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勇
(巴中骨科醫(yī)院骨科,四川 巴中 636600)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一旦發(fā)生骨折,易導致患者殘疾。及時對跟骨骨折患者進行有效的治療對改善其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進行克氏針撬撥復位外固定術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均為目前臨床上治療跟骨骨折的常用方法[1-2]。為了比較用這兩種手術方法治療跟骨骨折的臨床療效,筆者對巴中骨科醫(yī)院接診的220例跟骨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將巴中骨科醫(yī)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間接診的220例跟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這220例患者的納入標準:1)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2)其臨床表現符合跟骨骨折的診斷標準。這些患者的排除標準:1)合并有重要器官的損傷。2)合并有精神障礙或認知障礙。3)對治療的依從性較差。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這220例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110例/組)。研究組患者中有男72例,女38例;其平均年齡為(38.4±4.2)歲,平均病程為(12.3±1.6)h;其中有Ⅱ型跟骨骨折患者57例,Ⅲ型跟骨骨折患者33例,Ⅳ型跟骨骨折患者20例。對照組患者中有男69例,女41例;其平均年齡為(39.4±3.9)歲,平均病程為(13.6±1.9)h;其中有Ⅱ型跟骨骨折患者58例,Ⅲ型跟骨骨折患者32例,Ⅳ型跟骨骨折患者2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在對這兩組患者進行手術前,協助其取健側臥位,并對其進行常規(guī)的消毒鋪巾及硬膜外麻醉。在此基礎上,為對照組患者采用克氏針撬撥復位外固定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手術方法如下:在患者的跗骨竇部位做切口,然后在C型臂X線機的引導下將克氏針置入骨折部位。使用克氏針對骨折部位進行撬撥,使其Bohler角、Gissane角恢復正常。糾正跟骨的寬度和高度,并用螺釘對骨折部位進行外固定。使用異體骨塊對跟骨塌陷處進行植骨處理??p合切口,使用彈力繃帶對其進行包扎。為研究組患者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手術方法如下:在患者跟骨的外側做一個L形切口,切開其皮膚、皮下組織后,觀察其骨折部位的具體情況。對骨折部位進行牽引復位,糾正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寬度及高度。使用克氏針對骨折部位進行固定,然后縫合切口。在術后第8周,對患者骨折部位的愈合情況進行檢查,并為其制定相應的運動方案。
1)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的高度及寬度。2)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切口邊緣處皮膚壞死、切口感染、骨折再移位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3)比較兩組患者足部功能的改善情況。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評分量表評價患者的足部功能。評價標準是:(1)優(yōu)?;颊叩腗aryland評分為90~100分。(2)良。患者的Maryland評分為75~89分。
(3)可?;颊叩腗aryland評分為50~74分。(4)差?;颊叩腗aryland評分為0~49分。
采用SPSS 19.0軟件處理本文中的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的高度及寬度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寬度的比較(±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寬度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Bohler角(°) Gissane角(°) 跟骨高度(mm) 跟骨寬度(mm)治療前 研究組 40 12.3±1.1 87.2±5.2 36.7±2.6 48.2±5.1對照組 40 12.4±1.3 86.6±4.3 35.3±3.4 48.1±4.4治療后 研究組 40 26.3±2.1 132.4±8.9 46.5±2.7 32.5±2.6對照組 40 25.9±2.4 133.2±8.4 45.9±2.4 33.4±3.1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足部功能恢復的優(yōu)良率為82.5%,對照組患者足部功能恢復的優(yōu)良率為77.5%;兩組患者足部功能恢復的優(yōu)良率相比,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足部功能恢復情況的比較
在術后,對照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fā)生切口邊緣處皮膚壞死,有1例患者發(fā)生切口感染,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5.0%;研究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fā)生切口感染,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2.5%。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相比,P>0.05。
跟骨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骨折。此病主要是由患者的腳部遭受直接撞擊所致。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克氏針撬撥復位外固定術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跟骨骨折。張學斌等[3]的研究表明,采用克氏針撬撥復位外固定術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跟骨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能夠使患者跟骨的高度及寬度、Bohler角和Gissane角恢復正常。有學者指出,克氏針撬撥復位外固定術適合對骨折處粉碎程度較輕的Ⅱ型跟骨骨折患者進行治療。該手術具有操作簡單、切口小、不易引發(fā)感染、費用低等優(yōu)點。但該手術也具有以下缺點:1)無法對粉粹性跟骨骨折患者的骨折部位進行有效的固定。2)采用該手術進行治療的跟骨骨折患者易出現克氏針脫落的情況,從而可影響其預后。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的適用范圍較廣,且能夠對粉粹性跟骨骨折患者的骨折部位進行有效的固定。但進行該手術對患者軟組織造成的損傷較大,易導致其發(fā)生術后并發(fā)癥[4-7]。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克氏針撬撥復位外固定術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跟骨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的療效,且安全性均較高。臨床醫(yī)生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選用合適的手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