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金華
駐馬店市第二中醫(yī)院耳鼻喉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見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傳導性聾和鼓室積液,常發(fā)生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該病發(fā)病機制復雜、病情反復、治愈較難,可并發(fā)鼓室硬化癥或粘連性中耳炎。西醫(yī)以抗炎、預防感染、穿刺等消除炎癥和清除中耳積液為主。中醫(yī)學認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屬耳脹范疇,根據(jù)患者的具體癥狀進行清熱祛濕、活血化瘀、行氣通竅等辨證治療。本研究采用疏風解毒湯配合西醫(yī)療法治療急性分泌性中耳炎風熱外襲證,取得了良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82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風熱外襲證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1例。實驗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21~55歲,平均(38.40±5.70)歲;病程1~7天,平均(3.80±1.70)天;左耳22例,右耳19例;鼓室圖曲線:B型27例,C型14例;氣導閾值(38.43±5.83)dB;中醫(yī)證候積分(26.45±3.28)分。對照組男26例,女15例;年齡23~54歲,平均(37.90±5.50)歲;病程1~7天,平均(3.60±1.40)天;左耳21例,右耳20例;鼓室圖曲線:B型25例,C型16例;氣導閾值(38.77±5.69)dB;中醫(yī)證候積分(26.17±3.34)分。2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考《實用耳鼻喉頭頸外科學》[1]中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相關診斷標準。臨床癥狀為耳痛、耳鳴、聽力下降,頭部搖晃有水聲;鼓室聲導抗檢查結(jié)果為B型或C型;耳部顯微鏡檢查鼓膜呈淡黃色或琥珀狀,有氣液平面。
1.3 辨證標準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中風熱外襲證的辨證標準,癥見耳痛、耳鳴、耳脹,聽力下降,伴有咽干,流涕,鼻塞,小便赤黃,大便干結(jié),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1.4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和辨證標準;②年齡>18周歲,發(fā)病1周以內(nèi)就診;③單耳中耳炎;④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5 排除標準 ①耳鼻咽喉部腫瘤史或手術史;②咽鼓管功能障礙;③合并心肝腎及消化系統(tǒng)嚴重疾?。虎芩幬镞^敏史;⑤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2.1 對照組 給予抗感染和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靜脈注射2 g頭孢他啶(Glaxo Operations UK Ltd公司),每天2次;曲安奈德(昆明源瑞制藥有限公司)20 g中耳道內(nèi)注射,每周1次;變態(tài)反應患者給予撲爾敏片(河北永豐藥業(yè)有限公司)口服,每天3次,每次4 mg;糠酸莫米松鼻噴劑(MSD Belgium BVBA/SPRL公司)噴鼻治療,每天2次;發(fā)燒患者給予退燒治療。
2.2 實驗組 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給予疏風解毒湯治療。處方:金銀花、蒲公英、板藍根、虎杖、連翹、白芍、土茯苓、柴胡各15 g,牡丹皮、白芷各20 g,敗醬草、馬鞭草、澤瀉各10 g。每天1劑,水煎濾出藥液200 mL,分2次口服。根據(jù)病情、癥狀酌情辨證加減。
2組均以1周為1療程,連續(xù)治療3療程后觀察治療效果,進行為期3月的隨訪。
3.1 觀察指標 ①治療前后進行氣導閾值和鼓室聲導抗測聽檢查,鼓室聲導抗測聽分6個類型,包括A型(正常型)、B型(平坦型)、C 型(負壓型)、D 型(切跡型)、Ad 型(高峰型)、As型(低峰型)。②中醫(yī)證候評分:治療前后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自擬中醫(yī)證候評分量表,每項為0~3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③對比分析2組臨床療效。④記錄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頭暈、嗜睡、惡心嘔吐、煩躁不安、心悸、乏力等。隨訪3月,記錄復發(fā)情況。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1 療效標準[3]顯效:臨床癥狀消失,鼓室聲導抗檢查A或As型,中醫(yī)證候評分和氣導閾值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消退但未完全消失,鼓室聲導抗檢查As型,30%≤中醫(yī)證候評分和氣導閾值減少<70%;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鼓室聲導抗檢查B型或C型,中醫(yī)證候評分和氣導閾值減少<30%。
4.2 2組治療前后氣導閾值比較 見表1。治療前,2組氣導閾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氣導閾值均較治療前下降(P<0.01);實驗組氣導閾值低于對照組(P<0.01)。
表1 2組治療前后氣導閾值比較(±s) dB
表1 2組治療前后氣導閾值比較(±s) dB
組 別實驗組對照組t值P n P 4141 t值18.39714.079<0.01<0.01治療前38.43±5.8338.77±5.690.267>0.05治療后18.42±3.8123.54±3.955.974<0.01
4.3 2組治療前后鼓室聲導抗測聽結(jié)果比較 見表2。治療前所有患者鼓室聲阻抗檢查均為B型或C型。治療后,實驗組38例恢復A型,3例未恢復;對照組31例恢復A型,10例未恢復。實驗組鼓室聲阻抗檢查結(jié)果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2 2組治療前后鼓室聲導抗測聽結(jié)果比較 例
4.4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見表3。治療前,2組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中醫(yī)證候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P<0.01),實驗組中醫(yī)證候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
表3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s) 分
表3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s) 分
n P 4141 t值24.76218.132<0.01<0.01組 別實驗組對照組t值P治療前26.45±3.2826.17±3.340.383>0.05治療后8.89±3.1412.45±3.514.840<0.01
4.5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4。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2.68%,高于對照組的75.6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4.6 2組不良反應及復發(fā)情況比較 實驗組出現(xiàn)6例不良反應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4.63%,對照組出現(xiàn)8例不良反應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9.51%。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345,P>0.05)。治療后隨訪3月,2組均未見復發(fā)。
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是以聽力下降和鼓室積液為主要特征的非化膿性中耳炎性疾病。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多種多樣,感染、變態(tài)反應、咽鼓管功能不良是其主要病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易發(fā)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特別是鼻部、鼻咽部感染的患者尤其容易繼發(fā)急性分泌性中耳炎[4]。該病于發(fā)病早期如得到有效治療,則不會造成較大影響,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長時間的病變會導致粘連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等癥狀,引起聽力損失,甚至失聰。隨著“上下呼吸道炎癥一致性”概念的提出,免疫反應在分泌性中耳炎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受到廣泛關注[5]。正常的免疫在中耳中具有保護作用,當這種固有的免疫平衡被打破時會導致炎癥發(fā)生。西醫(yī)治療主要給予局部或全身糖皮質(zhì)激素、抗生素、鼻用減充血劑等藥物為主,必要時考慮穿刺治療。本研究選取西藥治療作為對照,給予頭孢他啶、曲安奈德、糠酸莫米松鼻噴劑和抗生素聯(lián)合治療,治療總有效率達75.61%。
中醫(yī)學認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屬于耳脹范疇,耳脹大多為疾病的初始階段,主訴為耳內(nèi)脹悶、疼痛?!吨T病源候論》中提到,“風入于耳之脈,使經(jīng)氣痞塞不宣,故為風聾”。耳脹屬實證,辨證為風寒或風熱外襲,發(fā)病機制為風邪犯肺、熱邪郁滯,治療宜以疏散風邪、清熱解毒為主。疏風解毒湯中虎杖性味微苦、微寒,有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散瘀止痛之效,為君藥。連翹味苦,性微寒,可疏風散熱、消腫散結(jié);板藍根味苦性寒,能清熱解毒,兩者共為臣藥。柴胡解表退熱、疏肝解郁,馬鞭草活血散瘀、解毒利濕,牡丹皮活血止痛化瘀,白芍斂陰和營,澤瀉、土茯苓祛濕止癢,蒲公英清熱解毒,白芷散瘀止痛,共為佐藥。全方發(fā)散輕清,無苦寒之弊,共奏疏散風邪、內(nèi)清熱毒、散瘀利濕之功。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實驗組氣導閾值、中醫(yī)證候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1),實驗組鼓室聲阻抗檢查結(jié)果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疏風解毒湯能有效地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恢復聽力。從臨床治療效果的對比中發(fā)現(xiàn),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加入疏風解毒湯后能提升治療效果。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表明疏風解毒湯安全有效,不會因為用藥的增加而帶來不良后果??梢?,疏風解毒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臨床效果顯著,不良反應小,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