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雯
摘 要 本論文基于Washio (1997)[1]的強/弱動結式結構之分來區(qū)別中日文的V-A結果構式中的動補結構。根據Washio所定義的強/弱動結式結構,中文的V-A結果構式中的動補結構不僅存在強動結式結構還存在弱動結式結構,但是在日語中只存在弱動結式結構。本論文著重從句法學、語義學和詞匯學三方面討論一個問題為什么日語中只存在弱動結式結構。
關鍵詞 V-A結果構式中的動補結構 強動結式結構 弱動結式結構
1 Washio的強/弱動結式結構的介紹
Washio (1997)[1]定義了強/弱動結式結構;強動結式結構指的是在中日文中V-A結果構式中的動補結構中,動詞的詞義與形容詞的詞義是相互獨立的。例如:
(1) 他敲平了這塊金屬片。
*彼が金屬をペチャンコにたたいった。
(1)中動詞“敲”的意思不包含形容詞“平”的意思,因此例(1)是強動結式結構。
相反地,弱動結式結構指的是在中日文中V-A結果構式中的動補結構中,動詞的詞義包含了形容詞的詞義。例如:
(2) 他涂白了墻。
彼は壁を白く塗った。
(2)中動詞“涂”的意思不再單單是動詞本身的意思,這里動詞的詞義被廣義化。換言之,動詞“涂”的意思暗含了后面的表顏色形容詞的意思,當然不能具體到白色的意思。因此,例(2)是弱動結式結構。
對比例文(1-2),Washio認為日語中不存在強動結式結構。他的論點引起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日語中不允許強動結式結構的存在。關于此問題,本論文從句法學和語義學兩方面來探討。
2 句法學和語義學上的分析
對于問題為什么日語中只存在弱動結式結構,本論文從兩方面來考慮:一方面考慮問題為什么日語中不存在強動結式結構;另一方面考慮問題為什么日語中存在弱動結式結構。對于這兩個問題,可以從表路徑介詞(pathP)和表空間介詞(location P)兩方面來解釋。
鈴木(2012)[2]指出在強動結式結構中,通過位移把隱性的表路徑的介詞在句法學上與動詞合并。例如:
(3) 他哭濕了手絹。
[IP [DP 他] [vP [v [PathPi 到] [V 哭]] [XP [DP 手絹] [PathPP [PathP ti] [AP 濕]]]]
如上所示,隱性表路徑的介詞 “到”選擇形容詞 “濕”作為補語,然后位移到動詞 “哭”的位置形成動詞短語 “哭到”。由此可見,例(3)變?yōu)椤八薜绞纸仢窳??!痹谥形闹?,此句是成立的。但是日語屬于動詞框架語,路徑由動詞表達,不需要附加成分來表達路徑。換言之,隱性路徑介詞不存在與日語動結式結構中,路徑直接由動詞來表達。例如:
(4) 上がる:向上下がる:向下
如例(4)所示,在日語中動詞中就包含了表路徑的介詞。
反之,中文屬于一個有動詞框架特征的衛(wèi)星框架語,路徑是由附加成分表達(這里主要指漢語動詞趨向補語),而方式或原因由動詞表達。因此中文中的動結式結構存在強動結式結構。
另一方面,Chigusa (2009)[3]解釋了為什么日語中存在弱動結式結構。她認為盡管日語中不存在隱性的表路徑的介詞,但是存在隱性的表空間的介詞,因此日語中存在弱動結式結構。她提出了以u結尾的形容詞是由以輔音/k/結尾的形容詞詞干和副詞詞綴–u構成,而且因為–u在日語中是個名詞,所以以u結尾的形容詞只能構成一個名詞短語,它需要與一個隱性的介詞結合形成一個介詞短語。根據此觀點,她給出了例句。例如:
(5) 彼は壁を白く(sirok-u)塗った。
此句的結構如下:[PP[NP[AP sirok] –u] -%O] (%O 指的是隱性的表空間介詞)
根據格過濾理論,因為日語中的名詞組被標記成格,日語中的名詞短語必須是一個格標記頭。在動結式中,以u結尾的形容詞是一個名詞短語的補語,所以Chigusa認為需要隱性表空間的介詞的存在。因此,日語動結式結構中的以u結尾的形容詞是一個介詞。她的觀點證實了例(5)是正確的句子,進而在日語動結式結構中存在弱動結式結構。而關于中文動結式結構中的弱動結式結構,本論文著重從詞匯學角度來探討。
3 詞匯學和語義學上的分析
朱德熙(1982)[4]認為中文的動補結構中做結果述語的除了少數表狀態(tài)變化的非賓格動詞外基本上都是形容詞,而且張國憲(2006)[5]根據[眘tatic]這一語義素把中文的形容詞分為“動態(tài)形容詞”和“靜態(tài)形容詞”,并詳細地分析了形容詞的意義結構。所謂動態(tài)形容詞以單音節(jié)為多,其時間結構是非均質的(heterogeneous),具有內在的自然始點和終點。在句法上可以與“了”或“著”等時相助詞一起出現。比如:
(6)動態(tài)形容詞:白,黑,紅,長,粗,大,低,短,多,高,肥,空,冷,碎,濕,硬,etc.
反之,靜態(tài)形容詞以雙音節(jié)為多,其時間結構是均質的(homogeneous),缺乏內在的時間起點和終點。在句法上不能與“了”或“著”等時相助詞一起出現。比如,
(7)靜態(tài)形容詞:雪白,優(yōu)秀,短暫,笨重,肥大,歡樂,艱辛,名貴,正當,漫長,昂貴,etc.
上述兩種形容詞進入結果述語的句法位置的可能性有很大不同。張國憲(2006)[5]認為只有動態(tài)形容詞才能出現在結果述語的句法位置上,而靜態(tài)形容詞被排斥。如下:
(8)張三涂白了墻壁。(動態(tài)形容詞)
(9)*張三涂雪白了墻壁。 (靜態(tài)形容詞)
例(8)中的“白”是動態(tài)形容詞,表示事物的動態(tài)狀態(tài)變化,(9)中的“雪白”是靜態(tài)形容詞,表示事物的恒常靜態(tài)狀態(tài)。換言之,動態(tài)形容詞詞匯化了“變化(BECOME)”的語義素,而靜態(tài)形容詞不存在這樣的語義素。張國憲(2006)[5]指出變化的意義包含在動態(tài)形容詞的詞匯意義內,但必須以一定的形式來顯現,即[動態(tài)形容詞+了],但靜態(tài)形容詞在結果述語的位置上只實現為[BECOME]的語義,抑制了靜態(tài)[BE]的語義。
日語中也存在所謂的結果述語,影山(1996)[6]給出了以下的例句:
(10) 金屬を平らにたたき延ばした。
(11)卵を硬く茹でる。
從語法功能上來說,(10)和(11)的結果述語具有本質的區(qū)別。根據影山(1996)[6],日文中只存在“本來的結果構式句”(本來的な結果構文)。在此類句式中,結果述語由各個右側主要部動詞的概念結構來決定,用來詳細具體描述主要部動詞包含的變化狀態(tài)。如,“こなごなに砕く”與“黃色に染める”中的結果述語“こなごなに”“黃色に”在概念結構中的語法功能如下(影山太郎1996:217)。
(12) a. こなごなに砕く:[ ]x CONTROL [[ ]y BECOME [[ ]y BE AT [SMALL PIECES(こなごな)]]]
b. 黃色に染める:[ ]x CONTROL [[ ]y BECOME [[ ]y BE AT [COLORED (黃色)]]]
從(12)可以看出,日語中的結果述語只是對主要動詞所包含的結果狀態(tài)更進一步的詳細描述,是一種附屬或選擇的成分,所以其存在與否對于句子的成立并無大礙。如(13)所示,把結果述語從句中刪除致使句依然成立。這點與中文的結果述語有本質的區(qū)別。
(13) a. 金屬をたたき延ばした。
b. 卵を茹でる。
但是,在日語中由于致使事件的概念結構是通過致使語素后綴來表現的,所以如果句中不存在具有致使語素的右側主要動詞,即使有結果述語,整個致使句式仍然不可能成立。如(14)所示:
(14) *金屬を平らにたたいた。
由此可見,日語的結果述語既沒有承擔“詞匯功能”也沒有承擔“構式功能”。這點是日語的結果述語與中文的結果述語的最本質的區(qū)別。從語義上來說,中文的結果述語相當于和日語右側主要動詞中和致使語素后綴相結合的非賓語動詞詞干或形容詞詞干。
如果把例(14)的不成立句式與Washio的強/弱動結式結構分析連在一起進一步考慮,日語中的確不存在強動結式結構。反之,在中文的動結式結構中,結果述語既有“詞匯功能(變化become)”也承擔了“構式功能(相當于日語中和右側主要動詞與致使語素后綴相結合的非賓語動詞詞干或形容詞詞干)”,因此在中文中,例(14)是成立,如(15)所示:
(15)敲平了金屬塊。
但是,從例(11)可以觀察到,日語中存在弱動結式結構。在此類句式中,不存在致使語素的后綴,但句中的主要動詞包含了結果述語的語義。例如“卵を硬く茹でる”,在雞蛋煮的過程中,蛋殼變硬。主要動詞‘茹でる包含了結果述語‘硬い的語義。
4 結論
根據Washio的強弱動結式結構的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中文中既存在強動結式結構又有弱動結式結構,而日語中只存在弱動結式結構。本論文從句法學、語義學和詞匯學三方面著重解決問題為什么日語中只存在弱動結式結構。但是在此論文中只討論了中文中V-A句式的動結式結構的情況,在以后的研究中還要深入關注中文中V-DE-A句式的動結式結構。
參考文獻
[1] Washio, Ryuichi. Resultatives, compositionality and language variation.Journal of East AsianLinguistics,1997.6:1-49.
[2] Suzuki, T. Strong Resultative as a PathP Construction.Coyote Papers 20.Univ. of Arizona.2012.
[3] Chigusa, Morita. A Crosslinguistic Observation of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s.Linguistic Research,2009.25:43-55.
[4] 朱德熙.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1982.
[5] 張國憲.現代漢語形容詞功能與認知研究.商務印書館,2006.
[6] 影山太郎.「動詞意味論-言語と認知の接點―」日英語対照研究シリーズ(5)くろしお出版,1996.