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欽裕
(綿陽市中心醫(yī)院,四川 綿陽 621000)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容易造成新生兒傷殘或死亡。該病有復雜的發(fā)病機制,以往僅可對癥治療和支持治療。隨著醫(yī)療技術及理念的進步,通過動物試驗和初步臨床,證實可采用亞低溫方法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可取得一定的療效[1-2]。一般情況下,在患兒缺氧缺血損傷出現后的6 h內開始治療,不過,對于治療時間方面,目前仍存在一定的爭議?;诖?,本文選擇醫(yī)院收治的新生兒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96例,研究了頭部亞低溫不同治療時間對新生兒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療效?,F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新生兒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96例,其中有男54例,女42例,均采用頭部亞低溫治療,根據不同的治療時間,分為48 h組、72 h組、96 h組,各32例。納入標準:符合新生兒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診斷標準及臨床分度標準,患兒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合并感染性疾病,合并其它嚴重先天疾病,嚴重貧血,其它原因引起顱內損傷。三組患兒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所有新生兒均采用頭部亞低溫治療,出生后6 h內開始治療,利用鼻咽溫度代表顱底溫度,保持34℃,分別持續(xù)治療48 h、72 h、96 h,治療后自然復溫[3]。
患兒出生后28 d采用NBNA評分進行評定,并對比三組患兒不良反應。
研究得出數據通過SPSS 19.0軟件統計處理,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以數(n)或率(%)表示計數資料,以x2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由表1可知,三組患兒中,72 h組患兒28 d的NBNA評分(39.8±3.5)分,高于其它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兒中,96 h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2.50%,高于其它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三組患兒不良反應對比 [n(%)](n=32)
亞低溫治療,指的是采用人工又道的方法,降低體溫2~5℃,使腦細胞的無氧酵解、耗能、代謝得到降低,腦細胞乳酸蓄積減少,并減少ATP水平降低,使腦組織繼發(fā)性能量衰竭得到阻斷或延緩。再次作用下,細胞毒素大量聚集可得到降低,細胞凋亡減輕或延遲,神經得到充分保護。在實際治療中,主要包括誘導、維持、復溫等階段[4-5]。其中,誘導階段和復溫階段均為常規(guī)方法,維持階段可選擇不同的治療溫度,會得到不同的療效。有研究表明,亞低溫需要持續(xù)48 h以上才可發(fā)揮效果,并且隨著時間增加提高效果,但同時也會增加不良反應。因此在臨床選擇上,需要綜合考慮。
綜上所述,對新生兒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腦病,采取頭部亞低溫治療,持續(xù)治療72 h效果最理想,且不良反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