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祥艷,馬大正,孫云,林超,高楚楚,盧亦彬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溫州市中醫(yī)院,浙江 溫州 325000
經期頭痛(Menstrual headache)是指女性在月經前后及月經期發(fā)生的一種特殊性偏頭痛,與女性特有的生理因素密切相關,一般在女性經期發(fā)作,而在經后消失[1]。女性經期頭痛病程纏綿難愈,嚴重影響女性正常的工作、學習、生活[2]。中醫(yī)學中,經期頭痛又可稱之為“經行頭痛”,既有虛證,又有實證,??上嗉姘l(fā)作,又可相互轉化,形成典型的虛實夾雜之證[3]。而侯氏黑散作為傳統(tǒng)的祛風中藥方之一,既能祛風邪以平肝陽,又能活血化瘀以開竅通痹,兼能補養(yǎng)氣血以填補空竅之地,可以作為治療經期頭痛的傳統(tǒng)藥方之一[4]。本研究觀察侯氏黑散加減方治療經期頭痛臨床療效及對病人治療前后頭部疼痛評級指數(shù)(PRI評分)的影響,結果報到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3月—2017年9月就診于本院婦科經期頭痛的患者126例,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中藥組與西藥組各63例。中藥組平均年齡(33.42±13.67)歲;平均病程(21.42±6.28)月;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23.26±7.19;經前期頭痛33例,行經期頭痛23例,經后期頭痛7例;左側頭痛20例,右側頭痛20例,雙側頭痛11例,頭頂部頭痛12例。西藥組平均年齡(35.96±13.87)歲;平均病程(23.04±6.98)月;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22.16±6.82;經前期頭痛36例,行經期頭痛19例,經后期頭痛8例;左側頭痛23例,右側頭痛18例,雙側頭痛13例,頭頂部頭痛9例。2組年齡、病程、體質指數(shù)、頭痛部位等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2004年由國際頭痛協(xié)會頒布的《國際頭痛疾病分類(第二版)》(ICHD-Ⅱ)[5]對于經期頭痛的診斷標準;②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yī)婦科學(第九版)》[3]對于肝火旺盛型經行頭痛的診斷。辨證標準:①主癥:經期前后或行經期頭目脹痛,可發(fā)于側頭部,甚或巔頂掣痛;②次癥:兼見煩躁易怒,口苦咽干,經行量多,經色鮮紅,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或兼見小腹疼痛拒按,經行不暢,色紫夾塊等氣滯血瘀之象;或兼見經血量少,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等氣血虛弱之象。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中醫(yī)及西醫(yī)的診斷及辨證標準;②神經系統(tǒng)檢查及頭部影像學檢查均未見異常;③患者年齡在18周歲以上,且生命體征穩(wěn)定;④近1周內未服用可影響實驗結果的藥物;⑤病人及家屬均自愿加入本項臨床試驗。
1.4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本研究中的診斷標準及辨證標準;②其它原因導致病人出現(xiàn)頭痛病癥;③病人血壓或血糖不能得到有效控制;④合并有明顯的抑郁癥或嚴重的嗜酒、吸毒、濫用精神性藥物等精神狀態(tài)異常的患者;⑤合并有嚴重的其它系統(tǒng)功能障礙患者;⑥過敏性體質或多種藥物過敏的患者。
2.1 西藥組 在病人頭痛發(fā)作期給予鹽酸氟桂利嗪膠囊(國藥準字H10930003,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為5 mg/粒),每次10 mg,每晚口服,同時在單純口服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積極控制病人的血壓、血脂、血糖等情況,并根據(jù)病人其它病史的具體情況給予相應的對癥治療。
2.2 中藥組 給予病人侯氏黑散加減方進行治療,處方:菊花、桂枝、枸杞子、防風、牡蠣、川芎、茯苓、白術各10 g,當歸、黃芪各15 g,三七、細辛、甘草各5 g。水煎200 mL,分2次口服,每次100 mL,每天1劑,服用時間為每月除經期及經期后的3天。
2組均以1月為1療程,共治療3療程,在治療前及每個療程結束后設立1次隨訪,共4次隨訪。
3.1 觀察指標 ①詳細記錄和分析治療前后每個療程的臨床癥狀及體征變化;②頭部疼痛評級指數(shù)(PRI評分:其評分標準由兩部分組成,一則為跳痛、銳痛、酸痛等11項有關于疼痛感覺方面的選項,二則為耗竭樣、害怕樣、受懲罰樣等4項有關于疼痛情感方面的選項,每項從0分至3分,最低為0分,最高為45分,得分越高提示疾病對病人疼痛感覺及情感的影響越大[6])、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評分:在紙上面劃一條100 cm的橫線,橫線的一端為0,表示無痛;另一端為10,表示劇痛;中間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讓病人根據(jù)自我感覺在橫線上劃一記號,表示疼痛的程度,數(shù)字越大提示病人頭痛程度越重[7])、頭痛發(fā)作次數(shù)、頭痛發(fā)作持續(xù)時間;③臨床相關血清生化指標水平:血清內皮素-1(ET-1)和超敏C-反應蛋白(hs-CRP);④中醫(yī)證候療效判定[8];⑤血、尿、便常規(guī)檢查等安全性指標的變化。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結果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1 療效標準 顯效:經治療后,病人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頭痛次數(shù)明顯減少,且無周期性發(fā)作;有效:經治療后,病人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有一定改善,頭痛次數(shù)有所減少,且在頭痛癥狀完全消失后3個月經周期內又再次發(fā)生;無效:經治療后,病人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未得到改善,頭痛次數(shù)也未有改變,甚至病情惡化??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4.2 2組中醫(yī)癥候療效比較 見表1??傆行手兴幗M為95.24%,西藥組為65.08%,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中醫(yī)癥候療效比較 例(%)
4.3 2組不同療程PRI評分比較 見表2。治療前,2組PR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第3個療程后2組PRI評分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同期西藥組比較,中藥組第1、2、3個療程后PRI評分較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不同療程PRI評分比較(±s) 分
表2 2組不同療程PRI評分比較(±s) 分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同期西藥組比較,②P<0.05
組 別中藥組西藥組n 6363治療前19.14±6.2818.91±6.73第1個療程12.33±5.12②15.69±5.47第2個療程8.36±3.57②11.71±4.82第3個療程5.23±2.74①②8.76± 3.63①
4.4 2組不同療程VAS評分比較 見表3。治療前,2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第3個療程后2組VAS評分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同期西藥組比較,中藥組第1、2、3個療程后VAS評分較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2組不同療程VAS評分比較(±s) 分
表3 2組不同療程VAS評分比較(±s) 分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同期西藥組比較,②P<0.05
組 別中藥組西藥組n 6363治療前8.44±2.628.31±2.51第1個療程5.09± 1.31②6.59±1.42第2個療程2.45± 1.24②3.81±1.38第3個療程1.19±0.31①②2.37± 0.59①
4.5 2組不同療程頭痛發(fā)作次數(shù)比較 見表4。治療前,2組頭痛發(fā)作次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第3個療程后2組頭痛發(fā)作次數(shù)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同期西藥組比較,中藥組第1、2、3個療程后頭痛發(fā)作次數(shù)較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2組不同療程頭痛發(fā)作次數(shù)比較(±s) 次
表4 2組不同療程頭痛發(fā)作次數(shù)比較(±s) 次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同期西藥組比較,②P<0.05
組 別中藥組西藥組n 6363治療前10.94±3.8411.26±4.17第1個療程6.57± 3.52②9.64±3.84第2個療程3.45±3.14②7.41±4.32第3個療程1.07± 2.79①②5.12±3.63①
4.6 2組不同療程頭痛發(fā)作持續(xù)時間比較 見表5。治療前,2組頭痛發(fā)作持續(xù)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第3個療程后2組頭痛發(fā)作持續(xù)時間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同期西藥組比較,中藥組第2、3個療程后頭痛發(fā)作持續(xù)時間較短,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4.7 2組治療前后血清生化指標水平比較 見表6。治療前,2組ET-1和hs-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治療后2組ET-1和hs-CRP水平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同期西藥組比較,治療后中藥組ET-1和hs-CRP水平較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5 2組不同療程頭痛發(fā)作持續(xù)時間比較(±s) h
表5 2組不同療程頭痛發(fā)作持續(xù)時間比較(±s) h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同期西藥組比較,②P<0.05
組 別中藥組西藥組n 6363治療前21.21±14.3220.54±13.93第1個療程11.37±10.2612.83±11.12第2個療程5.41±5.33②9.74±9.43第3個療程1.42±3.26①②7.63±7.13①
表6 2組治療前后血清生化指標水平比較(±s)
表6 2組治療前后血清生化指標水平比較(±s)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同期西藥組比較,②P<0.05
組 別中藥組西藥組n ET-1(p g/m L) hs-CRP(m g/L)6363治療前73.12±16.2771.84±15.59治療后52.17±12.28①②60.84±13.46①治療前8.64±2.358.23±2.17治療后3.63±1.43①②4.76±1.68①
經期頭痛是指女性在月經前后及月經期發(fā)生的一種特殊性偏頭痛,其發(fā)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就目前研究發(fā)現(xiàn),一般是由顱內血管舒縮功能障礙引起[9]。因此在臨床治療方面,抑制血管平滑肌的過度收縮,升高血漿內的β-內啡肽水平,就成為了保持血管收縮及舒張功能穩(wěn)定的關鍵,同時血清中ET-1和hs-CRP作為偏頭痛發(fā)作時的敏感性指標,在機體受到感染或損傷時表現(xiàn)為急劇上升的趨勢,亦可作為評價頭痛治療效果的客觀性指標[10]。女性在圍絕經期發(fā)生偏頭痛,除具備普通偏頭痛的發(fā)病機制外,也與女性機體內的激素水平變化密切相關,其中雌二醇(E2)水平的降低會直接導致三叉神經傳入纖維對疼痛的敏感性提高,從而使機體的疼痛閾值降低,也就導致了女性經期頭痛發(fā)生率居高不下,且遷延難愈[11]。
中醫(yī)學認為,頭為“諸陽之會”“清明之府”,五臟六腑之氣皆上榮于頭面,同時又因為“女子以血為本,以氣為用”,氣血為女子“天癸”的化生基礎,所以經行頭痛的發(fā)病與女子月經的產生機理密不可分[12]。筆者跟隨全國名老中醫(yī)馬大正主任學習多年,馬主任通過幾十年臨床經驗發(fā)現(xiàn),此病與肝臟的關系最為密切,肝經上聯(lián)腦絡,肝藏血,女子在經行之際,陰血榮于下,而虧于上,氣血虧虛而不能榮腦,使清竅失于濡養(yǎng),終致頭痛發(fā)作,即是所謂的“不容則痛”,同時女子經期以通為順,如遇氣滯血瘀,阻于腦絡,或郁火旺盛,氣沖上逆,清陽受擾,脈絡不通,均可引起頭痛,即是所謂的“不通則痛”,故本病的病機應以肝氣夾痰夾瘀上逆為主,臟腑氣血失調為根[13]。而經期頭痛又可稱之為“經行頭痛”,其中既有虛證,又有實證,其中虛證是指氣血不足、腦失所養(yǎng),而實證是指肝火上擾、瘀阻腦絡,??上嗉姘l(fā)作,又可相互轉化,形成典型的虛實夾雜之證,所以對于經期頭痛病人的中醫(yī)治法應以祛風通絡、平肝潛陽為主,再輔以活血化瘀、開竅通痹、健脾化濕、補養(yǎng)氣血、益精填髓等法[3]。
侯氏黑散作為傳統(tǒng)祛風的中藥方之一,有平肝潛陽、健脾化濕、祛風散寒、祛痰通絡等功效,可使溫熱寒涼之藥合于一劑,清散補瀉之力歸于一方[14]。在侯氏黑散加減方的藥物組成上,以菊花為君藥,本品性味辛甘而苦,有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熱解毒之效;以細辛、防風、牡蠣為臣藥,是祛風清熱、平肝潛陽之佳品;以三七、川芎、茯苓、白術、當歸、黃芪、桂枝、枸杞子為佐藥,其中三七與川芎兩藥相互配合使用,共達行氣、活血、化瘀、止血之效,茯苓與白術兩藥相互配合使用,共達健脾利濕、祛痰散結之功,當歸、黃芪、桂枝、枸杞子四藥配合使用,共達補養(yǎng)氣血、調補陰陽之功;以甘草為使藥,即可緩解諸藥之毒性,又可調和諸藥之藥效,本方諸藥配合使用,共奏祛風通絡、平肝潛陽、活血化瘀、開竅通痹、健脾化濕、補養(yǎng)氣血、益精填髓之功[15]。
在治療效果上,中藥組病人所采用的純中醫(yī)治療方式,在治療經期頭痛時,不論是從病人頭痛情況(PRI評分、VAS評分、發(fā)作次數(shù)及持續(xù)時間)來分析,還是從血清中ET-1和hs-CRP的水平來分析,亦或者從中醫(yī)證候療效來分析,均要優(yōu)于西藥組。同時中藥的毒副作用更小,適用范圍更廣,中醫(yī)辨證個性化等諸多優(yōu)點,說明中醫(yī)治療經期頭痛更具優(yōu)勢,但也存在著諸如辨證不清、藥量難以把握、中藥藥物化學成分復雜等問題,需要廣大臨床工作者進一步繼承創(chuàng)新和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