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英
(北京市昌平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北京 102200)
靜脈輸液藥物滲出性組織損傷臨床上一般表現(xiàn)為脹痛、腫脹,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為脹痛、燒灼痛、刺痛,局部紅腫,回抽時無回血,或者局部有水泡,皮膚變硬發(fā)黑,造成潰瘍形成[1]。靜脈輸液滲出臨床上較為常見,給患者造成了肉體及精神上的雙重痛苦,不利于疾病的恢復。故在預防其發(fā)生的同時,探索出有效的緩解方法可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更有利于治療工作的順利進行。我科利用自制中藥對患者手背藥物滲出性組織損傷部位皮膚進行濕敷,取得滿意效果。
選取2014年6月~2016年3月各種原因靜脈輸液藥物滲出引起的手背部皮膚發(fā)白、局部組織腫脹、伴有或不伴疼痛等癥狀患者104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50~80歲,平均年齡64歲。滲出面積最大6×7 cm,最小2.5×3 cm,無局部壞死等嚴重不良反應。滲出藥物均為常規(guī)消炎藥物及活血化瘀中藥,無強刺激藥物及化療藥物。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以對照組,各52例,實驗組給予患者滲出部位中藥涂抹并濕敷,對照組給予50%硫酸鎂濕敷。兩組一般資料(包括男女、年齡、滲出面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實驗組
選用乳香30 g、川芎20 g、紅花20 g、沒藥30 g等10種中草藥飲片,用95%酒精1000 mL浸泡一周,過濾渣滓后成自制中藥。生理鹽水清潔滲出部位皮膚,用自制中藥涂抹于皮膚,且面積外圍大于滲出部位1~2 cm,并用浸潤自制中藥的無菌輔料外敷于滲出部位,輔料以不滴水為度。輔料上包裹塑料紙,膠布固定,外敷每次30min,日間每4 h一次。夜間睡前一次。對照組選用50%硫酸鎂溶液浸濕的無菌輔料外敷于滲出部位,輔料以不滴水為度,輔料上包裹塑料紙,膠布固定,外敷每次30 min,日間每4 h一次。夜間睡前一次。定時觀察患者主訴、滲出部位的疼痛、腫漲等變化。
1.2.2 診斷靜脈滲出標準
有靜脈輸液史;由于各種原因發(fā)生不同程度的藥物滲漏,造成患者局部紅腫熱痛,嚴重者肢體活動障礙、肢端局部缺血壞死[2]。
1.2.3 入選標準
年齡50~80歲,輸液部位為手背,滲出藥物為非刺激性的藥物(排除滲出藥物PH<4.1或>9,滲透壓>600 m,0 sm/L及化療藥物等刺激性藥物)。
濕敷4 h、12 h、24 h、36 h分別觀察療效并登記。36 h疼痛未緩解,腫脹未見明顯消退(直徑≤0.5 cm)視為無效。
顯效:濕敷2 h后,局部疼痛明顯減輕,<6 h腫脹消失,血管行徑顯露,彈性良好;有效:濕敷3~4 h后,局部疼痛減輕,<12 h腫脹消失,血管行徑顯露,彈性良好;無效:濕敷>36 h局部腫脹無明顯減輕,仍疼痛。
兩組治療方法應用統(tǒng)計學方法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使用后顯效:31例;有效19例;無效2例。對照組患者使用后顯效:28例;有效18例;無效4例。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使用后效果比較(x±s,h)
靜脈輸液是臨床上最常用的給藥途徑,在臨床上治療中,經常會出現(xiàn)各種原因引起的輸液藥物滲出,造成局部組織腫脹,疼痛,淤血等組織損傷。不僅增加了患者的肉體及精神的雙重痛苦,由于局部血管損傷,腫脹部位無法再次進行靜脈穿刺,對后續(xù)輸液治療有較大影響。經調查靜脈輸液滲出發(fā)生率高達10%左右,文獻表明嚴格加強預防措施,靜脈滲出發(fā)生率雖有降低,但仍為6%~7%,因此針對靜脈滲出的處理十分重要。
靜脈輸液滲出后出現(xiàn)腫脹、疼痛,使用50%硫酸鎂濕敷,硫酸鎂粉需要溶解,操作繁瑣,護理所需時間長。硫酸鎂用于濕敷需要患者自費增加患者經濟負擔,且濕敷過后,皮膚上留有一層硫酸鎂粉,感覺不舒適,患者不易接受。
中藥涂抹方分析:中藥乳香,辛散溫通,活血行氣止痛,用于瘀血阻滯諸證。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紅花,活血通經,祛瘀止痛;沒藥,辛散溫通,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氣止痛,消腫生肌,用于瘀血阻滯諸證[3]。95%酒精具有擴張血管作用,緩解局部組織痙攣的血管,從而改善血液循環(huán)。且吸附皮膚組織的水分,促進皮膚水腫消退,緩解疼痛。由此可見,此方通過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用于輸液藥物滲出性組織損傷輔助治療,操作方法簡單無任何毒副作用。其次由于傳統(tǒng)醫(yī)學在患者心中可信度高,患者依從性強。且醫(yī)院免費提供,患者無負擔,樂于接受。故臨床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