情節(jié)拿給我看。原本,阿克加華嘉措今天要到一家牧民家去做法事,牧民家專門從海晏縣城租雇了出租汽車在他的門外等他,不時有一個小萬德(沙彌)推開他的屋門來催促他,我們之間的談話不得不停了下來。

      我向他告辭,臨走前,他把他自己撰寫的一份有關青海湖祭湖儀式的藏文資料提供給了我。他還提示我到了海晏縣城后,應該到哪些單位、找哪些人,能夠掌握更多的資料。正是由于他的提示,我的資料搜集工作順利了許多。從這日漸多起來的資料里,我也慢慢掌握了一些有關歷輩拉茂夏茸尕布的資料。這些資料,雖然顯得零碎,但依然可以梳理出一些讓人耳目一新的東西。通過資料,我對拉茂夏茸尕布這個活佛轉世系統(tǒng)——從第一世拉茂夏茸尕布措尼嘉措到第八世拉茂夏茸尕布洛桑隆仁丹巴嘉措期間的歷史過往,以及歷輩拉茂夏茸尕布管轄的寺院及其供養(yǎng)部落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從中看到了他們在這個世界上闊步行走所留下的足跡。

      有關第三世拉茂夏茸尕布阿旺洛桑丹貝堅贊的記載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結合我所能查閱到的其它資料,我發(fā)現(xiàn)第三世夏茸尕布與達賴喇嘛之間的交際,從第五世洛桑嘉措、第六世倉央嘉措、第七世格桑嘉措,這三輩西藏最高政教領袖都曾與他有著密切的關系,因而,他也成為了那個時代西藏歷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的重要參與者之一,他高大的身影,顯影在歷史的那些瞬間,歷史的風云翻卷著他紅色袈裟的寬大衣袂。

      第三世拉茂夏茸尕布阿旺洛桑丹貝堅贊誕生于今青海貴德縣的阿尼申寶拉神山下,1661年,由五世達賴喇嘛認定為前世拉茂夏茸尕布活佛的轉世靈童。他12歲時,跟隨自己的經師前往拉薩求學,五世達賴喇嘛在布達拉宮為他授了沙彌戒。其間他曾返回故鄉(xiāng),20歲時,當他再度回到拉薩時,五世達賴喇嘛又為他授了近圓戒。此次他從西藏學成歸來,聽從五世達賴喇嘛的叮囑,在修習佛法、繼續(xù)精進的基礎上,廣建佛寺,在青海尖扎地區(qū)創(chuàng)立了拉茂德欽寺,清康熙皇上還為該寺賜名為“格措林寺”,意即“善匯寺”。

      他在弘揚佛教、廣播法雨之善業(yè)上率建功德,愈發(fā)得到五世達賴洛桑嘉措——這位在達賴喇嘛系統(tǒng)中有著極高的政治宗教地位和聲望的領袖人物的看重,他們之間原本就是親密無間的師徒關系,而如今這種關系得到了進一步的精進,五世達賴喇嘛對他的看重和栽培,使得他讓這個活佛轉世系統(tǒng)聲名日隆,成為青海地區(qū)身世顯赫、影響巨大的藏傳佛教政教領袖。

      從在眼前堆積如山的故紙資料里,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條顯見的歷史資料:第三世拉茂夏茸尕布活佛曾為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超度!此前的歷史資料,只記載了三世拉茂夏茸尕布曾前往拉薩看望坐床不久的倉央嘉措-1699年,三世拉茂夏茸尕布第三次進藏,拜見了少年倉央嘉措和蒞臨拉薩的五世班禪。然而,這一新的資料引領我走入了更多的資料,但它就像是一條剛剛從雪山上融化的雪水形成的溪流,只在大地上留下了一個淺顯的蜿蜒,復而又滲入了砂礫之中,不見了身影。資料就此沒有了下文。這也像極了倉央嘉措他自己的生命旅程:從故鄉(xiāng)的山野間出發(fā),宛若溪流般自由、隨意,伴隨著水流的不斷壯大,也曾遭遇了怪石的阻隔、山巖的攔截,面對種種,它時而張狂任性,讓怪石不得不讓路,時而也委曲求全,在山巖下不得不避繞逆流。它也曾與岸畔的一朵嬌艷的鮮花嬉戲,把叮咚的水聲和飛濺的浪花留在自己流經的地方。它也曾讓自己匯人一條泥沙俱下、渾濁不堪的巨流之中,從此找不到自己,失去了自我,而最終它卻消隱在了大地之上,只把一些綺麗的傳奇留在絕美的詩歌和民間的謠曲里——倉央嘉措就像是一葉孤草,被卷入了政治漩渦,幾番飄搖,極度掙扎,最終卻被押解進京,到中原皇帝那里去“驗明正身”。當押送他的人們到了青海湖畔,那一段綺麗的傳奇便開始了,他“遠遁”了,就像是有意要與對他不公的現(xiàn)實與歷史開一個玩笑,他成功地玩了一次失蹤。

      我特地查詢了倉央嘉措被押解進京途中,途經青海湖時的具體時間。據記載,那是1706年,而在阿旺洛珠達杰所著的《倉央嘉措秘傳》中,倉央嘉措一行走出西藏,進入青海的時間是藏歷火豬年,也即1707年。此時,三世拉茂夏茸尕布當是四十六七歲的樣子。據歷史資料,就在這前一年,也就是1705年,三世拉茂夏茸尕布奉旨進京朝覲,清朝康熙皇帝授予他“察汗諾門汗”名號,并封為扎薩克大喇嘛,賜金印和詔書——這是有關資料中第三次出現(xiàn)有關賜封這一名號的記載。

      這種可以用白色去形容的大愛和博愛,在得到來自民間的廣泛贊譽和呼應的同時,也理當會得到來自上層的認可,或許這也是在歷史記載中不斷出現(xiàn)上層向這位高僧賜封這一名號的原因之一吧。我不是歷史學者,或許也無需去追究這其間的孰對孰錯,我只是用我感性的目光,從這些記載里看到了一種感動和被感動。

      有關青海湖與倉央嘉措之間的這段淵源,話題似乎不得不就此終止。然而來自民間的記憶,似乎超越了時間,歷史上的那一個瞬間,在民間的詠唱中卻被無限地拉長?;蛟S,就是青海湖,就是這片深邃的湖水,用折射在湖面上的陽光,把倉央嘉措的身影定格在了翻卷的波濤與浪花之上,也定格在了民間的心坎上,讓他的消隱反而成為了一段永不消失的存在。蒙古族學士阿旺倫珠達杰——依據記載,他也是由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親自認定的攝政王第斯 桑結嘉措的轉世——所著的《倉央嘉措秘傳》中,這樣記載了這個瞬間:……剎那間,如天搖地動一般,狂飆驟起,一時間昏昏然方位不辯,有關這個瞬間。然而,見風暴中有火光閃爍,仔細一看,卻原來是一位牧人打扮的婦人在前面行走,我(倉央嘉措)尾隨而去,直到黎明時分,那婦人悄然隱去,風暴也停息下來,茫茫大地,只剩下了無垠的黃沙塵煙。

      書中的記載到此戛然而止,沒再細述風暴停息之后,緊接著發(fā)生了什么,筆鋒一轉,疲憊不堪的倉央嘉措就已經走在次日清晨的路上了。而民間的傳說中,卻對這一記載進行了進一步的補充說明:那牧人打扮的婦人,其實是班丹拉姆女神的化身,她心生慈悲,用神奇的幻術將磨難中的倉央嘉措解救出來,幫助他遠遁,離開了那個給他帶來無限痛苦的那個紛亂俗世,從此踏上一條新的人生旅程。而那片無垠的黃沙,便是今日沙島中的金沙灣,狂風剛剛止息,金沙灣的塵煙依然迷蒙。

      當故紙堆中的資料再一次顯現(xiàn)出新的內容時,已經是第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的時代了——格桑嘉措被認定為前世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并舉行隆重的坐床儀式,為他剪發(fā)的便是第三世拉毛夏茸尕布。此后,他再一次進藏,這一次,已經執(zhí)掌著西藏政教大權的七世達賴喇嘛隆重地接待了他,并給他賜封了一個新的名號:阿齊圖諾門汗,使得這一活佛系統(tǒng)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他的政教權勢也得到了進一步穩(wěn)固。同時,他所管轄的土地和屬民,也依照蒙古在部落管理上實行的盟旗制度編為一旗,就叫察汗諾門汗旗。

      1728年,享年69歲的第三世拉茂夏茸尕布阿旺洛桑丹貝堅贊圓寂,七世達賴喇嘛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超度法事。自此這位大德高僧又把他與先后三世達賴喇嘛結成的友情和大愛以轉世的方式傳承了下去,當他的轉世靈童——第四世拉茂夏茸尕布洛桑土登格勒堅贊被認定,經過坐床開始繼續(xù)前輩的輝煌歷程之時,他的經師之一,便是第七世達賴喇嘛。而當七世達賴喇嘛圓寂,他的轉世靈童——第八世達賴喇嘛強白嘉措坐床之時,四世拉茂夏茸尕布又為他做了托缽師。

      歷輩拉茂夏茸尕布活佛,除了與西藏政教最高領袖有著這般親密無限的特殊關系,在有關的記載中,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不斷奔走于各種沖突與爭分之中——他們秉承著佛教所要抵達的終極目標——離苦得樂,把化解人際之間的矛盾,讓他們獲得安樂祥和的生活,當成了自己做為一位高僧大德所必須要面對的份內事情,于是,在歷史的畫布上,留下了每一世拉茂夏茸尕布穿梭在人群之中,人群相互對立,或虎視眈眈,或大打出手,拉茂夏茸尕布走向人群,人群便安靜下來,將干戈化為玉帛——四世拉茂夏茸尕布洛桑土登格勒堅贊成功化解了曲培札薩克旗的內訌,頭人曲培臨終時把他的屬民直接交給了四世拉茂夏茸阿布。到了第五世拉茂夏茸阿布潘德旺秀克尊嘉措時代,駐牧在黃河上游南北各部落之前為了爭奪游牧草場而爭斗不息,五世拉茂夏茸尕布與一些高僧大德聯(lián)手,四處游說、勸解,最終消除了各種爭分,使當地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和安寧。

      第六世拉茂夏茸尕布,苦學佛法,潛心修習,功德高尚。與此同時,化解社會紛爭、消除人際矛盾依然是需要他時時操勞的重大事情之一。當時,駐扎黃河岸畔的霍爾黑賬部落不斷侵擾和搶劫察汗諾門汗旗所轄的達如玉部落,引發(fā)部落間的不斷沖突,六世拉茂夏茸尕布奔忙于時刻劍拔弩張、不時刀戈相見的矛盾雙方之間,雖然卓有成效,但一直不能使雙方徹底和解,就像是莽林中的野火,一陣透雨之后,明火熄滅,貌似安然無恙,但隨著雨過天晴,風吹草動,再次死灰復燃。為了顧全大局,六世拉茂夏茸尕布決定以退為首,遷移達如玉部落和當時尚為察汗諾門汗府邸的白佛寺,于是,經過多次商議,大約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達如玉部落和察汗諾門汗府邸從黃河南岸舉家遷移,逐漸遷移到了青海湖北岸。從此,在這片豐美的牧場上,在這片“三面環(huán)山,南望西?!钡娘L水寶地上,便有了這座白佛寺。最初的白佛寺,還是一座賬房寺。然而,便是這座賬房寺,卻擁有著一件令整個藏地的所有格魯派寺院都羨慕垂涎的法寶,那便是一幅連宗喀巴大師自己都承認酷似他的宗喀巴大師佛像。

      直至第七世拉茂夏茸尕布根敦丹增諾布時期,在當時的達如玉部落頭人和廣大信眾的支持下,白佛寺由賬房寺開始興建——據說,這也正是出于對那幅佛像進行保護的考慮而興建的。據年治海、白更登主編的《青海藏傳佛教寺院明鑒》記載,白佛寺于1916年始建,歷時4年竣工,建成大、小經堂等建筑。白佛寺從府邸升格為寺院,也是在七世拉茂夏茸尕布時期完成的。七世拉茂夏茸尕布還通過陜甘總督、西寧辦事大臣等,以行政手段解決了他所管轄區(qū)域的民族、領地沖突。自此,廣大屬民和信徒眾星捧月般圍繞著白佛寺,安樂祥和地享受著生活的寧靜、精神的富足。

      藏歷十六饒炯火兔年,亦即1927年,七世拉茂夏茸尕布圓寂。寺院和廣大信眾一時陷入了無限的悲痛之中,他們潛心祈禱靈童早日轉世,各種禳災祈?;顒釉谒略汉兔耖g廣泛舉行,誦經聲匯合成悲戚而又雄渾的合唱,響徹在天地之間,他們希冀著天長日久的紛亂之后,獲得的那份生活的寧靜和精神的富足能夠長久駐留。

      他們的虔誠打動了上天,一年之后的藏歷土龍年,七世拉茂夏茸尕布的轉世靈童降生,不僅如此,他的降生地,竟是他們自己的故鄉(xiāng)部落!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好事啊!

      是的,當我從故紙堆中翻撿出這樣的資料,我也替那些歷經磨難、背井離鄉(xiāng),移牧到青海湖北岸的前人感到高興,溫潤的淚水濕潤了我的眼眶。

      湖畔盛開的皎潔白蓮

      第八世拉茂夏茸尕布洛桑隆仁丹巴嘉措,生活于當世,于1991年示寂離世,加上他曾出世人仕,官至自治州州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有關他歷史過往的文字記錄便很多,不像他的歷輩前世,只在故紙中留下了一個行色匆匆的背影和一些碎片狀的民間記憶和傳奇故事。目前能夠查閱的資料,就有他在各種場合的講話、發(fā)言,有周邊親友、同事的回憶錄、新聞媒體的各種報道等。這其中也不乏豐富而細致、甚至具有一定文學性的書寫。

      青海貴南地區(qū)塔秀寺的一位僧侶,曾寫過《第八世拉茂夏茸尕布活佛前半生傳記》一文,文章以編年體形式詳細寫下了他從出生到他二十八歲期間來往于政教兩屆的繁縟文字,細致到每年年節(jié)時分他與各界人士的相互拜訪、經歷的各種修習、授記和灌頂、甚至他研讀過的每一部經卷書籍的書名、目錄等。

      據該文記載,第八世夏茸尕布生于藏歷第十六饒炯土龍年四月十三日(公元1928年5月31日),佛父名為革強龍珠、佛母為華吉卓瑪,活佛的俗名系佛海寺活佛阿旺丹貝尼瑪所賜,叫桑杰結布。

      這位名為桑杰結布的男童被選為第八世夏茸尕布活佛靈童,還是由遠在西藏拉薩的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圖登嘉措所欽定的:第七世夏茸尕布活佛圓寂后,承擔遴選活佛轉世靈童事宜的專門人員前往拉薩,將經過嚴格儀軌,初選出來的,多位符合轉世靈童條件的男童名單呈交于十三世達賴喇嘛,這其中就有男童桑杰結布。藏歷鐵羊年,當時桑杰結布將滿三歲,靈童尋訪小組收到了十三世達賴喇嘛發(fā)來的密函,于是,在當年的藏歷四月十五日,在無數僧俗信眾的見證下,這封密函在尖扎德慶寺的不動金剛佛像前鄭重打開,“只見靈童父母及靈童的名字赫然在目,從而確立第七世夏茸尕布根敦丹增諾布的轉世靈童。

      該文詳細記載了男童桑杰結布被確定為七世夏茸尕布活佛轉世靈童后舉行的盛大隆重的靈童坐床儀式。這一記載,當是有關活佛轉世靈童坐床儀軌的典型案例,對研究藏傳佛教活佛轉世現(xiàn)象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活佛坐床儀式,依照時間次序,可為迎迓儀式、坐床儀式、供奉儀式、迎送儀式等。在這篇文字里,對上述儀式都有詳盡記載:

      藏歷水雞年(1933年)五月,靈童的80名隨從人員以及龐大的步行者和勤雜人員組成的送行隊伍,依照舊時漢藏統(tǒng)行的儀仗模式,在13匹良馬、13面旗子及華蓋等的簇擁下,浩浩蕩蕩地向德慶寺進發(fā),途中受到眾多寺院、沿途村莊僧俗信眾的熱烈歡迎。在尖扎灘,得到古雷寺、杰當寺等眾多僧眾的熱烈迎接,昂拉地區(qū)諾日瓦、拉斯乎等村落的廣大信眾自發(fā)組成迎接隊伍,高舉寶傘、寶幢、吹奏海螺、嗩吶,隆重迎接活佛光臨。這是有關迎迓儀式的描寫。

      有關坐床儀式,這篇文字則以簡約的文字對當時的場面進行了描述:靈童在上百名具戒僧侶和無數信眾的前呼后擁下,緩緩步入德慶寺大殿的殊勝莊嚴圣宮中,登上了由無數先師加持過的法座,拉開了坐床典禮的序幕。

      通曉佛理的高僧們即席展開法論和功業(yè)辯論,樂者則以歌舞、云鑼、大鼓、洞簫、嗩吶等樂器示現(xiàn)如云的供養(yǎng),活佛府邸和寺院總府各自設宴,呈現(xiàn)豐厚的禮品。

      有關供奉儀式的文字也很精短,從文字上看,坐床儀式結束后,靈童從德慶寺被迎請到了古雷寺:連日來,在古雷寺這所政教活動極為活躍的活佛行院大廳里,靈童及眾隨從在百余名僧眾的隆重迎接下,登上了高高的寺主寶座,寺院和行院為靈童舉行長壽祈愿儀式,并供奉了曼扎、佛像、佛塔以及僧袍、用具等大量物品。

      這一供奉盛典結束,便是迎送儀式。該書是這樣描述這一儀式的:盛典結束后,活佛及眾隨從返回家鄉(xiāng),抵達達玉時,新舊寺和達參七部落的頭人和信眾在沿途設宴盛情迎送,直至迎至家寺,得到信眾的財物供養(yǎng),自此,活佛便駐錫于家鄉(xiāng)小院之中。

      依照活佛轉世舊規(guī),靈童誕生的人家,將獲得貴族待遇和身份,關于此,在該書中是這樣描述的:此前靈童的家境比較貧寒,因此,達玉部落,尤其是賽貢措森部落的信眾向活佛家供奉了牲畜、茶葉、布匹以及銀兩等,官方亦發(fā)文免除了其家的烏拉差役。

      一名出生在山野的孩童,被遴選為活佛轉世的靈童,期間便是要經過破繭成蝶一般的一次蛻變,才可以擔當起前世活佛的轉世靈童,繼而去行使前世活佛的政教事物。這個蛻變過程,也是一次嚴苛、繁雜、細致的學習過程。

      這篇文字,以例行的記錄,塑造了一個勤學、認真的大德形象——除了諸多經師的傳授,八世拉茂夏茸尕布總是主動要求學習,這樣的記錄,在這篇文字里比比皆是。

      我曾依據這篇文字的記載做過粗略統(tǒng)計,至二十八歲時,夏茸尕布這位勤學的活佛拜隨的經師就有格西喜繞嘉措、魯本拉然巴阿旺楚成、格西多杰確扎、華熱格西洛桑熱巴、塔秀活佛、香薩多杰羌、夏瑪爾班智達、達果 久美陳列嘉措仁波切等多位,接受的各種灌頂、授記、各種佛教儀軌、研習的各種佛教經卷等達三百余種。期間還接受了剃度出家、受沙彌戒等各種儀軌,自此,靈童便要堅守清規(guī)戒律,在青燈黃卷的陪伴下,通過對佛法的不斷精進,慢慢成為眾僧之楷模,信眾的引路人。

      這篇文字注重對夏茸尕布活佛修習佛法及參與佛事活動的記載,而對佛法佛事之外的事例少有提及,但還是鄭重記載了兩件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夏茸尕布活佛專程前往西寧,向青海省人民軍政委員會獻旗致敬,慶賀人民政府成立。那一年是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藏歷土牛年,夏茸尕布活佛時年22歲。二、1952年,省委省政府委任夏茸尕布為青海省代表和特使,護送班禪返藏。根據這篇文字記載,班禪一行是于當年“藏歷十一月十六日正式赴藏”,次年的藏歷三月初三抵達拉薩。

      夏茸尕布活佛抵達拉薩后,帶領隨從拜謁了西藏的各大寺院,特別拜謁了拉茂香曲寺——這座地處拉薩周邊,在眾多的寺院中并不起眼的寺院,是一世夏茸尕布活佛措尼嘉措最早修佛習法的寺院,并在大昭寺、哲蚌寺和色拉寺做了豐厚的供養(yǎng)布施,為“順利進入教場和辯經院開啟了方便之門”,夏茸尕布,這位勤于修習佛法的活佛,還產生了繼續(xù)留在西藏學經禮佛的愿望。這篇文字詳細記載了這一情節(jié)——

      他對他的近侍恩師提出要留在拉薩這件事,并說:“身邊留侍僧一二,其余人等盡可返鄉(xiāng)?!?/p>

      然而,此刻,來自家鄉(xiāng)的僧俗信眾卻盼望著他早日返鄉(xiāng),甚至專門選派信使來到西藏,勸說他早日登上返程,并留下話說:“如果您不回去,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那我們只能認為您已經拋棄了大家!”在這樣一種前提下,當他的恩師聽到他要留下的想法,便動情地勸說道:“活佛啊,來這兒請您的人都像孩子一樣,眼淚汪汪地期待得到您的護佑。我從您5歲時起就鞍前馬后服侍您,不管好壞與否,請您看在這份情面上,無論如何也得回去??!”

      一直執(zhí)意要留在西藏修習佛法的夏茸尕布活佛這才說道:“好吧,阿克啦,您不僅是我的啟蒙恩師,亦是我禮儀法行的上師,如若我連您的言語都敢違抗,不啻我毀了我今生來世的一切妙匯!我遵命便是!”

      如此,夏茸尕布活佛告別西藏,回到了安多故鄉(xiāng)。那時,已經到了1953年的年末。

      這篇文字,記錄了夏茸尕布活佛28歲之前的過往形影。夏茸尕布活佛28歲時,已經到了1955年,這戛然而止的文字。此時的夏茸尕布,已經出世人仕,成為新中國政府的一名官員,他不得不結束那種沉湎于佛經的研讀之中,一心修習佛法的僧侶生涯,脫去了從未離身的袈裟,進入了世俗世界,卻預示了夏茸尕布活佛更加輝煌的人生篇章的開始。那時候,剛剛解放的海晏草原百廢待興,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多年前,我與德布·陳列奧賽相識,他將他所著的《夏茸尕布傳》賜贈與我。在這部洋洋30余萬言的著作中,作者陳列奧賽詳細描述了新中國成立以后,夏茸尕布奔忙于建設祖國、建設家鄉(xiāng)的一些過往。

      就在新中國成立,青海各地就將解放的那一年,夏茸尕布活佛出任塔爾寺法臺。那時候,掌管青海的馬步芳余部節(jié)節(jié)敗退,主力已基本摧毀,社會動蕩不安,塔爾寺,這座在青海首屈一指的古剎,也面臨著香火蕭條的局面,為了讓塔爾寺香火不斷,時任塔爾寺法臺的德才活佛主動讓位,讓夏茸尕布這位佛學造詣深厚、社會地位顯赫的活佛來主持塔爾寺各項事務。同年11月,夏茸尕布正式擔任塔爾寺法臺一職。這一職務的擔任,對夏茸尕布活佛來說,在充分顯示了他的領導、指揮才干的同時,也恰似是他將來從事政務領導的一次演練,讓他有了一次在更高更大的層面上,處理各種錯綜復雜的事物,面對各色面目不一的人物的機遇,為他將來做為政府官員,行走官場,處世處事打了基礎。

      夏茸尕布在塔爾寺法臺任上處理的第一件事,當屬對我省尖扎等地種植罌粟這一有著歷史傳統(tǒng)的事件的處理。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對種植罌粟的行為就進行了嚴厲打擊。為了說服青海尖扎等農業(yè)地區(qū)放棄種植罌粟,夏茸尕布通過在寺院法會的演說、專門召開禁煙大會上的講話、走鄉(xiāng)串戶敦敦利導群眾等措施,利用自己的活佛身份,讓當地百姓改變了傳統(tǒng),放棄了罌粟的種植。

      在青海解放的歷史上,曾有過這樣一段往事常被人們提及。在青海尖扎地區(qū),有一位千戶叫項謙,他居住在一個叫昂拉的地方,這個地方四面環(huán)山,黃河成為難以逾越的天險。在解放尖扎的時候,他受當時馬步芳殘余的蠱惑,固守一方,發(fā)動武裝叛亂、使當地社會動蕩不安。夏茸尕部活佛不顧個人安危,先后兩次前往前往千戶府規(guī)勸說服項謙千戶,讓他順應潮流,做出明智選擇,為尖扎的解放起到了巨大作用。

      第八世拉茂夏茸尕布活佛,與他的歷代前輩一樣,把化解群眾間的矛盾作為己任,讓他們心向佛教所倡導的和諧寧靜。在有關史料中,這方面的記載隨處可見。據《夏茸尕布傳》記載,單單在解放以后,夏茸尕布出面調停的各種草山糾紛就有十余起。夏茸尕布自己也曾說:“我從1950年參加革命以來,除了文革的十年浩劫,沒有一年不為草山糾紛的事而屢屢奔忙?!睋摃涊d,1953年5月,夏茸尕布活佛配合青海省委省政府先后兩次調解黃南尖扎縣與海南貴德縣之間為草山而引發(fā)的流血沖突事件;1980年,還與十世班禪大師一起協(xié)調解決持續(xù)了20余年的海北剛察縣與海西天峻縣之前的草山糾紛問題;1982年7月、1983年9月,受班禪大師和青海省政府委托,成功解決了青海黃南與甘肅甘南之間的草山糾紛;1985年5月,解決了海南同德的河北草原與果洛瑪沁的軍功草原之間發(fā)生的草山糾紛,童年7月,成功解決了貴南與同德兩縣之間發(fā)生的草山糾紛流血沖突。

      除此之外,夏茸尕布做為新中國政府的一員領導,參與了許許多多的事物.籌建海北州及其轄下各縣政府、農牧民合作社的成立、宗教改革、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地方民族區(qū)域自治法的制定、民族教育的改革等等。在青海各州縣的民族師范學校中,他所在的海北州最早成立了民族師范學校,他自己親任名譽校長。這所學校為牧區(qū)基層培養(yǎng)了一大批師資力量。

      在夏茸尕布活佛從政的歷史中,諸如上述這樣,走進群眾當中,以自己的活佛身份和影響力,讓群眾顧全大局,放棄仇視,走向和解的事例多而又多。在這些事例中,有一件事情他總是閉口不提,但這件事情卻寫入了共和國的歷史。

      那是1958年。

      這個年份,因為新中國誕生后出現(xiàn)的一次波及全國的生活困難,而被歷史銘記,被饑餓的人們銘記。而對海晏草原來說,除了饑餓的記憶,有一件更須銘記的歷史事件也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在這里發(fā)生了——就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一件關乎共和國未來命運、有著史詩意義的事件,選擇了這片草原。

      事件是從一次大搬遷開始的。

      這片草原屬于達玉部落,涉及搬遷的牧民也是以達玉部落為主,當他們得知自己要舍棄自己的家園,而要搬遷的別處去的時候,他們并不知道,他們?yōu)槭裁匆徇w。

      即便已經是身居剛剛成立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州長的夏茸尕布活佛,其實也并不是很清楚這次大搬遷背后的秘密,然而歷史記住了這位活佛,這位新中國的政府官員,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勸說那些曾經是自己屬民和信眾的牧民們,離開自己的故土草原,把自己世代的家園留給國家,而他勸說的理由也只有一個:國家利益高于一切!

      那時已是秋天,盛夏時節(jié)碧綠的草原剛剛換上了金黃的衣衫,而這片叫金銀灘的草原,也剛好迎來了金露梅和銀露梅盛開的季節(jié)。因為國家建設的需要,世居這片草原上的1700多戶牧民需要搬遷的消息已經開始在草原上瘋傳。

      開始時,牧民們并不相信,可是有一天,他們在草原上見到了剛剛上任不久的夏茸尕布州長。夏茸尕布州長是前來做解釋和勸說工作的,“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當夏茸尕布說出這句話,牧民們壓住了心里所有的不愿意,聽從了活佛的話,做好了背井離鄉(xiāng),在一個陌生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的所有準備。據說,當牧民們接到搬遷通知時,許多人家還來不及熄滅灶火,搬運家當,許多人家的看家藏獒還拴在羊圈門口,有些人家灶臺上的手抓羊肉還沒有從鍋里撈出來……

      那么,這些牧民為什么要搬遷呢?這個高于一切的國家利益,到底是什么呢?

      曾任海北州政協(xié)副主席的才福旦先生,是夏茸尕布活佛的外甥,那次搬遷事件,是在他十多歲的時候發(fā)生的,他說,回想起那次搬遷,最難忘的是他的舅舅夏茸尕布活佛在各種大會小會上的解釋和勸說,最難忘的是他的舅舅走帳串戶,到一戶戶牧民人家去做工作。最難忘的是,他的活佛舅舅的母親率先垂范,以身作則,第一個拆卸了自家的帳篷,在蕭瑟的秋風里踏上搬遷之路。

      才福旦先生也曾記得,他曾向自己的活佛舅舅多次問過為什么要搬遷的問題,但舅舅總是避而不談。

      在他們遠走他鄉(xiāng),并在那里居住下來后的許多年以后,他們這才知道他們背井離鄉(xiāng)的真正原因:1958年,中國的核武器研制事業(yè)在金銀灘草原拉開序幕,核武器研究基地在這片沒有了牧人的草原上建成。自從牧民離開后,這片草原改名叫221廠或者青海礦業(yè),而當牧民們知道他們曾經的家園,就是中國的核武器基地的時候,這片原野上的各種建筑已經廢棄,那些隱姓埋名來到這里的中國核武器的研制者也已經撤離。時間也已經過去30年,在這之前,牧民們從來沒有把他們的離開與收音機里曾經傳來、報紙上曾經刊登過的有關“蘑菇云”的消息聯(lián)系在一起。

      而夏茸尕布這個名字,也就這樣與共和國的核武器研制事業(yè)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

      回望八世夏茸尕布活佛走過的一生,一路的輝煌宛似閃耀的星辰,照耀著他一生的每一個階段:從孩童到少年,一盞青燈的微光勾勒出他潛心學習,埋頭佛卷的身影,直至20歲時,他已經博覽群書,成為一代學儒。他曾走下活佛的神壇,倡議在他曾經修習佛法的德慶寺舉行一次立宗辯經會,向寺院里的那些古賢學究發(fā)起挑戰(zhàn)。《夏茸尕布傳》是這樣記錄那次辯經盛況的:八世拉茂夏茸尕布活佛置身于賢達薈萃、群雄云集之中,開始接受包羅萬象、疑難縱橫的各種提問,經過數天的辯論交鋒,他不負眾望,以他少年而博學的才華,智取眾多挑戰(zhàn)者,使對方心悅誠服,俯首感嘆。

      他曾受到毛澤東的接見,他的工作曾得到周恩來的贊許和鼓勵,他與曾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十世班禪大師結下不解之緣,交往一生——早在九世班禪時期,他就曾拜九世班禪為師,求習佛法。十世班禪進藏時,他按照中央政府指示,率團護送班禪大師。這次護送,讓他目睹了達賴喇嘛與班禪大師在布達拉宮日光殿的會晤,這次會晤具有著劃時代意義,結束了達賴班禪這兩位藏傳佛教的領袖人物長達29年的阻隔與不和?!拔母铩北l(fā)后,夏茸尕布被蒙冤革職,1977年,他得以平反,次年便前往北京去看望班禪大師。1980年,班禪大師來青??疾旃ぷ?,夏茸尕布活佛一直陪伴在左右。也就是在這次視察中,班禪大師和夏茸尕布活佛都感覺到剛剛恢復開放的寺院律學不興,寺院的修學習規(guī)趨于衰敗,于是他們商定通過自己的力量正興佛學,為此,班禪大師決定在北京創(chuàng)建中國藏語高級佛學院,夏茸尕布活佛則于1982年在塔爾寺創(chuàng)立了青海藏語佛學院,他親自擔任院長一職。1988年,十世班禪大師赴西藏扎什倫布寺參加五世至九世班禪靈體開光大典,夏茸尕布活佛陪同前往,次年元月,夏茸尕布活佛返回青海,十世班禪大師卻在西藏圓寂,夏茸尕布活佛陷入極度的悲痛之中,他赴塔爾寺為班禪大師祈禱超度,不久,又專門為在塔爾寺的五世至九世班禪大師紀念塔舉行裝藏儀式。

      1991年5月30日,八世拉茂夏茸尕布活佛圓寂。至此,這位行走在政教兩界,在青海河西藏有著極大聲譽和影響力的活佛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步,用自己的堅韌、執(zhí)著、慈悲的明燈照亮了自己輝煌的一生。

      1998年,第八世夏茸尕布活佛轉世靈童認定,并在塔爾寺舉行坐床儀式。報經青海省人民政府批準,按照宗教儀軌和歷史慣例尋訪認定,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王加鄉(xiāng)東卻村6歲的藏族男童央杰本繼位為第九世夏茸尕布活佛。如今九世夏茸尕布已是一位24歲的英俊青年,他沉湎于佛學的修習,極少外出。甚至在一些重大的佛教活動中,也極少見到他的身影——在佛學的精進上他完全傳承了他的前世的衣缽,一位博學、寬仁、平和的活佛正在成長。

      那一天,當我告別阿克加華嘉措,走出白佛寺時,看到幾個牧人裝束的朝圣者正在寺院大經堂外的佛塔前叩首祭拜,他們每個人身上都背著一部用黃綾包裹著的經卷,一眼就能看出他們是去轉湖的——是的,他們選擇了從白佛寺出發(fā),開始自己的轉湖之旅。

      猜你喜歡
      達賴喇嘛佛寺寺院
      論五世達賴喇嘛對西藏繪畫發(fā)展的影響①
      Fantasy and reality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紅巖春秋(2019年12期)2020-01-03 06:19:12
      古交千佛寺戲曲碑刻淺論
      中華戲曲(2018年2期)2018-08-27 10:05:48
      拉藏汗新立六世達賴喇嘛背后的政治因素(英文)
      意靜不隨流水轉,心閑還笑白云飛——佛寺山水楹聯(lián)
      中國三峽(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敦煌文本P.T.993吐蕃寺院稽考
      西藏研究(2017年1期)2017-06-05 09:26:11
      從歷代《達賴喇嘛傳》看活佛轉世定制
      西藏研究(2016年5期)2016-06-15 12:56:38
      唐代幽州地域的佛寺及其分布
      悟道
      感悟(2009年11期)2009-12-04 02:52:48
      城口县| 普安县| 吴忠市| 龙井市| 花莲县| 吉木乃县| 广东省| 陵川县| 永兴县| 尉犁县| 通州市| 田东县| 久治县| 临猗县| 金山区| 昌乐县| 望城县| 湛江市| 广安市| 三原县| 康平县| 杭州市| 柘城县| 武汉市| 社旗县| 南昌市| 怀宁县| 舟山市| 普兰店市| 武义县| 浑源县| 阿克苏市| 湄潭县| 淮滨县| 饶平县| 含山县| 红桥区| 上思县| 克山县| 读书| 长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