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梅
摘 要 地震實物是伴隨著地震留下來的文化遺產(chǎn),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唐山大地震雖然給唐山帶來了重大的人員和財產(chǎn)損失,同時也給人類留下了珍貴的物質(zhì)財富,本文以唐山抗震紀念館珍藏的地震實物為例來分析地震實物的價值所在。
關(guān)鍵詞 地震 實物 價值 文化
地震實物是對地震這一自然災(zāi)害的歷史記錄和見證,地震實物的保存是研究和展現(xiàn)地震文化的重要途徑。透過地震實物人們可以感知地震,了解地震。1976年發(fā)生的唐山大地震頃刻之間將唐山夷為平地,地震給唐人留下的不僅僅是廢墟,它還給唐山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實物,這些地震實物具有很高的科研和人文價值。
1地震實物具有科研價值,是探索地震領(lǐng)域科學(xué)奧秘最直接的手段
在唐山抗震紀念館里珍藏著一個地震時被地光燒糊的青椒。如果你來過抗震紀念館你一定對這件實物印象深刻。地光是伴隨地震的發(fā)生而出現(xiàn)自然發(fā)光現(xiàn)象,在唐山大地震時也同時伴有可怕的地光。地光是能量的釋放,巨大的能量足以燒毀地表上的任何植物。這個被燒煳的青椒是于1976年保存下來的,長7厘米,寬5厘米,從另一個角度向人們證明了地光的存在以及地光所產(chǎn)生能量之巨大,具有極高的觀賞性和科學(xué)研究價值。
1976年7月27日晚上10點鐘左右,唐山市及其周圍地區(qū)開始出現(xiàn)地光;一個小時之后,即晚上11點多鐘,地聲四起。一時之間,奇異的聲光交錯,使本已經(jīng)怪異的的世界又加重了恐怖氣氛。此后,地光出現(xiàn)得愈來愈頻繁,也愈加怪異,與地聲混同起來,到7月28日大地震發(fā)生時達到高潮。
根據(jù)人們的回憶,這些地光的現(xiàn)象千奇百怪,顏色多種多樣,幾乎包括光譜中所有七種單色,即紅橙黃綠青藍紫,及各種變色。
地光的形態(tài)也有兩類,一類沒有固定形態(tài),人們僅感覺到某一地區(qū)泛泛發(fā)光,或光亮如同白晝,或如月光滿灑大地。這是一種在空中一閃即逝的短暫大氣光象,持續(xù)時間較雷電稍長,使人能從容地判斷出閃光方位。另一類地光似有固定的形態(tài)。有的宛如一條有色的光帶,或平行于地面,或垂直于地面,形如光柱,在空中停留片刻后即消失,有的則能在空中迅速飄動。也有的像空中突然閃現(xiàn)的光球,像爆炸一樣,亮光一閃隨即消失。還有一種地面火球,明顯地是從地面升起的,其顏色多為紅色、暗紅色,光亮不強烈,在河溝、田埂、堤堰等處出現(xiàn)得較多。地面火球分布范圍很廣,從唐山市到二百公里遠的外圍區(qū)都曾出現(xiàn)過。再有就是彌漫狀光,它能持續(xù)較長時間,從二十多分鐘到四十分鐘不等。
地震親歷者是這樣描述地光的:1976年7月27日的夜晚,一位護士值夜班,由于悶熱,到屋外乘涼,天本是陰沉沉的,突然出現(xiàn)一片奇形怪狀的云,說紅不紅,說紫不紫,剛回頭又看到西北方的天特別亮,像失了火;幾位電影放映員在放映電影當中,不時有紅光閃爍,閃光較強時甚至把銀幕上的畫面都映得模糊不清。他們開始以為是雷電,經(jīng)仔細觀察,感到與平日的雷電在顏色和形態(tài)上都不同;而唐山北部一個軍營里,幾個士兵發(fā)現(xiàn)地下的一堆鋼筋,莫名其妙地迸發(fā)出閃亮的火花。就在這些奇怪現(xiàn)象不斷發(fā)生的時候,一場舉世震驚的大地震也正在悄悄地逼近唐山這座城市。7月28日凌晨3點41分,從北京開往大連的129次直達快車,滿載著1400多名旅客正經(jīng)過地震中心唐山市附近的古冶車站,這時司機發(fā)現(xiàn)前方夜空像雷電似的閃現(xiàn)出三道耀眼的光束,他果斷沉著地使用了非常制動閘,進行了緊急剎車,3時42分56秒唐山大地震發(fā)生了,列車卻穩(wěn)穩(wěn)地停駛下來,避免了脫軌和翻車的危險,保證了列車和廣大旅客的安全。
2地震實物具有人文價值,記錄著人間真情彰顯了人間大愛
唐山抗震紀念館的展柜里有幾件就衣服尤為特別,一雙款式不同的黑色涼鞋更是吸引了觀眾們的目光,這是地震親歷者丹麥女記者捐贈的衣物。這組文物的年代為1976年,它們分別為一雙款式不同的39碼黑色涼鞋,一條藍色褲子,褲腰間用一條白色麻繩作為腰帶,一件舊軍裝上衣。這些衣物是由一位唐山地震親歷者——丹麥女記者Lise Lidegaard捐贈給了唐山抗震紀念館的。
1976年7月28,共有51名外國人在唐山親身經(jīng)歷了慘況空前的大地震。他們都下榻于唐山賓館。唐山賓館在“七·二八”凌晨被擊碎了!震前兩小時,觀看唐山市兒童文藝演出后,興奮得難以入睡的法國人、丹麥人、日本人,還聚集在休息廳的電扇下,于罕見的高溫中喝著啤酒和汽水,高聲談?wù)撝切┛蓯鄣闹袊⒆?!他?點多才返回各自的房間。半夜就發(fā)生了強烈的大地震,可怕的地聲!震耳欲聾的樓房倒塌聲!大災(zāi)面前無國界,愛無界。陪同外賓的中方工作人員剛剛從廢墟中脫離危險便不顧一切開始搶救外賓,當時的他們一心救人,已經(jīng)忘記了國籍的不同,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生命至上!
外賓被陸續(xù)救出后,天突然下起細雨。由于大地震來得猝不及防,為了確保盡快離開危樓,受災(zāi)的外賓很多是衣不遮體跑出來的,有的人只穿著內(nèi)衣和短褲。中方人員不顧余震的危險,沖進倉庫搶出些棉被和床單,披在他們身上。
把外賓轉(zhuǎn)移到安全地方是當務(wù)之急。很快外賓就被轉(zhuǎn)移到了飛機場,受到部隊首長和戰(zhàn)士們的熱情接待和特殊禮遇。立即在樹林中架起帳篷,搬來床鋪、木板讓外(下轉(zhuǎn)第298頁)(上接第296頁)賓避雨和休息,并在四周設(shè)崗警衛(wèi),大雨淋身全然不顧。在斷水、斷電的情況下,干部戰(zhàn)士寧可自己不吃,也要把滾熱的面湯和油餅,端給外賓;看見有的外賓被劃破,有的被砸傷,便把連隊救急箱僅有的酒精棉球拿來,送到外賓手里擦傷口防止感染;戰(zhàn)士們還拿來軍衣、褲子和“老頭布鞋”給外賓穿上。不少外賓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他們緊緊地拉著中國朋友的手。
丹麥女記者Lise Lidegard就是這些外賓中的一員。她和其他外賓一起被從廢墟中救出來后,戰(zhàn)士們?yōu)樗襾砹艘患f軍裝、一條藍色褲子、一雙款式不同的黑色塑料涼鞋,現(xiàn)在看起來這只是極其簡單、樸素衣物,但在當時卻是十分難得與珍貴的?;貒笏恢本谋4嬷慨斂吹竭@些衣物就會回憶起當年在唐山的情景,回憶起解放軍和唐山人民的深情厚誼。像Lise Lidegard女士一樣,許多外賓回國后不僅逢人就講中國好,而且紛紛寫信和打電話向本國政府反映中國人民的深情厚誼。丹麥、法國、日本三國政府先后給中國政府外交部發(fā)來電報和電函,向中國和唐山人民表示感謝和敬意。時至今日,這些外賓也不會忘記當時在唐山經(jīng)歷過的刻骨銘心,驚心動魄的一天。他們也不會忘記唐山,因為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們和唐山人民一夜間之間成了患難與共的同胞,Lise Lidegard女士有個愿望:就是想在有生之年帶著這些衣物回到唐山。2005年5月18日,這位70多歲的丹麥老人不遠萬里專程來到中國,專程來到唐山,懷著激動的心情將她珍藏了近30年的寶貝捐贈給了唐山抗震紀念館。這不僅僅是普普通通的衣物,它是跨越萬里的深情,它真真切切地記錄著一位外國老人對那場災(zāi)難抹不去的記憶和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唐山人民的濃濃深情。
在唐山抗震紀念館還珍藏有許多珍貴的地震實物,多年來我們也一直致力于搜集挖掘地震實物,讓地震實物說話,讓珍貴的史料證明,證明大自然的力量,證明人類的偉大!
參考文獻
[1] 徐好民.地氣地光地象[J].地球物理學(xué)進展,1997(04).
[2] 史維先.地光[J].自然雜志,1978(04).
[3] 霍曉麗.大力開掘唐山大地震文化資源[N].河北日報,2007-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