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彬彬 趙秀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醫(yī)院體檢中心,北京 100191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其患病率甚至位于中老年人五大疾病之首[1],OP是以骨量低下,骨微結構破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fā)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2]。既往研究提示骨質狀況及其與年齡、性別、體質量等眾多因素之間的關系較為密切。因此,如何早期預防我校職工OP,盡可能減少OP的發(fā)病率,是我院目前體檢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為了解北航教職工的骨質情況,本文通過超聲技術進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測定,并分析BMD與年齡、身高、體重、體質指數、腰圍等因素之間的關系。
選擇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體檢的北航在職及退休的教職工為研究對象,共采集到22~95歲的4056例教職工體檢信息,其平均年齡(57.19±18.93)歲;其中男性1928例,平均年齡(57.23±19.77)歲;其中女性2128例,平均年齡(57.15±18.15)歲。所有入選對象均排除肝腎功能異常、甲狀腺、內分泌代謝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結締組織疾病及腫瘤等影響骨代謝從而引起繼發(fā)性OP的疾病。
對受檢人員準確測量其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亦可稱其為體質量),采用中國標準的BMI評分法[3]:BMI≤18.4為低體質量組,18.5≤BMI≤23.9為正常體質量組,BMI≥24為超重組。其中超重組又細分為:24≤BMI≤27.9為偏胖組,BMI≥28為肥胖組。本研究采用通用電器醫(yī)療系統(tǒng)(中國)有限公司生產的Achilles EXP ΙΙ Document Kit 全自動超聲骨密度測量系統(tǒng)。受測者取坐位,選擇右足跟骨進行測量得T、Z值。骨質狀況的診斷標準[4]: 采用WHO推薦的T值評分法:受試者實際測量值與健康同性別青年組的峰值比較,低于2.5個標準差,即T≤-2.5時,診斷為骨質疏松;-2.5 表1 各年齡組與骨質狀況率的比較[n(%)]Table 1 The rat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age group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status [n(%)] 表2 不同性別各年齡組與骨質狀況率的比較[n(%)]Table 2 The rat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age group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status in different genders[n(%)] 表3 不同BMI組與骨質狀況率的比較[n(%)]Table 3 The rat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BMI group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status[n (%)] 表4 高BMI分層與骨質狀況率的比較[n(%)]Table 4 The rate comparison of high BMI stratification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status [n (%)] 腰圍越大,骨質狀況越差,差異具有顯著性統(tǒng)計學意義(r=-0.072,P<0.01)。 隨著年齡的增加,OP發(fā)病率逐漸增高,尤其是老年人由于運動量減少、消化系統(tǒng)功能降低、機體鈣磷及維生素D吸收和合成下降,從而導致其骨生長情況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因此,OP發(fā)病率高峰通常凸顯于老年人。在我們研究中發(fā)現,70歲以后老年人明顯表現為骨量減少。但是與北京地區(qū)普通人群相比,我校教職工整體骨量減少及骨質疏松發(fā)生率較低[5],這或許與校園內有較好的運動場所有關。但是,我校20~29歲年齡段骨質狀況并不理想,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也許與年輕人剛步入社會,工作及生活壓力太大,又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缺乏適宜的鍛煉等原因有關。 在我們研究中發(fā)現,男性隨著年齡的增加,骨質狀況呈現穩(wěn)定下降趨勢。而50歲之后的女性骨量減少及骨質疏松的發(fā)生率驟然高于50歲之前,而且與同年齡段男性相比,女性受檢人員的骨質正常百分比下降幅度明顯大于男性,骨量減少和骨質疏松的百分比上升幅度也明顯大于男性,提示也許是女性絕經后雌激素分泌減少,導致骨流失加快所致。雖然發(fā)現女性骨量減少百分比明顯高于男性,但是其骨質疏松百分比卻明顯低于男性,這可能是由于不同性別的基因不同加之調控激素水平不同所致[6],再加上女性更懂得養(yǎng)生和照顧自己,至于具體原因值得進一步探討。 本研究發(fā)現低BMI組的OP發(fā)病率明顯高于正常BMI組和超重及肥胖組,這可能是由于高BMI組可以使得骨組織能夠承受更大的機械負荷,減少骨吸收進而促進骨形成,有利于提高骨密度和骨礦含量[7],而低BMI意味著營養(yǎng)不良也會帶來骨質狀況的下降。我們進一步對高BMI組分層后發(fā)現,肥胖組骨質下降及骨質疏松的發(fā)生率高于偏胖組,腰圍越大,骨質狀況越差。因此提出,并不是BMI越高骨質狀況越好,應該將BMI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 因此,骨質狀況與年齡、性別、體質量、腰圍等因素都有較為密切的關系。另外,將骨密度檢測納入常規(guī)體檢項目,較為方便,簡單,而且可以早期發(fā)現人群中骨量變化,給予相應的預防和治療。本文不足之處是未對研究人群進行生活方式的調查及其與骨質狀況的相關性分析,這將是以后進一步研究的方向。1.3 統(tǒng)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全體受檢人員各年齡組與骨質狀況率的比較
2.2 不同性別各年齡組骨質狀況率的比較
2.3 全體受檢人員不同BMI與骨質狀況率的比較
2.4 全體受檢人員高BMI分層與骨質狀況率的比較
2.5 全體受檢人員不同骨質狀況與腰圍的相關性分析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